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辨证论治脾胃病或可断根

 阴阳先生林国良 2022-04-27

脾胃病是中医的一种说法,通常指人的脾胃功能异常,表现有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如果脾胃病得不到有效治疗,会导致患者免疫力的降低,各种疾病都找上门来。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脾胃病的呢?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中医把脾胃病证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分为:寒湿、湿热、伤食和肝气乘脾;虚证分为:脾胃虚寒和肾阳虚衰。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中医采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识别病变的性质和部位,判断是什么样的“证候”,这个过程是“辩证”。“论治”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取治疗法则。因此,“辩证”是治疗的前提和基础,“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看脾胃病实证的分类和具体介绍。

1、寒湿证

症状:腹泻稀水样,有时腹胀、发热、四肢酸痛、食欲不振、口渴、头痛、舌苔薄白、脉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服用藿香正气散,可以有效治疗病症。

2、湿热证:

症状:腹痛,泻急似水注,粪黄褐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舌苔黄腻,脉滑,多见于夏秋。

治法:情热利湿。服用葛根芩连汤,可以有效治疗病症。

3、伤食证:

症状:腹痛拒按,腹泻后疼痛减轻,恶心反酸,厌食,舌苔浑,脉滑数,或沉弦。

治法:消食导滞。服用保和丸,可以有效治疗病症。

4、肝气乘脾证:

症状:有时因愤怒情绪波动引起胸闷胀满,食少,腹痛腹泻,舌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服用痛泻要方,可以有效治疗病症。

接下来我们在来看看脾胃病虚证的分类和具体介绍。

1、脾胃虚寒证:

症状:便溏腹泻、迁延不愈、纳差、腹胀腹痛、精神萎靡、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治法:补脾健胃。服用参苓白术散,可以有效治疗病症。

2、肾阳虚衰证:

症状:腹泻,腹部隐痛,四肢发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服用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可以有效治疗病症。

中医认为,局部疾病是整体失调引起的,所以在治疗疾病时,注意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通过调整整体来达到治疗局部疾病的目的。中医辨证论治脾胃病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1、中医认为,胃与脾为表里,阴阳相生,五行相生相长。中医不仅对脾胃有全面的治疗和补益作用,还能调和肝胃,标本兼治。

2、中医治疗胃病,具有治疗和调理双重功能。独特的药方可以直接击中病灶,驱除邪气。中药营养丰富,能修复受损的胃黏膜,消除胃病复发的根源,故复发率低,疗效持久。

3、中药天然,避免了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服用安全。选择中医中药治疗脾胃病的关键是要坚持治疗。

通过中医治疗,是有可能让顽固的脾胃病彻底治愈的!

媒体来源:李小平中医门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