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启超:戊戌变法领袖的翻译救国之路

 译品译味 2022-04-27

说起梁启超,也许大家都熟知他和老师康有为发起的维新变法。但是,你是否知道他的翻译故事呢?

1989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往日本。蛰居日本的期间内,他深刻认识到,「民弱者国弱,民强者国强」,国民素质才是决定政治变革是否成功的关键。为此,他决定改造国民性,造就「新民」。

如何培养「新民」?

梁启超从日本文坛中找到了答案——翻译政治小说

明治年间,日本文坛掀起了政治小说写作和翻译的浪潮,推动了日本的文明开化。受此启发,梁启超决定大力宣传政治小说,促进政治小说在国内的翻译和流行。

但普及政治小说、促进与其相关翻译活动绝非易事。此间,梁启超遭遇了许多障碍。

比如,清末时文盲率很高,大多数人难以理解晦涩的文言文,不利于新思想在民间传播;当时小说在中国的地位较低,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学,士大夫阶层对小说的接受度很低。

此外,国内只有少数懂西文的译者,仅靠他们翻译,无法在短期内实现 「新民」的目标。

对此,梁启超做出了许多努力。

首先,梁启超向文言文发起了挑战,开启「文界革命」,主张用俗语进行写作,为白话文运动奠定了基础。

此外,为了打破对小说的偏见,他亲自「下场」,宣扬小说的重要性,为开展政治小说的翻译做了大量舆论宣传工作,并率先译介政治小说

1898年底,他在《清议报》创刊号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并指出:「……彼美、英、德、法、奥、意、日本各国政界之日进,则政治小说为功最高焉」 。

《清议报》书影

1902年,梁启超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专门刊登小说的杂志《新小说》,为小说翻译开辟了阵地。他还翻译了日本著名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记》,成为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译作。

受他的影响,在晚清文界革命期间,大量小说被翻译为中文,各大报刊纷纷刊登文学译作,形成了小说翻译的繁荣之况。

至于翻译人才过于稀少的问题,他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当时懂日文的人相对较多,而且当时日文和中文的重合度很高,更易于学习,因此梁启超决定选取日本翻译的西方作品来作转译。

在他的带动下,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股翻译日译西学著作的热潮。根据统计,在光绪末年共译西书533册,而译自日本的就有321册﹐占全部译书的60%以上。

除了鼓励小说翻译,梁启超还倡导西洋诗歌的翻译。和倡议小说的初衷相同,翻译西洋诗歌也是实现其思想抱负一环。

1902年,他在《新民丛报》开辟「棒喝集」专栏,「译录中外哲人爱国之歌,进德之篇」来传播爱国思想,唤醒民众的国魂。

正是由于心怀政治目的,为了助力社会改良,梁启超翻译时常有意增减或改变原文

例如:改用中国人名以方便读者记忆,重新拟定小说章节名,删去无关紧要和不合国情的信息,插入自己对原文的看法等。

梁启超的翻译实践以及为了实现政治理想所作的努力,在客观上促进了晚清文学的翻译、文言文的改良,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今天的小百科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其他想要了解的翻译小知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在后续的推文中给大家安排上!

让我们下周五再相聚「翻译小百科」栏目吧~

文案:唐海棠

排版:李显婧

审定:刘俐雅 朱玲 马欣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