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消失的文明 | 石滩亭子巷:白云千载空悠悠

 丰城文旅 2022-04-27

在1800年漫长历史上,丰城曾经涌现出许许多多出类拔萃的贤才俊彦。其中,南宋石滩人刘德秀以三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豫章郡开国公、上柱国等头衔,成为丰城有史以来官阶最高的人物(副总理级)。

在众多史籍中,关于这位身份显赫的历史人物的记载却少之又少。翻阅大量丰城多地《刘氏族谱》,关于刘德秀的个人传记、墓铭或艺文也几乎一片空白。甚至刘德秀故乡所在的石滩刘姓旧址,也像是被人为抹去了一般,在人们的视野中凭空消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为了弄清原委,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石滩刘姓的前世今生。

石滩刘姓是新喻“墨庄刘氏”的一个重要分支。墨庄刘氏起源于汉光武时期的楚元王刘交,世居彭城(今徐州),后世称为“彭城刘氏”。刘交十五世刘遐迁居于安福笪桥(今安福县山庄乡笪桥刘家港),到三十五世刘逵(字知道)迁居于新喻荻斜(今樟树市黄土岗镇荻斜村)。刘逵之孙刘式(字克己),本为南唐进士,宋初任刑部员外郎,为人酷好读书、藏书,成为留给子孙后代丰厚的文化遗产,史称为“墨庄刘氏”。


石滩桥古今对比

刘式之孙刘敬字恭父号公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尤其精通堪舆之术。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刘敬云游四海,某一日来到丰城剑水之阳,看上了石滩之个地方,推算出这里有“五世则昌”之兆,于是在石滩亭子巷七家脑(垴)定居下来,成为石滩刘姓始祖。刘敬生子刘祥,刘祥生子刘海,刘海生子汝翼,刘汝翼生三子:文秀、德秀、才秀。其中,老二刘德秀位高爵显,“五世则昌”的兆头便印证在他的身上。

刘德秀(1135-1207),字仲洪,号退轩,绍兴二十三年(1153)举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从南康军户掾,到桂阳军学教授,再到长沙知县,用了20多年。淳熙十三年(1186)开始,由磨勘转四川制置安抚使司参议官,到重庆军抚事,到大理寺主簿,再到监察御史,又用了近10年。从庆元元年(1195)开始,刘德秀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而这个转折的历史背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元党禁”。

“庆元党禁”开始于庆元初期。绍熙五年(1194)六月,太上皇宋孝宗病逝。宋光宗与父亲宋孝宗素来不和,以患病为由,拒绝主持丧礼,朝野内外对此议论纷纷。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与韩侂胄、殿帅郭杲等人谋议,决定发动宫廷政变,迫使宋光宗退位,拥立皇子赵扩为皇帝,史称“宋宁宗”。赵汝愚升任右丞相,以独相的身份执政。而韩侂胄是外戚,得到太后的支持,也是权倾朝野。韩侂胄本欲借此定策之功,获取节度使之职,但赵汝愚却认为“外戚不可言功”,二人心生嫌隙,开始相互打击对方。

在赵汝愚的建议下,理学人士朱熹被推荐为皇帝侍讲,朱熹认为韩侂胄只能得到厚赏而不能干预朝政。但韩不以为然,继续我行我素。在赵的推波助澜下,一些理学人士也纷纷加入弹劾韩的行列。韩侂胄认识到他与赵汝愚之间不单纯是抢夺功劳的矛盾,而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开始绝地反击。他认识到台谏(言官)的作用,在吴太后的支持下,任命亲信刘德秀、杨大法、刘三杰为御史,逐渐控制了言路。韩将参知政事京镗引为同党,共同对抗赵汝愚,赵的地位受到威胁。

石滩桥河头庙

庆元元年(1195),韩侂胄指使右正言李沐,奏称赵汝愚以宗室之亲担任宰相,不利于社稷安定。宋宁宗遂免去赵汝愚的丞相之职,将他外放永州。赵汝愚被贬,意谓着道学派失去了最后的靠山,大权在握的韩侂胄仍然穷追猛打,凡与他意见不合者都视为“道学之人”,斥道学为“伪学”,将朱熹、彭龟年、吕祖俭等站在赵一边的理学人士均作贬官处置,甚至与他们关系密切的人也都不许担任官职或参加科考。从1195年开始,“伪学”之争持续6年之久,史称“庆元党禁”。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中,刘德秀虽然站在保护皇权的立场上发声,无形之中却充当了韩侂胄的枪手。庆元元年六月,刚刚被提拔为右正言的刘德秀上书,希望宁宗“效法孝宗,考核真伪,以辨邪正”,打响了禁止道学第一枪。之后,御史中丞何澹上书请禁道学,吏部侍郎糜师旦再次奏请考核真伪,正式将刘德秀的建议付诸全面而具体的甄别运动。这次清洗,几乎将赵汝愚、朱熹门下的知名之士一网打尽。庆元二年(1196)初,赵汝愚在流放的路上暴病身亡。二月,刘德秀提出将道学定为“伪学”,临门一脚,更加加剧了道学派的败局。

庆元三年(1197)闰六月,朝散大夫刘三杰火上浇油,称“前日伪党,今又变为逆党”。性质变味,伪学之禁也不断升级,清党运动持续引向深入,包括赵汝愚、朱熹、彭龟年、刘光祖、吕祖俭等在内的59人被列入《伪学逆党籍》,道学弟子再也发不出什么声音。庆元六年(1200)春,理学宗师朱熹在福建建阳去世,学术界风平浪静,韩侂胄担心的反弹现象没有出现。有人提醒韩侂胄,再不开党禁,将来不免有报复之祸,韩侂胄颇有触动。有人上奏说:“真伪已别,人心归正。”韩侂胄便建议宁宗弛伪学之禁。嘉泰二年(1202),以赵汝愚平反为标志,党禁全面弛解,一大批列入“伪学逆党”的健在者,例如刘光祖、陈傅良等官复原职。

石滩粮管所所在地
在“庆元党禁”中,作为“枪手”的刘德秀坐上了火箭,扶摇直上,官运亨通。庆元二年(1196)元月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庆元三年(1197)四月,授为工部尚书,同年八月授为兵部尚书,十一月进封丰城县开国男。庆元四年(1198)元月兼侍读,五月兼实录院修撰,八月授吏部尚书,十二月任经筵侍讲。庆元五年(1199)八月,升宝文阁学士,改知婺州;十二月进龙图阁学士,授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庆元六年(1200)十二月,进封丰城开国子。嘉泰元年(1201)五月转朝议大夫,召赴行在。嘉泰二年(1202)五月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十二月进封丰城县开国伯。嘉泰四年(1204)二月,授端明殿学士,提举隆兴府玉隆万寿宫,九月赴行在,十二月再授吏部尚书。开禧元年(1205)二月授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五月进封豫章郡开国侯,闰八月呈高宗皇帝实录,转太中大夫;九月授资政殿大学士,知绍兴府、浙东路安抚使,不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归养于家。开禧二年(1206)九月进封豫章郡开国公,同时致仕,进阶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宋宁宗甚至钦赐“退轩”二字,表彰刘德秀的功绩。开禧三年(1207)十一月二十四日,刘德秀病逝于家,享年73岁。宋宁宗赵扩闻讯,深为惋惜,辍朝一日以示哀悼。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事实上,刘德秀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奸诈附势,其为政严而不苛,慈而多惠,是一位清廉守正的好官。其治家也非常严谨,他的《治家箴言》中有“三书、五不书”,对家人宗族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词人,在南宋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元朝翰林院大学士、崇仁人吴澄曾把刘德秀与庐陵欧阳公(欧阳修)、临江二刘公(刘攽、刘敞)、南丰三曾公(曾巩、曾布、曾肇)、临川王荆国公(王安石)等并称为江西“文章经学”之魁只可惜政治永远高于文学,由于“庆元党禁”,刘德秀的词作连同生平著述,在元朝时被理学后人毁之一炬,现在的《全宋词》中,也仅收录《贺新郎·西湖》这一首词作。现谨录于后,以飨读者:

雨沐秋荣薄。莹湖光、琉璃千顷,浪平如削。步绕湖边佳绝处,时涌琼楼珠阁。记一一、经行皆昨。十万人家空翠里,借姮娥、玉鉴相依约。卷雾箔,飞烟幕。

天机云锦才收却。放芙蓉、岸花十里,翠红成幄。向晚买舟撑月去,笑引银汉共酌。醉欲起、骑鲸碧落。试唤坡仙哦妙句,问淡妆、此夕如何著。只云月,是梳掠。

刘德秀生有四个儿子:敏行、敏学、敏文、敏中。其中,敏行(字好言)仕至通判辰州军事;敏学(字好问)仕至荆湖提举司;敏文(字好章)任监两京府事;敏中(字好正)任监事西京监政。孙曾辈有的入朝为官,有的隐居乡野,有的耕读于家。无疑,“庆元党禁”在后世中留下的心理阴影和思想压力是很大的。因此,从刘德秀的孙辈开始,就陆续从石滩分迁出去,有的近迁于县内省内,有的迁于外省他乡,铜湖、樟树下、卫里、东冈、远舍、刘坊、三门、田心、瑶溪、石坑、洛湖、课瑞、历溪、竹溪、拿冈、麦园……等刘姓,便都是刘德秀后裔分迁出去的。

石滩集镇远眺

石滩亭子巷七家脑(垴)究竟位于何处,至今难以考究。在石滩镇曾有一个地名叫“刘家山”(今石滩粮管所所在地),据说是元末时一位叫刘世美的人退休后所建,其地位于石滩桥上首,因建有石碑石场石路,非常气派,依附此地建房开店者越来越多,逐渐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石滩街。不过,这些只是民间传说。根据地名分析,当年石滩刘姓旧址,疑似在现在石滩村委会卢家村。这里临近秀富水,直通石滩桥,俗称“巷上”(亭子巷),且又位置相对较高,正是民间所谓的“垴”(七家脑)上。卢氏是元代中叶才迁来,在此之前,刘氏曾经定居于此也未可知。

石滩刘家的旧址尚待进一步考证。无论风云变幻,历史总是真实存在的,不管后人如何评说,我们都应该还原历史真相,给刘德秀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资料来源:彭城堂《刘氏族谱》、《石滩镇志》、同治《丰城县志》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