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对翻译的理解正确吗?

 译品译味 2022-04-27

浏览豆瓣等书评网站,一本译作的评论区,最多的往往不是原书内容的好坏,而是对翻译的评价,有「地道准确」的褒扬,也有「机械」、「发挥得太多了」、「这是对原文的背叛」的批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样的评价便是对翻译的误解。

在《你耳朵里有鱼吗》第二十九和三十章,作者David Bellos探讨了学界对于翻译的常见误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翻译范围的界定,二是对于翻译的评价。

翻译的边界在哪里?

和其他艺术一样,翻译没有绝对固定的界限

小提琴家可能会将他人的乐章改编,或者加入自己谱写的曲子,但仍可以视作是自己的作品。同样,译者在翻译时可能会调整或改变原文的表述,而译文仍可以被视作是对原文的翻译。正是由于这些变量的存在,翻译的边界被无限扩大。

翻译的界限有时会被错误地扩大为所有语言表达,因为人们在谈话时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即接受对方信息、在脑海中进行解读、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流程和翻译需要做的不尽相同——译者也需要阅读原文信息、在脑海中进行解读、表达自己的理解。

想要明确翻译的边界,可以试着追溯翻译(translation)的定义。从古至今,不同领域对translation一词的定义千差万别:

中世纪时,translation是将圣人的遗物从一个神殿放到另一个神殿的行为;在法律领域,translation指所有权转移;在建筑领域,起重机移动的方式被称作translation。

各领域和各时期对翻译的不同解释,导致翻译范围的界定非常宽泛,常见的有两种误解。

一是将介质转换视作「翻译」。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 1896-1982)将媒介形式的转换视作翻译,比如将小说转换为电影剧本,将音乐转换为戏剧。而作者David Bellos认为这不仅是对电影艺术特殊性的忽视,也是对「翻译」这个词的模糊使用。

二是将所有的语言表达同化为翻译。传统观念认为,所有的语言表达都是思想的外部形式。与他人对话的本质是通过语言表达传递彼此脑海中的构想。

思维电力传播图

这幅示意图解释了语言交流的过程:若母语不同的对话双方甲和乙掌握各自语言,理解对话的过程便是先从声音流转换为心理图像,而后生成可以向对方展示心理图像的声音流。

学界也将这一观点用于定义翻译:从声音流转换为心理图像的过程也是翻译的过程——在心里对声音的内容进行翻译。

但如果在上图中引入第三人丙,作为使用不同语言的甲和乙的中间译者,上图的本质并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模型中口、耳、脑之间的传输线完全一致。翻译的加入对于模型没有任何影响。

因此,David Bellos教授认为,以所有讲话都是对思想的心理转换为由,将语言的所有使用同化为翻译,会严重削弱我们翻译实践的能力

随着时代变迁,翻译的边界也在发生变化,但有一点十分明确:翻译不会朝各个方向延伸,它自己的领域已足够广博

翻译「正确」的悖论

大部分翻译初学者在完成一次翻译后,想要知道的是自己的翻译是否正确。然而这个问题并没有答案。

追求「正确」源于我们在学校受到的教育,考试和竞争让我们内化了「正确」这一概念。然而,翻译不能像学校测验那样评论对错,翻译的质量评估标准也很难确立。

翻译更像是肖像画,艺术家可以加上一对珍珠耳环,也可以给脸颊涂上一抹色彩——但画像仍与真人非常相似。观众会判断肖像画是否抓住了最重要的东西,如整体身形以及特殊的眼神。借助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评判一份译文的好坏。

具体应当如何判断?敬请期待下期共读:翻译的真相是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