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4-5【辉光日新1506】(“入公门”“执圭”)孔子的待人接物之礼

 新文艺 2022-04-27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10.4原文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论语.乡党篇》

注释

鞠躬:此不作曲身讲,而是形容谨慎恭敬的样子。

中门:中于门,表示在门的中间。“中”用作动词。

阈(yù):门槛。

躩(jué):跳跃或快步走。

摄齐(zī):提起衣裳的下摆。齐,衣裳的下摆。

屏(bǐng)气:憋住气。

踧躇(cù jí):恭敬而不安的样子。

翻译

孔子走进朝堂的大门,显出小心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进门时不踩门槛。经过国君的座位时,脸色变得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说话的声音低微得像气力不足似的。他提起衣服的下摆走上堂去,显得小心谨慎,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走出来,下了一级台阶,面色舒展,怡然和乐。走完了台阶,快步向前,姿态好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是恭敬而谨慎的样子。

延伸解读

这一章,描写的是孔子进出朝堂时的样子,虽然已经过去2500多年了,仔细琢磨一下,跟现在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进出大领导办公室的样子真的差不多:恭恭敬敬,真有点手脚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的感觉;说话没有底气,总感觉像是做错了事的孩子在家长面前一样,大气儿都不敢出。待到出来之后,就放松轻快了很多;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就又要开始周吴郑王地考虑工作上的事了。

更多的细节,应该遵从当下的规范要求,以双方都不感到拘束、不自然为宜,如进入领导、长者、甚至其他人的办公室或者私人空间时要敲门,得到允许才可以轻轻开门进入;进入后应正视主人,时间短可以站着汇报、交流;时间较长,在被“请”的情况下可以端庄地落座;汇报、交流的内容要尽量干脆简洁,不占用对方过多时间;应该视对方忙闲情况灵活控制时长;进出开关门时都应该轻柔、迅速、礼貌、优雅。

当然,既使不是在“朝堂”等公开正式的场合,在自己家里,父母也总是要求我“立不中门,行不履阈”(就是不站在门的中间、进门时不能踩门槛),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一直遵从他们的教诲。

10.5原文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论语.乡党篇》

注释

圭(guī):一种玉器,上圆下方。举行典礼时,君臣都拿着。

蹜(sù)蹜:脚步细碎紧凑,宛如迈不开步一样。

享礼:使者向所访问的国家献礼物的礼节。

觌(dí):会见。

翻译

(孔子出使到别的诸侯国,行聘问礼时)拿着圭,恭敬而谨慎,好像拿不动一般。向上举圭时好像在作揖,向下放圭时好像在交给别人。神色庄重,战战兢兢;脚步紧凑,好像在沿着一条线行走。献礼物的时候,和颜悦色。私下里交往的时候,则显得轻松愉快。

延伸解读

时代大不同了,礼仪的具体细节可能大相径庭,但是有一点应该一直延续,那就是庄重、谦逊、和蔼的态度,环境再怎么变化,我们在待人接物的时候都应该保持诚敬之心,不做现场气氛的破坏者。



《新光影像》:

  读书改变生活,学习改变命运。

新光影像,用影像记录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