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读番外 | 同传怎么练?同传会被AI取代吗?

 译品译味 2022-04-27

在上一期共读推文中,作者David Bellos带我们回顾了同声传译发展至今的历史。纽伦堡审判开启国际交流新纪元,到如今,同传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直面新技术的挑战。

本期,译品译味邀请两位同传译员,和大家分享他们的工作日常,也聊一聊同传面临的挑战。

受邀译员

A译员:日中同传。自参加工作起即在日企工作,工作期间多次公司派遣赴日培训工作。有11年自由翻译经历。擅长医药、汽车技术、服装艺术设计、商务、政府项目等多领域。

B译员:英中同传,从业年限6年,擅长领域:地产、能源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他们的工作日常?如果是口译爱好者,肯定也很想知道口译员应该如何自我训练吧?他们对《你耳朵里有鱼吗》提到的口译发展困局,又持有怎样的观点?小编替你问个明白!

小编:先请和大家聊聊工作日常吧~

A:一般都是先请主办方提供会议议程,演讲稿等资料,根据拿到的讲稿来准备是最理想的,因为针对性比较高,也最有效率。如果拿不到演讲稿,会根据议程来自己寻找主题和演讲人相关网上信息阅读理解其中专业内容和准备专业术语。备会是每场都会去准备的,一般一天的会最好有两天时间准备,半天的会会用一整天准备,也根据会议内容难度多少有些延长或缩短。

现在的工作量一般一个月5场~15场,疫情前10场~20场。

B:疫情之后,工作量不如疫情前,2020年的会议量是2019年的1/3,2021年目前看来,可能是2/3。

一般接到翻译任务后,问客户要会议资料(日程、PPT、主持稿等),不一定要得到,有时候客户不给资料。有资料的话,会花时间去看,并做一些相关领域的调研。如果以往做过类似的会议,一般会有术语表(自己以前花时间整理出来的),会再背一遍术语表,加深印象和现场反应速度。

举个例子:市场营销的会议。

这个领域的同传是比较简单的,准备起来也简单。拿到资料后,PPT里基本都是图片,文字较少。会快速过一下PPT,看看有没有什么生词(不了解的术语),查词典,记录在PPT里及术语表里(进一步丰富“市场营销”这一块的术语表)。等资料过完,背诵术语表直到熟练。

其他领域的会议准备流程类似,不熟悉的领域会花很多时间看资料并查证和了解领域知识及信息。

小编:很多读者都很想知道,作为初学者,应该如何自我学习、自我训练?

A:刚入门的时候,网上新闻和演讲的资源很多,笔译是练习的关键,每天保持最低1000字笔译,30分钟同传训练

B:我最早是从交传开始的,练习的书籍是各种交、同传的书籍(市面上任何一本都可以),主要是要有它的音频。有了音频(语速一般不快,难度不高)也就可以练习同传。这是基础练习。我的影子练习几乎等于没有(我比较喜欢直接翻译出来)。能胜任基础的材料后,就开始挑战听任何可以获得的音频视频(从中到英开始),比如说听podcast,看节目,听新闻,听各种生活中能接触的中文。等有了一些信心,稍微晚一点时间,开始练习任何能接触到的英文音频、视频等资料。做到听到都能翻译出大意。胜任后,开始专注于精翻,必须要翻得较为完整和准确。

之后就是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小编:如果在现场口译时遇到紧急情况,比如现在疫情期间,多是线上会议,可能会碰到断网、话筒故障等问题,又比如发言者语速过快,应该如何应对?

A:断网的情况发生在测试阶段,没有造成影响。发生在正式会议上时马上给搭档(另外一个网络)示意接我。语速过快时在公共聊天区会发一句,提醒演讲人语速过快。

B:有一次做现场的翻译,客户连接了Zoom系统,但是声音没有接到同传间里,现场有外放的Zoom声音,但几乎听不清楚(当时是搭档在翻译)。我马上联系了设备进行调节。同时找客户要Zoom会议链接,登录听声音,把声音给到搭档。在登录之前,搭档尽可能听现场的Zoom声音,翻一个大概意思。

线上会议断网:我做的同传没有断过,但是交传断过,解决方法就是重新登录

同传话筒故障的话,我们一般自己是不知道的,但是现场会有同传设备工作人员,会时不时监听,有故障,他们会及时处理。

同传时发言者语速过快,只能自我调节翻译节奏和译出信息的筛选。

小编:从事口译工作至今,请问有哪些印象比较深刻的时刻?

A:交传时和演讲者同在台上,与演讲者同频式的翻译,让台下听众眼睛都离开手机紧盯着我们,聚精会神的听。会后也对我们的这段演讲赞扬有加。

同传会后,有省市领导或嘉宾,专门到同传间来致谢的时候。

B:过去几年中,给前政要翻译过好几次。

小编:《你耳朵里有鱼吗》提到口译面临的几大挑战(英语母语的译者减少;有些国家不愿给同传资金支持;新技术的冲击),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您对口译或同传的未来持怎样的观点?

A:母语译者减少的趋势可能越来越严重,替代方案:1培养久居国外的专业优秀译者作为替代;2招聘专职母语译者。

有些国家不愿给同传资金支持:此问题没接触过不太了解具体情况。如果实在没有同传经费,感觉可以从设备或者其他项目里安排出同传费用。

新技术的冲击: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也必须接受。无论如何发展,必将用于人的活动中。率先掌握领先技术,进行译员使用培训,让高科技更好的服务于翻译。译员自身的素养提高也是要孜孜不倦的持续。感觉高级口译和同传还是高科技短期内无法逾越的

B:我说说新技术的冲击吧,另外两个挑战没听过。目前的同传翻译软件的准确率还是很低的即使发言者口音纯正、逻辑简单不复杂,翻译的准确度也还是不太高,会影响关键信息的听取。同传翻译软件本质上差不多就是个笔译翻译软件(如百度翻译、谷歌翻译),甚至比这个还差。因为语音是实时输入的,翻译的结果会根据语音的输入实时持续调整词语、句子(甚至整个句子前后调整),这会大大影响观察者的观看效果。

我的看法是如果翻译软件可以代替人工智力劳动的话,也就意味着人工智能的一大难关被攻克(机器脑可以像人脑那样工作),届时不仅不需要翻译人员,可能90%的岗位都会被替代。所以我并不担心机器替代人工。

相反,随着年轻一代的英文水平越来越好,等他们步入职场,并慢慢淘汰老一辈不太会英语的人,那个时候可能就不需要同传了。比如欧洲国家(德国),英文普及率很高,基本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会英文,可能他们的英德同传需求就很小。所以未来我会有点担心市场上中英同传的需求会慢慢因此降低。

从工作日常到学习方法,从应急处理到技术冲击,两位译者深入细致地与我们分享,让我们更加切实地了解同声传译。

从他们的回答中也能看出,同传功夫在平时,只有平时拓展知识、积累语料,提高专业素养,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译员。不仅是同传,翻译的各个方向都是如此。

本期内容就到这里,大家对口译、同传行业有什么新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期共读分享再见~

了解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