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刘表篇(特别篇)——官渡之战未出兵真相

 金色年华554 2022-04-27

汉末群雄系列之刘表(特别篇)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刘表重大事件之十——张羡叛乱

上期讲到刘表将张绣安置于宛城,使张绣充当了几年抵挡曹操的挡箭牌。尽管官渡之战前夕张绣投降曹操,但由于刘表重点经营江汉地区,因此实力基本未受损失,反而发展成为仅次于袁绍、曹操的第三大势力。本期继续往下讲。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刘表篇(特别篇)——官渡之战未出兵真相

提到刘表的坐观成败,很多人指责刘表没有在官渡之战时期出兵北上,坐失良机。刘表坐观成败不假,不过那是后话,在官渡之战期间其实刘表也忙得焦头烂额,根本就没有出兵的可能。或者说刘表也在用兵,只不过方向在南而非北。

《后汉书·刘表列传》载:三年,长沙太守张羡率零陵、桂阳三郡叛表,表遣兵攻围,破羡,平之。

建安三年(198),长沙太守张羡率领零陵、桂阳三郡反叛刘表。在《后汉书》刘表的传记中,就只有这么一句话。仅看这有限的文字,感觉似乎刘表平叛过程还挺顺利,结尾六个字“攻围,破羡,平之”平平淡淡,好像很快就解决了叛乱。其实不然。

《三国志·刘表传》载:长沙太守张羡叛表,表围之连年不下。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三国志》刘表的传记中如此记载。后半句稍后再谈,我们先看前半句。可以看出张羡叛乱的严重程度了,“连年不下”字面意思,至少也得一年以上将近两年,才会用这样的词语。那么建安三年(198)再加两年到建安五年(200),正好是袁绍与曹操一争高下的时期。根据上述记载,张羡可不是被刘表打败的而是因病去世,紧接着其子张怿继续领兵跟刘表对抗。应该是张怿威望不足,导致叛军内部不稳定,刘表这才有机会攻入长沙,之后再收复零陵、桂阳。而且这里使用的是“攻并怿”,即兼并、吞并张怿,显然陈寿的字里行间大有视张羡、张怿父子为一方诸侯的暗示。

对于《后汉书》、《三国志》等正统史书对刘表带有的过度贬低,笔者在上期文章有过介绍,而对张羡叛乱的记载则是又一有力证据。从张羡能够父子相传,刘表连年未能攻克,并且得到三郡之地的始终支持来看,显然这场荆南叛乱的规模远非简简单单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这当中的曲折、困难全部省略不写,致使未能被后人所知,一方面因为刘表阵营终究不是历史胜利的阵营,修史书者当然不会为他们用心收集这些与魏蜀吴这些主角们无关的史料;二来把荆南叛乱尽量简化,有助于强化人们对刘表占据荆州多年却无所作为的印象。

因为袁绍、刘表实力很强,做过曹操的对手,曹操是魏的创建者,晋又继承魏,所以《后汉书》、《三国志》的作者不论出于故意还是下意识本能为之,都会把这两个诸侯进行“略微过度”的贬低,以迎合统治者,突出曹操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刘表篇(特别篇)——官渡之战未出兵真相

刘表重大事件之十一——平定荆南的真相

上面引用《三国志》史料的后半句说刘表“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就是平定张羡叛乱之后刘表阵营的强盛状态。读到这里,似乎是个很突兀的转折。按理说阵营内部发生叛乱,用了很长时间才镇压下去,消耗的都是荆州的人财物,怎么兵力还越打越多,平叛结束刘表反而拥兵十几万之众?

这个问题的答案,笔者个人认为,在于刘表统治荆州的权力来源。纵观曹操、袁绍、袁术、公孙瓒、孙策等等先后强盛一时的诸侯,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战争赢得地盘。起始依靠自己的亲信班底,不断以武力扩张。而像吕布、刘璋、刘表这一类,都是外来户空降到徐州、益州、荆州。吕布自兖州逃到徐州,未能赢得当地大族例如陈登等人的支持,徐州大部分地区并不能实际掌控。刘璋虽然已是第二代,结果刘焉一死张鲁就彻底决裂,甘宁等人勾结荆州发动叛乱,连拥立自己的赵韪也要架空刘璋。刘表更惨,匹马入荆州身边连亲信都没有,只能依靠蒯良蒯越兄弟与蔡瑁这些地方大族。

所以说,刘表能以基本和平的方式(除去个别小规模叛乱)接管荆州虽然很不容易,也很有能力,却导致刘表个人的威望不足,权力基础不够稳固。在治所,刘表行使权力要受地方大族的制约;在地方,荆州范围广大交通不便,政令难以有效深入到各个郡县。刘表施行仁政当然大家都喜欢,可如果某些地方势力有异心,刘表也拿他们没什么办法。这也是某些汉末诸侯纸面实力很强,一打起仗来就比较虚弱的原因。

那些通过战争夺取地盘的诸侯都会在各郡县根据功劳任命新的官员,建立新的秩序,而刘表从来就没有这种权威也没这种机会,只是荆州远离战争中心,各地跟着刘表不吃亏,才造成刘表实力强大的假象。

戳破这一假象的,便是张羡的叛乱。那么张羡叛乱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什么东西使得张羡以及荆南各郡都觉得继续跟随刘表已经不划算,导致他们放着和平不要非得搞事情?

当然是影响天下局势的官渡之战。

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英雄记》记载,张羡是南阳人,先后做过零陵、桂阳两郡的县长,很得人心,后来升任长沙太守。不过张羡有个缺点,个性非常倔强不太好说话。刘表又是非常好面子的人,身为荆州牧低下的太守却总是不给面子,刘表就对张羡也不太客气。于是两人矛盾越积越深,最后张羡发动叛乱。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刘表篇(特别篇)——官渡之战未出兵真相

张羡

然而实际情况没这么简单,也许两人性格不合,但不至于因为这点原因就兵戎相见。

《三国志·桓阶传》载:阶曰:“…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

这个桓阶是孙坚担任长沙太守时的旧部,孙坚死于跟刘表的交战中,是桓阶拜见刘表索回了孙坚遗体下葬,所以桓阶天然对刘表没有好感。后来长沙太守变成张羡,桓阶又辅佐张羡。官渡之战期间,桓阶就极力劝说张羡加入曹操阵营。当时刘表实际虽然没有参与,但名义上他是表态支持袁绍的。桓阶则坚定看好曹操,还建议张羡不仅举长沙郡起兵,还要将整个荆南四郡都发动起来对抗刘表,以作为曹操的外援来牵制袁绍的外援刘表。

张羡一琢磨,反正跟刘表本来也不对付,自己在荆南各郡又广有威信,于是决定起兵,同时派使者拜见曹操。曹操当然很高兴,不过当时曹操忙着对付袁绍,并没有余力出兵支援张羡。

在文学作品中有“荆襄九郡”的提法,实际上荆州原本只有七个郡,即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后来逐渐从这七个郡中划分出新郡,分分合合并不固定。后面的四个便是荆南四郡。当时南阳郡已经被曹操占据,刘表实际控制的只有南郡与江夏郡。虽然刘表的两个郡开发程度较高,但张羡控制四个郡,面积广大又地处南方,刘表面临的形势还是相当严峻。

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官渡之战时期刘表坐观成败,当北边的官渡打得如火如荼,南边刘表也在长沙跟张羡激战正酣,六个郡反了四个,哪里有闲工夫北上。不光跟张羡打了很久,其他三郡也是逐一收复,着实需要不少时间。说刘表坐观成败,那是之后的事情,至少官渡之战期间还真不能冤枉他。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刘表篇(特别篇)——官渡之战未出兵真相

说回前面提到的,为什么刘表在平定叛乱,结束这场荆州内战过后反而实力大增的问题。原因就很清楚了,这场战争虽然消耗的是荆州内部人力物力,但之前刘表对荆南控制徒有其表,通过这场战争反而摧毁了当地的反抗力量,强化了刘表的集权,使荆州真正成为刘表的势力范围,原本只是名义上从属荆州的各郡县从此完全听从刘表号令,加上通过战争培养了一批精锐士兵,刘表的实力便大大加强。

此后荆州进入一段和平而繁荣的时期,在刘表的政令下各地开学校设学官,广招儒士,并组织一批学者编撰《五经章句》,促进了儒学的发展,吸引了天下众多名士来到荆州。本期主要讲了官渡之战期间刘表未出兵的原因,刘表后续还有怎样的表现,下期继续讲。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敬请点赞加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