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翻译中的“洋腔”,要不要?

 译品译味 2022-04-27

上一期的共读推文中,我们讲述了翻译不是“含义”的搬运工,相信大家对于翻译的内涵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期我们将继续共读分享《你耳朵里有鱼吗》这本书的内容,带大家探讨翻译能否代替原作,以及文学翻译中关于“洋腔”取舍的问题。

翻译不能代替原作吗?

在第四章,David Bellos教授指出,许多人对于“翻译不能代替原作”这种说法深信不疑,但这其实只是关于翻译的诸多误解之一。

如果译本不能替代原著,那么对于不懂外语的读者而言,只能阅读原作,他们眼中显然无法看到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假设没有翻译,不懂外语的英文读者甚至没有机会读到《圣经》。

因此,David Bellos教授指出,“翻译不能代替原作”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是为了佐证“翻译次于写作”这一观点。

然而,翻译真的次于写作吗?

我们认为,翻译(笔译)既是写作又不完全是写作,甚至可以说比写作更复杂(点击蓝字阅读更多)。因为译者需要用别人的语言来写出别人的思想,而单是写出别人的思想是不够的,还要考量一些其他的复杂因素。例如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如何保持译文语言流畅,又能适当地呈现出原作中的异域感。

为什么译者还需要呈现出原作中的异域感呢?试想,如果你在阅读一本18世纪英国小说的中文译本时,看到了“拂袖而去”这样的描述,会不会一下子从英国庄园的背景中跳戏了呢?“拂袖而去”在中文译本里读上去似乎很流畅,也“颇有文采”,但你能想象18世纪英国绅士拂开长袖,转身离去的样子吗?

这个例子表明,在译文中一味追求顺畅表达的做法有时并不可取。那么,那些成功保留“异国情调”而又不损失译文可读性的译者都有哪些做法呢?作者在第五章中谈到了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如何在翻译中保留异域感?

1

选择性保留原文

其实,想要译文带有“异域风情”,最容易的方法就是保留原文文本中的一部分,如发音和表达。

保留原文中的发音(即音译),不仅能够让文本听起来很有异域感,而且还能够丰富语言词汇。

像我们熟知的“沙拉”、“咖啡”和“派对”这些词汇都是从英语音译而来的。这些音译词汇刚进入中文世界时,说起来或多或少会有些拗口,在当时听起来“洋腔洋调”的词,如今虽然都已成为日常用语,但还是会让我们联想到“洋气”的生活方式。

同样,也有一些中国和日本的词汇经过音译后进入西方国家,比如功夫(Kungfu)和寿司(sushi)等,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东方元素。

另外,保留原文中的表达,如问候语和感叹词等,既能让读者感觉自己在阅读原著,又能起到教育目的,收获在学校中没有学到的知识。这种方法能够非常自然地表现异域感,并且在许多语言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英国女作家阿加莎的作品《大侦探波罗》,其中主人公是一位母语为法语的比利时人,他在说英语时,常常会夹杂着一些简单的法语词汇,比如“bonjour”、“oui”和“mademoiselle”等,这些词汇既符合主人公的人设,又加强了文本中的“法语感”,也能让读者学习到一些法语。 

在翻译英文小说时,译者可以视需要借助同样的手段,通过有选择地保留部分常见的英文表达,让作品更有“英文感”。

2

利用源语言本身的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译本是由偏冷门或者小众的语言翻译而来,那么就算译者保留了原文的一些表达以求达到异域感,也可能完全不起作用,因为读者根本不懂这门语言。

例如,我们在一本小说里读到主角在表达“你”这个意思,对妈妈用tu(对关系亲密的人),对朋友用tum(表示友好时),对老板用ap(正式场合中),我们会感受到“印地语感”吗?不会,因为我们根本不懂印地语。

因此,只有在源语言对读者来说没有非常陌生的前提下,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翻译中所保留的异域感。

在中国,大家都对英语这门世界性语言有一定了解,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就可以利用英语的语言特征来实现一些特殊的效果。

比方说,如果一本描写老外在中国游历的英文小说中,老外说出“I can’t agree more”或者“You got it”这样的话,译者在合适的情况下或许会处理成“我不能同意更多”或者“你得到了它”,因为这样的说法显然不是地道的中文表达,读者一看便知是借用了英文的文法结构,但也正好可以体现出老外不熟悉中国语言这一特征,将他与中国人区分开,有时甚至能营造出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

此外,我们平时也常常会用译制腔说中文,来达到娱乐的效果。比如:

“哦!天哪,上帝,难道就没有人懂我的意思吗?”

“你们这群愚蠢的西伯利亚草裙舞女郎!”

“这世界简直是疯了!哦!老天!我到底做了什么孽?”

(看到这里的小伙伴们,有没有自动在脑海里配音?)

中文作品中的英语感较为容易表现,但是“日语感”“意大利语感”又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毕竟在中国,大部分人并不熟悉这些“小语种”。

这时便可以从语言外着手,比如利用语言背后的文化特征,毕竟相比这些“小语种”本身,大众更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

在中文表达顺畅的同时,我们可以使用一些与这些文化相关的表达,比如放题和定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文化,而薄底披萨和冰激凌则能让人想到意大利。

想要表达出外国语言中的异域感并非易事,而译者的首要任务又在于准确地表达出外语文本的含义(也就是译品译味公众号常说的“信息”),要做到两者兼顾,更是难上加难。如何保留异域感又不显得突兀,这其中的分寸需要译者仔细拿捏琢磨。

于翻译一途,作为修行者的我们少不了经历些“曲折坎坷”。看完这期推文,希望各位都能有所感悟,少走弯路,我们下期再见~

文案:唐海棠

排版:张鑫悦

审定:张帆 陈媛媛 刘俐雅

校对:唐海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