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玛窦与中西方科学交流

 译品译味 2022-04-27

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他不仅是明末以来基督教在华发展的奠基人,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推动者。

利玛窦画像

利玛窦出身名门,父亲原本希望他学习法律,但他却笃爱神学,后来加入耶稣会成为了一名传教士。此外,他还对科学极为感兴趣,并掌握了多门语言。

自1577年开始,他被派往东方传教。1601年,在遭遇层层阻挠之后,他和同伴终于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召见。

面圣时,他们带去了自鸣钟、大西洋琴和世界地图等新奇物件,这引起了皇帝的兴趣,也对明末开始的西学东渐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以世界地图为例,觐见万历皇帝之后,利玛窦在中国官员李之藻的帮助下,以当时的西方地图为蓝本,完成了一幅以中国为地图中心的中文版的世界地图,也就是《坤舆万国全图》

此举为中国人带来了全新的世界地理知识,也开创了后期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

利玛窦对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利徐二人与《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是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巨著,集古希腊数学成果与精神之大成,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广度仅次于《圣经》。

尽管中国古代数学非常发达,但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系统。对于当时的中国士大夫而言,要理解《几何原本》已经非常困难,翻译则更为不易。

除了内容理解上的障碍,如何将一些数学概念表达成汉语也是一个难题。因此,虽然此前也有人尝试翻译这部巨著,但并未取得成功。

不过,利玛窦还是找到了办法。他饱读儒家经典,发现“中文当中并不缺乏词语来表达我们所有的科学术语”。

于是,他从古典书籍中找出合适的表达,以此来方便中国人接受和理解。

他在翻译中所使用的术语,如“几何”、“比例”和“体积”等等,一直沿用至今,同时也丰富了汉语词汇。

《几何原本》的翻译方式为利玛窦逐句口述,徐光启执笔记录。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徐光启便虚心请教,最终将翻译稿整理润色,力求以最清晰地道的中文向国人介绍欧洲数学。

遗憾的是,利徐二人只翻译完《几何原本》前六卷,也就是平面几何的部分。直到两个多世纪后的清朝,才由中国学者李善兰与来华的英国新教传教士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合作将剩余九卷补译完整。

中国人通过世界地图和数学巨著认识西方科学、拓宽全球视野,这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频繁的明末清初,还只是冰山一角。

虽然利玛窦没能完成《几何原本》全本的翻译,但从那之后,翻译工作者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变得难以替代,西学东渐的号角也自此吹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