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译学习书单】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当《国际歌》响起,澎湃的旋律穿越历史的厚重烟云,古老的歌词历经岁月沉淀而历久弥新,仿佛能够听到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理想不惧艰险,不懈奋斗。 也许你不知道,《国际歌》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时,就与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1899-1935)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 重译《国际歌》 1899年,瞿秋白出生于江苏常州。1917年,他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0年底,经历五四运动洗礼的瞿秋白,以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记者的身份,远赴苏俄,踏上革命的「红色之旅」。 途经哈尔滨时,他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联合会举办的十月革命三周年庆祝大会。在会上,他第一次听到《国际歌》,旋律雄浑,歌词豪迈,他激动不已。 《国际歌》刚传入中国时有两种译本,但译文晦涩,无法附曲唱颂。1923年,瞿秋白回国,着手重新翻译《国际歌》,宗旨是歌词译文准确,易于传唱。 为使唱词与乐谱匹配,他将法文L'Internationale「国际」一词音译为「英特纳雄耐尔」,解决了中外文歌词音节不匹配的难题,同时传达了「全世界无产者唱起来同声相应、情意交融的意念」。 ![]() 刊载于《新青年》上的《国际歌》 这是我国最早可供唱颂的《国际歌》,发表于1923年6月15日的《新青年》第一期,瞿秋白为时任季刊主编。 红色翻译家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和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也是我国最早从俄文原文直接翻译苏俄文艺作品的翻译家之一。 他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向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革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工作。 在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期间,瞿秋白译介的苏俄作品涉及社会、教育、文化等方面,宣传科学民主对抗封建愚昧、改革社会、救国救民的思想。 他认为苏俄的国情与中国十分相似,如果戈理(1809-1852)的《仆御室》《妇女》所描写的社会丑恶现象,在当时的中国同样存在。 在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负责中共宣传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编辑。 「红色翻译」成为他革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大量翻译宣传马列主义、具有浓厚革命斗争色彩的文艺理论著作和政治著作,包括《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列宁论托尔斯泰》等。 今天的小百科就到这里啦。你读过瞿秋白先生的译作吗,欢迎留下你的评论! 让我们下周五再相聚「翻译小百科」栏目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