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晓亮丨《岭表诗传》与地域诗歌总集的编纂

 书目文献 2022-04-27

注:本文发表《明清文学与文献》第十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刘晓亮老师授权发布!

《岭表诗传》与地域诗歌总集的编纂

刘晓亮

摘 要:相对于岭外来说,岭南地区的诗歌发展及艺术成就要逊色许多。自明代开始,岭南人即有意识地编纂岭南地域诗歌总集,来彰显地域特色。清代岭南名士梁九图及其好友吴炳南曾辑录明、清两代岭南人诗歌为《岭表诗传》十六卷,继承前人,又有所建树,不仅梳理并构建了岭南诗史,也有意突出了佛山一地的诗歌创作。书前序文及书内所附评点,体现了梁九图和吴炳南的诗学思想。在保存诗歌文献、校勘、传播等方面,亦可窥见此书的价值。

关键词:岭表诗传;地域;总集;岭南诗史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制自唐以来蔚为大观,《全唐诗》《全宋诗》《全元诗》《明诗综》等总括一代的诗歌总集收罗甚富,但细检这些“全”字辈的诗歌总集会发现,粤人的诗歌并不多。黄天骥先生曾说:“千百年诗渊词海,浩浩乎浸润九州;亿万人激吭高吟,袅袅兮金声玉振。雅泽绵绵,迭代传芳;诗国泱泱,寰球无两。惟周秦之世,粤人远处炎方,隅居岭外;汉晋以前,风气未开。徒闻哳嘲之山笛,空负早春之梅柳。汉晋以还,虽初被风教,尚未可以言诗,偶有篇什,亦已尘湮星散。迨唐代张曲江开文献之宗,举风雅之旗,接中土之天声,揽岭表之芳润。于是云山珠水,尽入诗怀;雁声渔火,都成雅调。……遂使岭表骚坛,别辟蹊径,既承中原统绪,亦注百粤宗风,从此艺苑添我新花,诗海渐开一脉。”[1]所以,研究岭南诗歌,一般都从唐代的张九龄开始。作为整理、弘扬一代或一个地域诗歌创作实绩的最佳方式,莫过于诗歌总集(或选集)的编纂。梁九图[2]作为岭南名士,表彰同乡先贤、传扬岭南宗风,是他一生的志愿,这可见于他各种著述中。本文以他与好友吴炳南共同编纂的《岭表诗传》为中心,来深刻领会他这份弘扬“吾粤风骚”的良苦用心。

一、岭南诗歌总集编纂概况

总集是按照一定的体例,将多家诗文作品收录在一起的图书文献。早在先秦时,已出现《诗经》等诗文总集。后世代有编纂,且种类越演越多,如通代的、断代的、单一文体的、多种文体的、按作者群体的、按地域的等等[3]。地域诗歌总集是地域类总集中的一种,卢盛江先生说:“比较早的,如唐殷璠编《丹阳集》一卷,收润州五县包融等十八人诗作……。”[4]

岭南的诗歌总集编纂主要产生于清代,明代及民国时虽也有,但不多。骆伟先生所编《广东文献综录》所收岭南诗歌总集超过200种。笔者据《广州大典总目》统计出明代岭南诗歌总集共3种,清代则超过30种[5]。陈凯玲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广东省级清诗总集研究》中,将罗学鹏辑《广东文献》、王隼辑《岭南三大家诗选》、刘彬华辑《岭南四家诗钞》、盛大士辑《粤东七子诗》、伍元薇辑《粤十三家诗钞》、黄玉阶辑《粤东三子诗钞》等排除在讨论之列[6],但这些不管在卢盛江先生的分析,还是《广州大典总目》中,均认为属于总集。

陈凯玲的讨论增加了民国时的三种岭南诗歌总集:何藻翔辑《岭南诗存》(民国十四年)、黄文宽辑《岭南小雅集》(民国二十五年)、邬庆时、屈向邦辑《广东诗汇》(民国三十年)[7]。另朱则杰在《六种广东地区清诗总集钩沉》中,对区怀瑞辑《峤雅》,曹溶、朱彝尊辑《岭南诗选》(顺治十四年),屈大均辑《岭南诗选》,王隼辑《岭南诗汇》,陈恭尹辑《广州诗汇》及蔡均辑《东莞诗集》等六种诗歌总集进行了考述。[8]

其实岭南诗歌总集的总量还要超过以上所述。仅据梁九图的记录,其曾与吴朴园、唐冠山、陈云史、廖顾庐、何兰皋、郭仙航、邵心根、罗涧泉、莫鹿宾、吴星侪、张云根于莺冈结觞咏社,分题赋诗,集未刊刻。[9]梁九图还曾辑《汾江草庐唱和诗》二卷。

梁九图与吴炳南辑《岭表诗传》,不仅有历史传统,也有乡邦传统。在《岭表诗传》辑成之前,仅佛山一地便出现过五种岭南诗歌总集:

表1:佛山人所编岭南诗歌总集[10]

稍长于梁九图的张维屏所编《国朝诗人徵略》也具有“总集”的特点,对梁九图辑诗歌总集亦不无影响。

二、《岭表诗传》的体例与选诗特点

岭表,也就是岭南,所涵盖的区域比现今的广东省区划要广,除今天的广东省,还包括今天的海南省(琼州)、广西钦州地区。《岭表诗传》分《岭表明诗传》六卷及《国朝岭表诗传》十卷。其中《国朝岭表诗传》前九卷为清初至道光癸卯(1843)[11]时尚在世的诗人,而最后一卷为梁九图与吴炳南的诗歌。

(一)《岭表诗传》的体例特点

1.通代、地域

总集的体例可根据不同的标准予以区分。《岭表诗传》以时系人,跨越明、清两朝,因此,可称为通代诗歌总集。又因其限定于岭表一隅,故又可称地域诗歌总集。

在《岭表诗传》成书之前,温汝能所辑《粤东诗海》已将唐至清嘉庆十八年的诗人蒐罗备至,梁、吴二人为何还要辑《岭表诗传》?笔者将《岭表诗传》与《粤东诗海》所收诗人进行了一下对比,其中《岭表明诗传》共收录127名诗人,仅有黎伦、屈绍隆、李英(青衣)3人未见《粤东诗海》。《岭表明诗传》卷六最后收录了顺德谣三首、高州歌一首、杂谚五章、广州谚二章、韶州谚一章、琼州谚一章,这些均见于《粤东诗海》,而且顺德谣、高州歌后所附评点,亦与《粤东诗海》相同。《国朝岭表诗传》卷一至卷五收录125名诗人,有32人未见《粤东诗海》。自卷六至卷十所收123名诗人,仅有4人见于《粤东诗海》。

《粤东诗海》所收明清诗人数,均超过《岭表诗传》。《粤东诗海》不仅辑录士人、布衣诗歌,还有闺阁、方外、仙佛、谣谚,而恰恰这些类别在《岭表诗传》中均有。而且就相同诗人来说,《岭表诗传》所录诗的数量远不如《粤东诗海》。两相对比,有时会让我们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岭表诗传》是《粤东诗海》的“节本”,只是稍有变异而已。比如同是选孙蕡,《岭表明诗传》录孙诗15题,《粤东诗海》录38题,其中二者仅有5题相同。女道士罗素月,《岭表明诗传》仅录其一首诗,而《粤东诗海》则录了四首(包含《岭表明诗传》所录一首)。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梁、吴二人辑《岭表诗传》,应当参考过《粤东诗海》。这还可从诗人小传、诗歌评点两种体例上推测。

2.诗人小传、诗歌评点

“总集编入作者介绍,始于唐姚合《极玄集》。……有作者介绍的一般是以作者为序排列作品。”[12]《粤东诗海》所收诗人一般附有简介,这一点同样被《岭表诗传》继承。《岭表诗传》中除极个别生平难稽者除外,均附有小传。这些作者小传字数长短不一,但都遵循“字号+籍贯+科举经历+从官经历+著述”的模板,如黎民表的简介为:

字惟敬,号瑶石,从化人。嘉靖甲午举人,选授内阁中书,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著有《北游》《瑶石》等集。[13]

只是有的可能缺某个部分,如书中收录了很多诸生、贡生(含岁贡生、拔贡生、廪贡生等)、举人,皆无从官经历,如许炯的小传:

字彦韬,新会人。嘉靖辛卯举人。著有《吾野漫笔》。[14]

《粤东诗海》于许炯亦有传:

炯字彦韬,新会人。由儒士领嘉靖辛卯乡荐。究心事务,尝上书当事,指陈利弊。试礼部不第,乃退而著述。才情宕佚,文得韩欧之奥。《新邑志》及《厓山志》皆其手修也。著有《吾野漫笔》。[15]

从许炯小传上来看,《岭表明诗传》亦似节略《粤东诗海》。

《粤东诗海》对个别诗人之艺术特点、人物生平有所评骘、介绍,一般放在诗人小传后,如冯敏昌小传后附《蒲褐山房诗话》、翁方纲、钱载、秦瀛、桂芗东五则评价。《岭表诗传》中亦有评点,且对诗句有圈,但却将评点置于了具体诗后。如《粤东诗海》所附翁方纲评点,《国朝岭表诗传》将其附在了《循河行热甚,饮于龙头泉,因登泉上禹祠门楼,望隔河华山》诗末。《岭表诗传》与《粤东诗海》最不同者,乃在于《岭表诗传》中有很多梁九图、吴炳南二人对诗歌的具体评点。评点字数或长或短,短至仅二字,长者过百,于诗歌之对仗、结构、句法、字法、风格、源流等均有涉及,与《十二石山斋诗话》中的语体非常相似,可见二人熟于诗。

据笔者统计,《岭表明诗传》中引录的评点者有叶楚元、黄才伯(2次)、徐丰厓(2次)、王元美、沈德潜(4次)、陈秋涛、陈琴轩、赵怀璨、朱锡鬯(4次)、杨用修、陈白沙、陈卧子、檀默斋、文征明、曹能始、钱受之(3次)、黄公补、温谦山(2次)、《广东诗语》、陈集生、邓糸度、王渔洋(6次)、赵秋谷、缪天自、胡南石、陶握山,另梁九图和吴炳南自评79条。《国朝岭表诗传》中引录的评点者有龚芝麓、王渔洋(2次)、汪钝翁、沈德潜(7次)、颜鹤汀、王季重、梁药亭(3次)、杭堇浦、车图南、吴乐园、楼思敬、佘语山、温谦山、钱辛楣、翁覃溪、伊墨卿、钮玉樵、吴承云、吴仲山,另梁九图和吴炳南自评146条。

这些评语皆来自各家所著书。如《岭表明诗传》卷一李德《栖云庵》诗后附朱彝尊(锡鬯)评语:“长史(李德曾任洛阳长史)诗好效长吉,然其诗实与长吉相远。”[16]此条评语实是节录朱彝尊《明诗综》中所附诗话[17],后被嘉庆时人扶荔山房姚祖恩整理成《静志居诗话》。再如《国朝岭表诗传》卷一方殿元《前溪歌》后附沈德潜(归愚)评语[18],实际这条评语乃《清诗别裁集》中沈德潜对方殿元的总评[19]。

对所引录评语,梁九图和吴炳南偶有辩驳,如《岭表明诗传》卷五黎遂球《送何石闾先生游韶石因寄禺峡朱叔子》后附温汝能(谦山)评语,温汝能介绍黎遂球的《黄牡丹》诗名动天下,他写的《莲鬚阁集》“屈伸如意,不为格律所拘,而灵光异采,迷离满目,徐巨源谓为太白以后一人,良有以也”。针对温汝能的评语,梁、吴辩驳到:“美周(黎遂球字)《黄牡丹》诗一时传诵,而涂丹镂碧,未规大方。”又说:“《莲鬚阁集》固多奇肆之作,唯过于秾艳,究伤丰骨,谓为太白后一人,殊非笃论。”[20]

总的来说,《岭表诗传》在编纂时应借鉴了《粤东诗海》,具体到评点,则借鉴了朱彝尊、沈德潜、王士祯等人成书。现对《岭表诗传》的体例特点总结为“诗人+小传+选诗+圈+评点”的模式:(1)以时系人,按时代先后排列,所选诗或多或少,多不过26首,少则仅1首;(2)每个诗人有小传,即使任何生平都不清楚,也会交代诗人的籍贯;(3)个别诗句有圈,诗后有评点,评点者或为前代诗人,或为当代诗家,如王渔洋、沈德潜、翁方纲、梁佩兰等,更多则是梁九图和吴炳南自评。此外,对于入选诗歌的排序,也遵循体裁上的特点,后文详述。

(二)《岭表诗传》的选诗特点

1.诗人身份

从整体上来说,《岭表诗传》中诗人的身份涉及士人(男)、闺阁(含青衣、妓女)、方外(含僧、道)。其中士人又分有科举经历(庠生、诸生、贡生、举人)但未标识从官经历、有从官经历及身份不明(既无科举经历,又无从官经历)三类。此外还有《岭表明诗传》最后附不知作者的谣谚一类。

总的来看,《岭表明诗传》所选127名诗人中,仅有诸生8人、举人5人、贡生2人、副贡生1人、身份不明2人,其余均有从官经历。从官者占全部入选诗人数的85.8%。《国朝岭表诗传》所选244名诗人中,庠生1人、诸生36人、贡生(拔贡、廪贡、岁贡、副贡)19人、举人27人、进士2人、不明身份者54人、方外7人、闺阁16人,合计162人。而有从官经历者82人,占所有入选人数的33.6%。从入选者的身份来看,从官者因有读书、科举的经历,故能文作诗不难理解。而大多没有从官经历、乃至一些闺阁、方外人士也能以诗流传,足见岭南文教之越来越隆。此外,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人也能够入选,可见梁九图、吴炳南以诗传人的目的。

2.诗歌数量

《岭表明诗传》共计收录诗人127人,选诗共计463首;《国朝岭表诗人》共计收录诗人244人,选诗共计702首。全辑合计1179首(含14首谣谚)。但每个诗人入选诗歌数量不等:

从图1、图2统计可见,选诗数量在5首以下的占大多数,尤其选1首的人数,《岭表明诗传》占所入选诗人数的48.8%,《国朝岭表诗传》占所入选诗人数的55.6%。选诗6首以上的诗人分别是:明人孙蕡、王佐、李德、黄哲、陈琏、邱濬、黄佐、黎民表、吴旦、李时行、梁有誉、欧大任、曾仕鉴、区大相、韩上桂、黎遂球、陈邦彦、邝露、屈绍隆、陈恭尹、李英、张乔;清人程可则、梁无枝、方殿元、梁佩兰、薛始亨、许遂、方还、方朝、车腾芳、何梦瑶、罗天尺、刘鹤鸣、胡亦常、冯敏昌、黎简、刘杰、吴荣光、吴梯、何惠群、吴维彰、梁蔼如、吴奎光、张维屏、凌扬藻、周谊、刘潜蛟、何星垣、陈广逊、愿光、成鹫、梁九图、吴炳南。这些选诗数量多的人,基本同温汝能《粤东诗海》一致,也是今人陈永正先生《岭南诗歌研究》《岭南文学史》的主要论述对象。也就是说,《岭表诗传》通过选本的形式为我们勾勒了元末明初至清道光年间岭南诗歌发展的历史。只是,如《岭表诗传》所选录的很多人未能成为今天研究岭南诗歌史的对象,比如刘潜蛟、愿光、梁九图、吴炳南等,而这正是梁九图、吴炳南二人纂辑《岭表诗传》的诗心所在及潜在目的了。

3.诗歌体裁

《岭表诗传》没有提示编纂体例,上文已总结了数条。对于入选诗歌的排序,还可从诗歌体材的编排上揭示一二。

吴炳南所作两篇序言中交代了对选诗风格上的一些追求,但通过我们分析、归纳,其实在入选诗歌体裁的编排上,是有一定体例上的考虑的。这体现在那些入选诗歌数量较多的人身上。

《岭表诗传》入选诗歌的体裁从大的方向分为古体、近体,古体包括四言、柏梁体、杂言、六言、乐府、歌行(五言、七言、杂言)、五言古体、七言古体;近体包括五律、七律、五绝、七绝。我们在前面分析《十二石山斋诗话》时曾指出梁九图特重绝句,尤其是七绝。但这里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倾向:

我们看图3统计,古体诗共有149首,占全部选诗的32.18%;近体诗共有314首,占全部选诗的67.82%。近体诗中,律体有238首,占所有近体诗的75.80%;而绝句76首,占所有近体诗的24.20%。再看图4统计,古体诗共有267首,占全部选诗的38.03%;近体诗共有435首,占全部选诗的61.97%。近体诗中,律体有317首,占所有近体诗的72.87%;而绝句118首,占所有近体诗的27.13%。从这个统计及比例分析,可以看出,梁九图和吴炳南在选诗时重近体,轻古体;在近体中又重律体,轻绝句。再细看,古体中重五古,其次为七古;律体中重五律,绝句中重七绝。

在每个诗人所选诗歌体裁的排序上,则按照先古体、后近体。具体来说,五古排在七古前,五律排在七律前。我们看《岭表明诗传》卷一孙蕡选诗15首,各首体裁依次为五古(1首)、五言歌行(2首)、七言歌行(5首)、五律(1首)、七律(1首)、七绝(5首)。卷二邱濬选诗12首,各首体裁依次为五古(4首)、七古(1首)、五律(3首)、七律(2首)、五绝(1首)、七绝(1首)。再如《国朝岭表诗传》卷一程可则选诗16首,各首体裁依次为四言(2首)、五古(4首)、七古(3首)、五律(3首)、七律(2首)、七绝(1首)。《国朝岭表诗传》卷二梁佩兰选诗16首,各首体裁依次为五古(1首)、七古(8首)、七绝(4首)、七律(1首)、七绝(2首)。

以上这种体例不只是针对选诗数量多的诗人,一些选诗比较少的,也是遵循古体在前,近体在后;古体中五古在前,七古在后;近体中五律在前,七律在后;律体在绝句前。如《岭表明诗传》卷二戴缙仅选3首,体裁依次为五律(2首)、七绝(1首)。《国朝岭表诗传》卷二梁麟生仅选2首,体裁依次为七古、七律。

4.诗歌题材

整体来看,《岭表诗传》所选诗以羁旅、寄赠、送别、咏怀、咏史、山水等题材为主。查检《岭表诗传》,仅以“寄”“赠”“送”“别”“游”“宿”“泊”“道中”“客”“经”“过”“发”“怀”“吊”为关键词,可得寄赠诗62首,送别诗84首,羁旅诗130首,咏怀诗82首。咏史题材的诗多写岭南历史名迹,抒发咏史思绪,如咏粤(越)台或越王台(粤王台)有8首,厓门吊古有5首等。山水诗也多写粤中风物,如写罗浮山,有15首等。

集中也有一些题画诗,如王佐《题桑直阁江山胜概图》、李质《题胡将军虞山秋猎图》、程可则《题赵承旨击鞠图并序》、梁佩兰《题张穆之画猕猴挂藤图歌》、何梦瑶《题秋营夜角图》、吴函《题清湘老人芜城烟雨图》、何鹗《题宋徽宗画鹰》、黄丹书《题赵松雪画马图》、刘世馨《过邝斋为陈仰卿题海雪先生小像》、吴荣光《题陈云伯孝廉罗浮仙梦图》、何太青《题管夫人自绘小像并序》、蔡廷榕《题赵松雪画竹》、梁霭如《题古松高士图》、李如蕙《题陈锋亭读书小照》等14首。而且如何鹗、刘世馨、何太青、蔡廷榕、李如蕙等5人,皆只选了1首题画诗,足见题画诗在梁九图、吴炳南二人心中的位置。

此外,《岭表诗传》也收录了一些讽刺时事之作,如吴梯的《倾家葬》《请粜》《捕蝗》,梁九图自己的《飞蝗歌》等,但不多。

5.诗歌风格

编辑选本,尤能体现出编辑者的主观目的。《岭表诗传》虽可算通代地域诗歌总集,但并非求全式的总集,而是求精的总集,也可从选集的角度视之。所以,我们看吴炳南在序言中均表达了选诗宗旨。《岭表明诗传序》有云:

平浓奇淡,无美不收。唯平而不入于庸,浓而不涉于缛,奇而不失于怪,淡而不流于薄者取焉。而别裁伪体,不敢妄登;严之又严,以防其滥。[21]

《国朝岭表诗传序》有云:

夫诗以言志,人各有其志,即人各有其诗。然非学问无以培其基,非性灵无以妙其用。语坦易者少蕴藉,矜淹博者泥词章,兼学问性灵以言诗,庶乎真诗出矣。[22]

由以上两序所表明的宗旨,可知梁九图、吴炳南二人选诗标持平浓奇淡、学问与性灵兼备。我们可以此宗旨来核验所选诸诗。如《国朝岭表诗传》卷四选胡亦常《晚眺怀甘正盘》,诗云:

石壁明夕晖,倒入江水平。潋滟播微波,瞥见孤帆征。浮云不归山,西去冈州城。下有贤隐忍,长啸鸾凤声。谁与弹素琴,相思空暮情。

诗末有评语云:“清微淡远,求之古人,亦难多见。”[23]我们看整首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但无用典,无僻字,无雕饰,确可谓之“清微淡远”。再如《国朝岭表诗传》卷七选梁霭如《溪桥》:

平桥断苍烟,日出犹雾露。时闻折树声,独鹤忽飞去。茅屋隐树林,空翠满溪路。花落水流香,幽人在何处?

诗末有评语云:“中翰自都中归,闭门静坐,默悟道要,诗之冲淡,适如其人。”[24]这首诗与胡亦常的风格一致,只是把眼前所见、耳中所闻一一描写,无半点感情显露其间,但读完却能让人体会到诗人那种平和的心态。他如评相益的《湖天精舍访禅友不遇》云:“超妙淡远,才是僧诗。”[25]

性灵诗学和肌理诗学(含学问)对梁九图等粤中诗人影响非常大,这不仅体现在他们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在《岭表诗传》的选诗上亦有生动体现。我们看《国朝岭表诗传》卷五周如山所作《哭姑代家大人作》:

早岁零丁未有家,脊令原上重咨嗟。何当荆树连株尽,春雨还伤姊妹花。

诗末评云:“全写真性情,难得如许浑雅。”[26]像《哭姑代家大人作》这种写真性情的诗,集中还有很多,此不复赘。

总之,从入选诗歌的风格上来说,既有梁九图、吴炳南二人对诗歌美学的追求,也有时代思潮的感染,这正为我们走进其时的岭南诗歌创作提供了凭借。

三、《岭表诗传》对岭南诗史的建构

蒋寅先生曾总结道:“文学史发展到明清时代,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地域性特别显豁起来,对地域文学传统的意识也清晰地凸显出来。理论上表现为对乡贤代表的地域文学传统的理解和尊崇,创作上体现为对乡先辈作家的接受和模仿,在批评上则呈现为对地域文学特征的自觉意识和强调。以地域文学为对象的文学选本,也许是明清总集类数量最丰富、最引人注目的种群。”[27]因此有关清代地域诗歌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岭表诗传》便是这“种群”之一,它不仅建构了岭南诗史,尤其对佛山一地的诗歌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但目前对其研究却基本属于空白。

(一)《岭表诗传》对岭南诗史的建构

梁九图和吴炳南在纂辑《岭表明诗传》时便确立了构建岭南诗史的目标,吴炳南在《岭表明诗传序》的开篇自问自答对书名及编纂目的进行了揭示:

诗何为云传也?谓庶几足传诸久远而无疑也。何为限乎岭表也?岭表,余父母邦也。岭表传者何必诗?曷云诗传也?传不必诗,亦不必非诗也。何为止录明诗也?吾粤风骚,至明始盛也。汉时声教初暨乎南海,递及魏晋,声诗不传。传者,自张曲江始。曲江奋起唐代,并驱李杜。陈嵩伯、余襄公、崔清献、李忠简、罗希吕诸君子步其后尘,皆能自成一家,空诸依傍。唯由唐而宋、而元,寥寥数子,未极大观。至有明,而坛坫之盛,颉颃中原。孙仲衍、王彦举辈五先生,振响于前,黎唯敬、梁公实辈五先生接迹于后,其中如邱文庄、黄才伯、区海目、邝湛若、黎烈愍、陈忠烈、屈华夫、陈元孝诸公,皆旷世未易之才。三百年间,以一隅之地,僻处天南,而作者代兴,俱无惭乎大雅,可谓盛矣。况上自缙绅隐逸,下及流妓青衣,悉谱其声歌,裒然成集,可不谓难乎?惜传述无人,不能家弦户诵。间有一二为之编辑者,亦觉采择未精。桑梓中余韵遗风,几莫有从而问焉者,则风流固将销歇矣。[28]

吴炳南这篇序看似简单,但至少包含以下三层涵义:1.解释了什么叫“诗传”以及为什么要以“诗”来“传”;2.他和梁九图在编这本书时,可能并未想到要继续编《国朝岭表诗传》,因此他特意解释了为何“止录明诗”的原因。而他的解释,实际也便是简单勾勒了唐至明末岭南诗歌发展史。3.他在这篇序中明确表达了岭南诗歌无以传的焦虑感,而他和梁九图正是本着为传播“桑梓中余韵遗风”而从事这件工作的,因此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前文已经分析过,《岭表诗传》的纂辑应该借鉴了《粤东诗海》,所以,《岭表诗传》所收录的诗人及诗歌,与当今论述岭南诗歌发展史要提到的人物基本一致。以陈永正《岭南文学史》为例。《岭南文学史·明代文学》按照时代顺序共论述孙蕡、赵介、王佐、李德、黄哲、黎贞、陈琏、邓林、罗亨信、邱濬、陈献章、黄佐、区大任、黎民表、梁有誉、李时行、吴旦、区大相、邝露、黎遂球、陈邦彦、陈子壮、张家玉、梁朝钟、屈大均、陈恭尹、张穆、王邦畿、函昰、函可、成鹫、陈子升、何绛、何巩道、张家珍、罗宾王、薛始亨、王鸣雷、岑澂、屈士煌、陶璜等41人,其中仅有张穆、张家珍、屈士煌、陶璜4人未见《岭表明诗传》。何巩道、薛始亨2人见《国朝岭表诗传》。陈永正分析诗人所举例,有些也见于《岭表明诗传》。

《岭南文学史·清代文学》按照时代顺序,截至到道光时共论述程可则、方殿元、方还、方朝、陈衍虞、祁文友、姚子庄、廖文英、尹源进、苏楫汝、刘裔烗、陈瑸、陈王猷、刘世重、邓廷喆、黄河澄、王隼、易弘、罗宁默、刘祖启、吴文炜、梁无技、陈遇夫、杨锡震、陈阿平、周大樽、陈励、梁佩兰、屈大均、陈恭尹、廖燕、张锦芳、冯敏昌、何梦瑶、罗天尺、林明伦、陈昌齐、胡亦常、吕坚、张锦麟、黄丹书、潘有为、刘步蟾、赵希璜、黎简、宋湘、李黻平、谭敬昭、黄培芳、谢兰生、颜检、钟启韶、林伯桐、黄乔松、黄玉衡、李光昭、李士祯、倪济远、黄钊、陈昙等60人,其中有廖文英、尹源进、刘裔烗、邓廷喆、陈遇夫、陈励、屈大均、林明伦、陈昌齐、潘有为、刘步蟾、颜检、钟启韶、林伯桐、李光昭等15人未见《国朝岭表诗传》。

《岭表诗传》对于岭南诗史的建构,还体现在诗歌评点上。梁九图、吴炳南在对个别诗歌进行评点时,尝能从岭南诗坛的整体走向或特点上予以阐明。如评黎简《花手寺一宿赠志师》云:

是时诸公亦知肆力汉唐,唯豸浦(胡亦常)得其正,鱼山(冯敏昌)得其大,二樵(黎简)得其奇,屹立三峰,允为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后劲。而与公齐名者,张药房(锦芳)、黄虚舟(丹书)、吕石颿(坚)数人。[29]

再如评黄丹书《光孝寺铁塔歌》云:

国初诸公,矫王、李、钟、谭之习,一时皆尚苏、陆。百有余年,争趋共慕,率直一派,遂不能免。虚舟喜学苏,此数篇稍归杜、韩者。[30]

皆是从岭南诗歌的整体及发展趋势着眼。即使引录前人评语,亦尝着眼于岭南诗史的评价,如引王渔洋评伍瑞隆《竹枝词》云:

东粤诗自屈、程、梁、陈之外,又有王说作(邦畿)、王震生(鸣雷)、陈乔生(子升)、伍铁山(瑞隆)数人,皆有可传。[31]

再如王渔洋评邝露《江门谒陈文恭祠》云:

粤东诗派,皆宗区海目,而开其先路者,邝湛若(露)也。广州破,抱所宝古琴死,余为赋《抱琴歌》云……。[32]

虽寥寥数语,却提纲挈领,为人指明岭南诗史的渊源。

(二)《岭表诗传》对佛山诗史的梳理

《岭表诗传》虽以岭南为选诗范围,但我们细心整理会发现,梁九图、吴炳南二人有意对自己的家乡顺德,进而扩大为整个佛山的诗史的梳理。下面先从整体上来看入选诗人的籍贯。

备注:有1人籍贯未注明。

备注:有2人籍贯不明;有1人驻防广州;有2人先世籍贯非岭南。

从上面图5、图6可清晰看到,不管是明还是清,番禺、南海、顺德入选人数都在前三,而且所占比例非常大。《岭表明诗传》中番禺、南海、顺德入选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6.54%、23.62%、21.26%;《国朝岭表诗传》中番禺、南海、顺德入选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6.12%、12.90%、32.25%。

如果我们以佛山市所辖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五区来统计的话,数字更让人感到惊讶。《岭表明诗传》选佛山籍诗人共61人,占入选总人数的48.03%;《国朝岭表诗传》选佛山籍诗人共113人,占入选总人数的45.56%。合计的话,《岭表诗传》共选佛山籍诗人共174人,占入选总人数的46.4%。也就是说,整部《岭表诗传》,有一半诗人是佛山人。这正是吴炳南在《岭表明诗传序》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惜传述无人,不能家弦户诵。间有一二为之编辑者,亦觉采择未精。桑梓中余韵遗风,几莫有从而问焉者,则风流固将销歇矣。”

四、《岭表诗传》的文献价值

谈到诗歌总集的价值,很多人都会着眼于文献价值,如陈凯玲论黄登《岭南五朝诗选》[33],夏勇、刘和文从整体上论述清诗总集的文献价值[34],卢盛江着眼于全部总集来论文献价值[35]。我们分析《岭表诗传》的价值,也主要着眼于它所蕴含的文献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岭表诗传》保存了一些未刊稿,或名不见经传诗人的诗歌,进而达到流传的目的;对今天出版的别集,或如《全粤诗》这样的总集,《岭表诗传》提供了校勘和补遗的文本;《岭表诗传》附着的评点文字,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梁九图和吴炳南二人的诗学思想,还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深刻地理解岭南诗歌的风格及源流。

(一)保存与流传

《十二石山斋诗话》记刘扶山太夫子杰之子刘雨湖潦倒名场:“日抱太夫子遗稿,以未付梓为憾,余与吴星侪辑《岭表诗传》时为摘录数章,或者不尽湮没耳。”[36]查《国朝岭表诗传》,录刘杰诗8题9首。凡作者有别集,《岭表诗传》于每个诗人小传中皆予注明,但这些别集是否均付梓,则有待考证。如刘杰,《岭表诗传》著录有《咏梅集》《蜗寄山房诗草》,《咏梅集》当为《十二石山斋诗话》所言《咏梅》诗三十首,“一时名流入粤者,题咏殆遍”[37]。而《蜗寄山房诗草》是刘雨湖所抱“遗稿”吗?总之刘杰的两部别集均未付梓,其诗也未见《粤东诗海》,若无《岭表诗传》之选录,也就无法流传至今了。

《岭表诗传》的保存价值还体现在保留了很多“经典”,虽然这些诗无法与唐宋诸名家对比,也无法与明清一些大家对比,但却自有其本身的艺术魅力。我们仍以刘杰为例。《国朝岭表诗传》录刘杰《武乡侯》,诗云:

纷纷割据策群豪,谁及隆中抱膝高?才压凤雏方管乐,心悬龙种谢孙曹。河山天已三分限,征讨师犹六出劳。一笑史官争帝魏,更将成败短钤韬。[38]

这首七律写诸葛亮一生才干、怀抱、功名、事业,概括精当,用典恰如其分,尤其尾联的议论更见卓识。所以此诗末评语云:“武侯诗,自少陵咏后,唯义山《筹笔驿》、升庵《武侯庙》二诗足称杰作,余不多见也。此首结响高,持议正,裁史论为韵语,笔大如椽。”针对诗中“心悬龙种谢孙曹”一句,梁、吴解释到:“张昭荐亮于孙权,亮不就。人问其故,亮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不能尽亮。’曹操遣人招之,亮陈不愿仕曹,谢之曰:'义不使高士辱于污朝。’当三聘未行,孙、曹已各先为招致,先生固不欲事操,岂真虑孙氏之不能尽其才耶?盖帝室之胄,念念不忘也。曰'心悬龙种谢孙曹’,论古最为有识。”[39]

杜甫一生崇仰诸葛亮,先后写过《八阵图》《诸葛庙》《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咏怀古迹五首》《古柏行》《武侯庙(庙在白帝西郊)》《夔州歌十绝句》《蜀相》《阁夜》等诗,或直接咏怀诸葛亮,或间及之。其中,上面评语中所谓“武侯诗”,应当是《蜀相》,所谓升庵《武侯庙》诗,其实并非杨慎所作,此见于《升庵诗话》“武侯祠诗”:

  正德戊寅,予访余方池编修于武侯祠,见壁间有诗云:“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阳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后有题云:“此诗始终皆武侯事,子美或未过之。”方池不以为然。予曰:“此亦微显阐幽,不随人观场者也,惜不知其名氏。”[40]

以刘杰诗与杜、李、佚名所作相较,刘杰诗亦“此诗始终皆武侯事”。如此杰作,若非《岭表诗传》选录,则将湮没无闻了。

(二)校勘与补遗

《岭表诗传》所录的诗人,很多已有别集刊刻,而《岭表诗传》中的诗恰可作为传世别集的校勘本。如程可则有《海日堂诗文集》七卷,收录于《清代诗文集汇编》。其中卷一五言古有《游曹溪呈大休禅师兼别》,亦为《国朝岭表诗传》收录。其中有一联为:“向平约未期,晨鸡听将旦。”[41]但《清代诗文集汇编》本“向平”作“尚平”,显系因“向”和“尚”形近而讹。向平,指的诗东汉高士向长,字子平,隐居不仕。其子女婚嫁后,便开始漫游五岳名山,后不知所终。生平事迹可见《后汉书·逸民列传·向长》。后来虽以“向平”作为子女嫁娶既毕者的典故,但程可则这里应该借向平表示“隐居”的意思。核《粤东诗海》,亦作“尚平”[42]。虽然“向长”亦有可能作“尚长”[43],但只有向平之典,而无尚平之典。

再如释函是(1608—1686),字丽中,别字天然,号丹霞老人。本姓曾,名起莘,号宅师,番禺人。明末为广州光孝寺僧。明亡入清,入番禺雷峰寺,旋转栖贤寺。[44]《岭表明诗传》录函是三首诗,其中有首《庚寅二月雷峰即事》:

野寺疏钟接晚笳,蓟门残雪岭南花。十年征战江云断,三月烽烟山日斜。古洞暮猿凄绝岸,荒原明月照谁家。越王台上悲风急,夜夜哀魂到海涯。[45]

这首诗也为陈永正《岭南文学史》选录,版本为:

野寺疏钟接晚笳,蓟门残雪岭南花。十年征战江云断,二月烽烟山日斜。古洞暮猿凄断岸,荒原明月照谁家。越王台上西风急,夜夜哀魂到海涯。[46]

上面引文字下加着重号(·)的是与《岭表明诗传》有异之字。不知陈永正选录此诗,版本何据,未有说明。从诗题来看,《岭表明诗传》之“三月”不如“二月”。“绝岸”与“断岸”意思相近,但“悲风”与“西风”却相差较远。陈永正分析这首诗说:“诗题的庚寅为顺治七年(1650),是年二月,清军尚可喜所部围攻广州,围城十个月,至十一月,城乃破,清军屠城甚为惨酷。这两首诗[47]曲折写出当时的惨状。”[48]从分析来看,“西风”不如“悲风”。西风一般指秋风,而此时乃二月,何谈“秋风”?因屠城而带来的悲痛,连二月之风也染上了悲伤的色彩。

再如《岭表明诗传》录何巩道诗4首,均见于《全粤诗》卷七一六、七一七。其中《归至芙蓉沙》有“一夜他乡月可怜”[49],《全粤诗》作“一夜乡心月可怜”[50]。又《送杨髯龙之楚》,本二首,《国朝岭表诗传》录第二首,其中有“一路峡猿惊旅梦”“为买潮田待耦耕”二句[51],《全粤诗》作“一路峡猿哀旅梦”“为买湖田待耦耕”[52]。因此诗第二句为“东风吹急暮潮生”,已用“潮”字。加上并无“潮田”之说,故《国朝岭表诗传》版本误。

总之,《岭表诗传》可以提供为今天从事岭南诗歌的整理提供校勘。而《岭表诗传》所录很多未刊稿,也可补《全粤诗》这样的“全”字辈总集。吴炳南曾说:“国家以实学造士,山陬海澨,文教遐敷。吾粤虽距京师八千里,而遥然食二百年和亲康乐之休。凡学士大夫、山林野老,类能讲求声律,鼓吹生平。唯其地由大庾抵琼海,道里广袤,采访难周,姑就耳目见闻,亟为登录,异日搜辑或备,再梓补遗。”[53]《岭表诗传》虽搜辑未备,但就目前成书来看,已为大观,值得今人研究岭南诗歌、岭南文学注目。


[1]黄天骥:《全粤诗序》,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编《全粤诗》,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第1页。
[2]梁九图(1816—1880)字芳明,亦字福草,自号十二石山人,又署福草居士、石圃居士等。张维屏称其“紫藤居士”,时人亦称“汾江先生”,广州府顺德县(今佛山市顺德区)麦村人。
[3]卢盛江:《集部通论》,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第175—193页。
[4]卢盛江:《集部通论》,第192页。
[5]《广州大典》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大典总目》,广州出版社,2017年,第152—155页。
[6]陈凯玲:《广东省级清诗总集研究》,浙江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7]陈凯玲:《广东省级清诗总集研究》,浙江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9页。
[8]朱则杰:《六种广东地区清诗总集钩沉》,《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9]梁九图:《十二石山斋诗话》卷三,《广州大典》集部诗文评类(第五十八辑)第三册(总第519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年,第499—500页。
[10]  此表据《广州大典总目》整理。
[11]  因吴炳南所作《国朝岭表诗传序》署“道光癸卯”。
[12]卢盛江:《集部通论》,第169页。
[13]梁九图、吴炳南辑:《岭表明诗传》卷三,《广州大典》集部总集类(第五十七辑)第十八册(总第497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5年,第556页。下简称《广州大典》影印本。
[14]梁九图、吴炳南辑:《岭表明诗传》卷三,《广州大典》影印本,第556页。
[15]温汝能辑:《粤东诗海》卷二十一,《广州大典》影印清嘉庆十八年文畬堂刻本,《广州大典》集部总集类第五十七辑总第495册,第310页。
[16]梁九图、吴炳南辑:《岭表明诗传》卷一,《广州大典》影印本,第544页。
[17]朱彝尊辑:《明诗综》卷十,早稻田大学藏康熙四十四年(1705)六峰阁藏板。
[18]梁九图、吴炳南辑:《国朝岭表诗传》卷一,《广州大典》影印本,第613页。
[19]沈德潜编:《清诗别裁集》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6页上。
[20]梁九图、吴炳南辑:《岭表明诗传》卷五,《广州大典》影印本,第584页。
[21]梁九图、吴炳南辑:《岭表明诗传》,《广州大典》影印本,第537—538页。
[22]梁九图、吴炳南辑:《国朝岭表诗传》,《广州大典》影印本,第604页。
[23]梁九图、吴炳南辑:《国朝岭表诗传》卷四,《广州大典》影印本,第643页。
[24]梁九图、吴炳南辑:《国朝岭表诗传》卷七,《广州大典》影印本,第676页。
[25]梁九图、吴炳南辑:《国朝岭表诗传》卷九,《广州大典》影印本,第703页。
[26]梁九图、吴炳南辑:《国朝岭表诗传》卷五,《广州大典》影印本,第651页。
[27]蒋寅:《清代诗学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37页。
[28]梁九图、吴炳南辑:《岭表明诗传》,《广州大典》影印本,第537页。
[29]梁九图、吴炳南辑:《国朝岭表诗传》卷五,《广州大典》影印本,第654页。
[30]梁九图、吴炳南辑:《国朝岭表诗传》卷六,《广州大典》影印本,第660页。
[31]梁九图、吴炳南辑:《岭表明诗传》卷五,《广州大典》影印本,第581页。
[32]梁九图、吴炳南辑:《岭表明诗传》卷五,《广州大典》影印本,第590页。
[33]陈凯玲:《论清代地方诗歌总集的文献价值——以黄登〈岭南五朝诗选〉为中心》,《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34]夏勇:《清诗总集通论》,浙江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刘和文:《清人选清诗总集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61—195页。
[35]卢盛江:《集部通论》,第210—230页。
[36]梁九图撰:《十二石山斋诗话》卷一,《广州大典》影印本,第441页。
[37]梁九图撰:《十二石山斋诗话》卷一,《广州大典》影印本,第440页。
[38]梁九图、吴炳南辑:《国朝岭表诗传》卷五,《广州大典》影印本,第658页。
[39]梁九图、吴炳南辑:《国朝岭表诗传》卷五,《广州大典》影印本,第658页。
[40]杨慎撰:《升庵诗话补遗》卷十三,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第2578册,商务印书馆,1936,第184页。
[41]梁九图、吴炳南辑:《国朝岭表诗传》卷一,《广州大典》影印本,第607页。
[42](清)温汝能纂辑,吕永光等整理,李曲斋、陈永正审定:《粤东诗海》卷五十六,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第1040页。
[43]《后汉书》:“向长字子平。”唐李贤注引《高士传》:“'向’字作'尚’。”(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759页。
[44]此参陈永正《岭南文学史》,陈书“函是”作“函昰”。陈永正主编:《岭南文学史》,第242页。《粤东诗海》亦作“函是”。(清)温汝能纂辑,吕永光等整理,李曲斋、陈永正审定:《粤东诗海》卷九十八,第1844页。
[45]梁九图、吴炳南辑:《岭表明诗传》卷六,《广州大典》影印本,第601页。
[46]陈永正主编:《岭南文学史》,第242页。
[47]《岭南文学史》另录函是《庚寅除夕》诗一首。
[48]陈永正主编:《岭南文学史》,第243页。
[49]梁九图、吴炳南辑:《国朝岭表诗传》卷一,《广州大典》影印本,第611页。
[50]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编:《全粤诗》第二十二册,第168页。
[51]梁九图、吴炳南辑:《国朝岭表诗传》卷一,《广州大典》影印本,第611页。
[52]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编:《全粤诗》第二十二册,第163页。
[53]吴炳南:《国朝岭表诗传序》,梁九图、吴炳南辑:《国朝岭表诗传》,《广州大典》影印本,第604页。

【作者简介】
刘晓亮,暨南大学文学博士,广东开放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广东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编《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出版学术专著《八代诗汇评》《高步瀛历代文举要研究》。在《文献》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从事杜诗学研究、地方文献与文化传统研究。

相关链接:

刘晓亮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吴梯《读杜姑妄》考辨

劉曉亮丨高步瀛選學研究述評——以漢魏六朝文舉要為中心

刘晓亮丨论吴梯的杜诗学研究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724@163.com。感谢您的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