分享

广府民系成分相当复杂!广东三民系起源发展,一次讲清(2)

 与春天同行 2022-04-27

上篇讲到了广府可能源自古广信,此广府非彼广府等问题,这一篇干脆把移民成分等问题也摊开来讲清楚了。但是,文章会比较长。

其实,从历史上说,现在某些广府人产生的优越感,实在令人莫名其妙的。

广府人是土著?似乎是,但又不全是。

要解释清楚,这得要从“越”“粤”概念和方言这两个方面说起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越”和“粤”有什么历史内涵?

我们先引入非常非常重要的历史性词语:“越”和“粤”。大家都知道粤是广东的简称,但是鲜有人去考证“粤”字的来龙去脉。其实,粤通越。

文章图片1

越,中国古民族名:百越(亦作“百粤”)。古时江浙粤闽之地越族所居,谓之百越。越与“粤”通,百越亦作百粤。

《康熙字典》:越又與粵通。○按《史記》南越、東越,漢書作粵。

《说文解字》:度也。从走戉聲。

再来看粤。

文章图片2

粤,古同“聿”“越”“曰”。

《康熙字典》:又與越通。【書·召誥】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來。

《说文解字》:粤,亏也。審愼之詞者。从亏从宷(shěn,古同采)。

由此可见,“越”“粤”确是相通的。

那么,越人在中国是怎样的存在呢?

据考,先秦古籍对长江中下游以南沿海地区的部落常统称为“越”,文献上也称之为百越、诸越等。

古时,“越”或“百越”都只是一种泛称,并没有形成民族,泛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古代部落。

“越”的称呼,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竹书纪年》周成王二十四年(前1060年):“于越来宾”。《荀子·荣辱篇》说:“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

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也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也就是说“越”是“人”的意思。

秦前,越人遍及长江以南沿海一带,其中“吴越”(苏南浙北一带)、“闽越”(福建一带)、“扬越”(江西湖南一带)、“南越”(广东一带),而“西瓯”(广西一带)、“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吕氏春秋》将之统称“百越”。

秦后,随着中原人的南迁,越人中的岭南地区(主要指广东、广西)的南越、西瓯、骆越等部落相当部分演化为今天岭南地区的壮族、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 ,而在广西、越南地区的雒越及西瓯两大部落,则与其他族群共同演化为今天的京族、壮族、瑶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等的少数民族,也有部分流徒海外演化成其他的民族。

请注意,为什么笔者要加上“相当部分”的限制词呢?因为这当中有奥妙。且听笔者后面娓娓道来。

实际上,我们看前面的介绍就可以发现,越人(粤人)的演化还是比较复杂的(题外话:那些喜欢自称“粤人”的,是不是窃喜,原来自己的祖先后来变成了少数民族?那么,你是认谁为祖先呢?……但是你又以汉族为豪哦。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并没有贬损任何民族的意思)

观诸古籍,我们还会发现,越先民以强悍的战斗力为诸夏各地人士多忌惮——这是不是也佐证了有部分古越人血统占多的广府人,传承了好勇斗狠、喜欢滋事生非的特性?

要谈古越人,绕不开著名人物越王勾践。《史记·三十世家·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後二十馀世,至於允常。云:'於,语发声也。’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

司马迁的这段话,说明了勾践也是华夏一分子。但并不能说明百越诸部落都在华夏之内。因为百越是笼统的称呼,个中的成分太复杂了。

1933 年,罗香林先生发表《古代越族考》,首次揭示“古代越族”的概念,并从文化特征的诸方面(断发文身、尚“契臂”、食虫蛇蚌蛤等异物(不妨联想一下,开个玩笑:难道这是部分广府人除了地上四条腿的桌子、天上飞的飞机之外,其他什么东西都敢吃的根源之一?)、“巢居”即架木为屋、命名不避祖讳,以及语言不同、用戊与剑、制作并使用铜鼓以及擅于制造舟辑、巧于操舟等数端)论证越族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华夏族的古代民族(“非中国人种”),并谓古越族支派繁多,占地甚广,“凡今日长江以南,西亘滇黔诸地,皆为越族居地,甚至今日湖北,昔时亦曾为越族所居。”[来源:《越”与“百越”:历史叙述中的中国南方“古族”》(《东吴历史学报》第32期,2014年12月)]

1934年,吕思勉出版《中国民族史》,又云:“粤者,盖今所谓马来人。此族之始,似居中央亚西亚高原,后乃东南下,散居于亚洲沿海之地;自五岭以南,南至今后印度,北则今江、浙、山东、河北、辽宁,更东则抵朝鲜;其居海中者:则自南洋群岛东北抵日本,益东且抵美洲;而其族仍有留居今川、滇境者;其散布亦可谓广矣。”

当然,关于越人的来源还有越楚同源说、夏越同源说、当地土著说等等。

但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中关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蜀华综合各种说法认为:越族属中亚地区族系,是缺乏史料依据的,而持越楚同源说的人也不多。从考古遗存的文化延续和共同的文化特征看,用“土著原住民说”来释读“越”的族源问题似乎比较恰当。但应该说,长期的传说也含有合理的因素——传说的基础应该是某种历史的真实,所以夏越同源说也有其理论的基础。…

反正,这越人起源还是相当复杂的。

移民岭南史并非始于秦汉,但盛于秦汉

说完“越”“粤”,就要提到中原等南迁移民的历史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即战国时期,其实楚国和越国有相当一段时间是盟友。

为了说清楚历史,这里要提到一个地名“泷州”。

泷州即现在的广东罗定。在商周之交,越人在此实行方国酋长治理,建立隅居一方的奴隶制古国——注意:这里已经有人居住了,而且能立国,说明已经有一定的人口规模。

明代,因平定罗旁地区的“瑶乱”,此地由泷州改名为罗定,沿用至今。

文章图片3

罗定

罗定人的“母亲河”——南江(后改为罗定河),主源头为茂名鸡笼山,流经云浮罗定市、郁南县以及新兴等粤西地区,最终流向珠江的支流西江。

据考证,早在战国时期,南江古道便是楚人南迁岭南、南下海岸的重要通道。在南北朝时期,南江流域甚至与陆海丝绸之路相对接。南江人来人往,形形色色的人物如百越人、楚人,少数民族如壮族、瑶族、侗族带着自身的印记符号,在这里扎根,孕育了独特的南江文化。(来源:九行《这座广东小城,凭肉桂让外国人疯狂上瘾》)

以上可知,初期迁入岭南者就有楚人。南江文化也不是纯粹的广府文化,而是包括楚、越等各族群汇集融合形成的地域文化,对形成广府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有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等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而且,战国时期,在今广东省阳山县一带曾有过阳禺国。

广东省乐昌市北部及连州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在秦朝初期属苍梧郡,后苍梧郡并入属长沙郡;广东南雄市东部和江西大余县,秦朝时属于庐江郡。

秦朝末期至楚汉相争时,乐昌市北部及今连州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又属长沙国。南雄市东部则属九江王国。

西汉初期,南雄市东部、大余县属于淮南国,汉高祖六年(前202年),分长沙国长沙郡南部置桂阳郡。乐昌市北部、连州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属长沙国桂阳郡……

其中,始兴郡的政治演化就不小。辖境相当于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广东省曲江县、仁化县、乳源县、始兴县、阳山县、翁源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乐昌市(县级市)、南雄市(县级市)、连州市(县级市)、英德市(县级市)、清远市(地级市)、韶关市(地级市)等地。

始兴郡曾被越、楚、汉、吴等管治过,先后属荆州、广州、湘州。

由以上所列的一部分粤北行政变迁,可见粤北地区先民所受的影响有多么复杂。这些先民相当部分是瑶壮人,又因后被称为汉族的先民迁入,和越楚汉吴等不同政治势力分序把控,使得地域文化也受到影响,变得丰富和复杂。

那么,除瑶壮等少数民族之外,汉族的粤北先民中,应该有楚人、吴人,还有中原迁来的移民等,难道他们也天然是广府或客家民系的一部分吗?显然不一定。

文章图片4

笔者以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只有人口形成相当的规模,政治强大,经济繁荣,交往频密,文化才能勃兴,才能孕育出充满地方特色的民系文化。这样的民系文化会产生辐射力和感召力,进而同化随后迁入的移民或当地的其他居民。

综合起来,成为民系(或民族)的一分子,其实无形中至于会有几个基本要求:

一是文化认同;

二是语言认同;

三是情感认同。

比如广府民系,你是不是广府人,得要基于你是否认同广府文化,包括风俗习惯是否和其他广府人相差无几;得要基于你会不会讲广府话,平时交流的语言是不是广府话;得要基于你在情感上是否认可你是广府人,你是不是他们中的一分子。至于血统或基因倒是其次,或可忽略不计。

比如,历史上有不少鲜卑人、匈奴人等被汉族(华夏族)同化,如果从基因上去要求,显然太拘泥和不现实了。

比如,历史上也有不少瑶壮等越人被广府民系同化,历数代之后,已和汉族广府人几无区别。(后面的文章,笔者将会用史料证明)而所谓族谱毕竟是后人所撰,不排除后人杜撰家族光荣史。族谱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所写的未必就全部真实。

文章图片5

好的,我们继续回到移民史的话题上来吧。

乱世每多南迁客。

据《史记·王翦列传》,秦将王翦灭楚之后,便“因南征百越之君”,率领五十万大军驻扎五岭一线,与南越对峙。此后,由于南郡地区时常发生叛乱,秦始皇遂又令秦将屠睢统率50万秦军南下,兵分五路扑向百越之地,意图彻底肃清边地,却遭到土著的顽强抗击,几乎全部葬送此地。一些残兵败将流落民间,播下了北方人在岭南的种子。

《淮南子·人间训》载:“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但岭南地区河谷纵横,丘陵山脉连绵不绝,复杂的地形令秦兵进退失据。在湘桂两省边境的山岭隘道,秦军遭遇当地民族顽强抵抗,陷入“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窘境。

据《淮南子》记载,越人则在西瓯(今广西一带)部族联盟酋长首领译吁宋的率领下,虽仅有五万左右装备落后的军队,但凭借地利,让不适应岭南地理和气候的秦军苦不堪言。双方为此苦战数年。

译吁宋死后,新任首领桀骏率领越人对疲惫的秦军展开了反攻,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大破亡,杀尉屠睢”——连秦军主帅屠睢都死于越人之手。

公元前214年,秦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攻击岭南,该战使百越之地纳入了秦的版图,极大地增强了岭南人民与岭北人民的交流。

文章图片6

秦始皇将岭南分为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留下数十万将士镇守,并把十多万“罪人”发配至岭南(也有说是,从中原迁来50万人)。

重点来了!

在这些南迁“罪人”中,不少是亡国的贵族、旧官吏、遭到贬职的官员等,其中,大多是投机倒把的“贾人”[这些人被称为“贱民”,也就是“奸商”的意思。请注意此解释,“贱民”一词将会在后面再次提及。秦朝廷认为,此为一举两得,既惩治“奸商”,又渗透了岭南。因此,岭南北方移民的经商血统确实是有根有据的。(中国新闻网2014年6月18日转载《深圳晚报》一文,标题为《秦代至岭南移民约5批 15000名女性曾奉命南迁》)]

据记载,秦朝时期移民大致有5批。其中一批比较有意思。赵佗担任龙川县令时,为了稳定军心,解决大批士兵的配偶问题,向朝廷申请加派3万单身女性来岭南,其理由十分含蓄:“为来自北方士兵补衣服”(“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 以为士卒衣补。”)。中央政府自然是心有灵犀,最终批准这个申请,但是在数额上打了折扣,15000名中原寡妇和未婚女子浩浩荡荡加入支援边疆的行列,以安抚戍边将士。

文章图片7

千年古县龙川

不过,也有专家黄明磊以《秦征岭南考》为题撰文认为,《全唐文》 八百一十六卷《越井记》的作者韦昌明即是秦时移民岭南者的后裔之一。《越井记》言: “又秦徙中县(指中原。《汉书·高帝纪下》:“前时秦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

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中县之民,中国县民也。”)之民与南方三郡……而龙川有中县之民四家。”可见,秦人开拓岭南时不仅没有大规模战争,甚至连移民的规模都不如后人所追忆的那样庞大。

笔者引《汉书·地理志》时,也发现有如下记载:

南海郡,秦置。秦败,尉佗王此地。武帝元鼎六年开。属交州。户万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万四千二百五十三。有圃羞官。县六:番禺,尉佗都。有盐官。博罗,中宿,有洭浦官。龙川,四公,揭阳,莽曰南海亭。

郁林郡,故秦桂林郡,属尉佗。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有小溪川水七,并行三千一百一十里。莽曰郁平。属交州。户万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万一千一百六十二。县十二:布山,安广,阿林,广郁,郁水首受夜郎豚水,东至四会入海,过郡四,行四千三十里。中留,桂林,潭中,莽曰中潭。临尘,朱涯水入领方。又有斤南水。又有侵离水,行七百里。莽曰监尘。定周,周水首受无敛,东入潭,行七百九十里。增食,驩水首受牂柯东界,入朱涯水,行五百七十里。领方,斤南水入郁。又有墧水。都尉治。雍鸡。有关。

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新广,属交州。有离水关。户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万六千一百六十。县十:广信,莽曰广信亭。谢沐,有关。高要,有盐官。封阳,临贺,莽曰大贺。端溪,冯乘,富川,荔浦,有荔平关。猛陵。龙山,合水所出,南至布山入海。莽曰猛陆。

交趾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属交州。户九万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万六千二百三十七。县十:羸<阝娄>,有羞官。安定,苟屚,麋泠,都尉治。曲易,此带,稽徐,西于,龙编,朱䳒。

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开,莽曰桓合。属交州。户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县五:徐闻,高凉,合浦。有关。莽曰桓亭。临允,牢水北入高要入郁,过郡三,行五百三十里。莽曰大允。朱卢,都尉治。

…………

文章图片8

因此,根据元始二年人口统计数据记载,经过秦始皇时期到西汉末年长达两百年的繁衍生息,原秦岭南三郡地区的人口相加不过才390555人而已。

而这39万多人中,应当还包括相当数量的当地土著居民,而并非纯粹的中原移民后裔。如果说秦朝果真在岭南驻有大军而又移民50万,那么及至汉岭南地区的人口绝不止区区39万多人。

也罢,数千年过去了,我们对移民人口的准确性的考证,因缺乏史料,也只能徒唤奈何。只能大体估计,至西汉末年,秦汉移民及繁衍出来的人口,加起来或有十余万或二十万左右。这个数字大家可以研究一下,只是估计,肯定分析得不精准。

在一篇题为《试论秦汉时期中原南下移民及其对岭南地区的影响》的论文研究表明,两汉时期,通过两种途径的移民,加上岭南地区社会相对稳定,该时期岭南地区的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根据《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中对两汉时期岭南诸郡户口统计(如下图),东汉时期岭南地区各郡的户口数均有较大的增长,其中,交趾郡的增长最为显著,达到707%,其次是苍梧郡,增长率为502%,其余各郡也都有200%~400%不等的增长。

文章图片9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中原民众南迁的规模是非常大的,这一时期是南迁的集中期。

在迁徙时,一些人停下了疲惫的脚步,留在了梧州;一些人则沿着西江上下游继续迁徙,将血脉子孙散落在西江两岸。(来源:《西江都市报》,标题为《梧州:中原人迁徙岭南的大驿站》,广西新闻网2017年月27日转载)

因为军令,和后来成为南越王的赵佗的影响力,必定有秦军官兵随赵佗进驻龙川等地,也有一些移民会投靠或追随而来。请注意,以上这一段加粗的词语和句子,其信息透露了移民成分之复杂。这些南迁移民最终繁衍出包括后来成为广府人、客家人等这些民系。强调一下,这些移民不会天然成为后来的广府人,也有可能成为其他民系的先祖之一。

【插曲】

之前有报道称,龙川县佗城镇佗城村总人口2000多人,包容了140个姓氏,被称为“中华姓氏第一村”。

2003年,广东省政府参事、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考察龙川后说:“这次来龙川解开了一个千古之谜,即,当年秦始皇南下大军找到了下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龙川有183个姓,佗城就有179个,这说明当年随赵佗南下的秦军就地同化了。”

当时龙川县的范围包括今广东东部大部分及福建东南角部分地区。东至九连山,西至福建云宵、诏安、漳浦县,北接江西、福建地界,南临南海,正好位于三省(闽粤赣)咽喉中心地带——这也跟现在的客家民系所据范围大体相仿。

笔者由此斗胆分析,秦朝军民徙留岭南至龙川一带的群体,是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的主体。此次以赵佗等为首的、以古龙川为中心的客家先民聚居点,在客家族群的发祥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客家族群在后来的闽粤赣聚居地建立了一个据点,为后来客家族群的形成作了基本的铺垫,也为客家保留中原传统立下了功勋。——关于客家民系起源问题的探讨,将在后面推出。

历史文献参考是,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前214),“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

又据《资治通鉴·秦纪》载:始皇帝下三十三年(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一作陆量地。秦汉称五岭以南为陆梁地),置桂林、南海、 象郡;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这里的意思是,秦国征召那些曾经逃亡的人、入赘女方的男子、商贩等入伍当兵,攻取南越的陆梁地,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等;又将遭受贬谪的五十万人流放到五岭守边,与南越本地人杂居一处。

不过,秦军主力显然不可能是这些乌合之众。据湖南等地方志记载,秦军这次战争所动用的部队以之前灭楚部队为主力(秦军士兵大部分都是今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人)。但是为了适应南方作战,秦军这50万大军中也有不少于10万人的原楚国部队。

因越人凶悍,还有前面提到的地理和气候等影响,秦军节节受挫,越人还不断对秦军部队进行偷袭,切断秦军粮道,迫使屠睢上奏秦始皇,秦军粮草不足。秦始皇遂令征调大量民工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水系,确保了秦军的粮草运输——这些民工可能会有一些因此落地生根,成为南迁移民群体的组成部分之一。

文章图片10

岭南政治变迁(偏广东视角)

为什么要写这一节?因为政治变迁直接影响到民系的形成和发展。把区域的行政变化搞清楚了,就能比较正确地把脉历史,为民系语言和文化等研究铺平道路。

2022年2月22日,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官网上,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出广东的建置沿革。

以下的介绍,主要是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和相关史料进行修改、精简和补充的。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将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文章图片11

秦·南越三郡

南海郡辖境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

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

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

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11年),广东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南越国地盘。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的交趾部(在网上,笔者看到,有个别网友不认真研究史料,居然瞎说交趾部没有治所,即没有办公的地方,真是大言不惭。难道是因为交趾曾为古越南国名?),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

文章图片12

汉·交趾七郡

东汉末,地方行政制度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合浦郡、荆州桂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分。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公元211年,交趾太守士燮以岭南九郡归附孙权,从此,今广东、广西、海南、越南等地,才归孙吴管辖。

公元217年,东吴交州刺史步骘将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

公元264年,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苍梧、郁林、高凉(治所在思平,即今恩平)4个郡(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

文章图片13

东吴时期的交州、广州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

南朝统治者对俚人(越族)实行“羁縻”政策,在原地大量封官,导致州、郡数猛增。增设的州、郡、县多集中在粤中、粤西、粤北地区,粤东地区设置较少。

隋初,设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隋炀帝废州为郡,改为郡、县两级。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治所在今广州越秀)、桂州(治所在今桂林)、容州(治所在今玉林容县)、邕州(治所在今南宁)、安南(治所在今越南河内)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

公元655年(高宗永徽六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

公元862年(唐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也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公元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

文章图片14

宋时期广南东西二路

公元1369年(明朝洪武二年),改广东道为广东行中书省,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

洪武九年,广东行中书省改为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东布政使司)。明朝,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其中,属明代新置的有顺德、从化、高明、饶平、惠来、大埔、普宁、澄海等22县。这些新置的县大多集中在粤东地区,基本形成当今县制的分布格局。

清初承袭明制,“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相同。清政府后设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称“两广总督”,初驻肇庆,1746年(乾隆十一年)移广州。

以上罗列的两广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除了体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力量的角斗,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时仅三郡,两汉已发展到两州九郡,唐初已达87个州,足见岭南地区人口繁育之旺,经济文化之繁盛。进入宋朝后,岭南地区地域之广、州县之多,如果仍将两广作为一个行政区管理,就显得勉为其难了,所以,两广分治,成为开弓之箭。

另外,从历史上分析,可以这样说,广府文化至少分为两个重要时期。

一是广信时期。广府文化自广信始,这个应不容质疑,因为广信“居百粤五岭之中,连九疑七泽之胜;北接湖湘,而为唇齿之邦,而有咽喉之势”,当时处于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众多中原等移民汇集于此,广府文化得以酝酿产生,并有所发展。

二是番禺时期。广信毕竟地处山乡,发展空间受制,改州治番禺后,番禺的政治优势得到加持,又因“负山险,阻南海”,地处珠三角及沿海,为秦汉时期岭南形胜之地,发展空间巨大,经济发展比广信更繁荣,商贸发达,民众富庶,广府文化得到更大的舒展,也逐步定型,其辐射力和感召力比广信时期更强。

后记

下一篇将论及广府文化主要发源地之一苍梧地区和广府话是怎么样发源形成的,以及楚言、瑶言、壮言和古代普通话“雅言”等是怎样影响广府话的,其中会提到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