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版《黄帝内经》第五 陰陽應象大論篇

 火岩山 2022-04-27

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爲綱,萬物爲紀,生殺變化,猶然以序。故求癥類陰陽之變,而知其變,明病之因,曰治病必求於本,逐本以求原,無不已矣。

故積陽爲天,積陰爲地。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生清而冷,熱生濁而鬱,熱見風寒而痰生,寒逢濕邪而厥成。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飱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爲天,濁陰爲地。地氣上爲雲,天氣下而爲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陽發腠理,陰走五臓。清陽實乎四肢,濁陰歸乎六腑。內化而益,外化而實,陰陽相守,天地交化,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水爲陰,火爲陽。陽化氣,陰歸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故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氣,氣傷於味。陰之味出下竅,陽之氣出上竅。

故味厚者爲陰,薄爲陰之陽。氣厚者爲陽,薄爲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厚則發泄,味厚則發熱。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辛甘發散爲陽,酸苦涌泄爲陰。陰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見熱,重熱則見寒。是以至寒傷形,至熱傷氣。氣傷則疢,形傷則腫。因見此,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形傷氣也。

故病者,風勝氣則動,熱勝濕則脹,瘀勝熱則腫,燥勝濕則乾,寒勝熱則浮,濕勝土則濡瀉,風勝燥則澀痛,濕勝火則鬱,濕勝暑則痒。風火相勝攻上,火勝水蒸不清。寒併於熱則,溫併風則滿,溫併邪則厥。

天有四時應生長收藏。地有五行以生寒暑燥濕風。人之五臓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者,血氣。寒暑傷者,形骸。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侵,滿脈去形。喜怒不節,譬若寒暑過度。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故重陰其象必陽,重陽其象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當飱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長夏傷於濕,冬必欬嗽。秋傷於燥,冬必涎喘。

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臓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經臓絡腑,屬有所部。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布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裏。人之能常,得之程一矣。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化生?

岐伯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爲玄,在人爲道,在地爲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氣。神在天爲風,在地爲木,在體爲筋,在氣爲柔,在藏爲肝。其性爲喧,其德爲和,其用爲勤,其色爲蒼,其化爲柔,其政爲散,其令宣發,其變催拉,其眚爲隕。在音爲角,在聲爲呼,在變動爲握,在竅爲目。其味爲酸,其志爲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爲熱,在地爲火,在體爲脈,在氣爲息,在藏爲心。其性爲暑,其德爲顯,其用爲燥,其色爲赤。在音爲徵,在聲爲笑,在變動爲憂,在竅爲舌。其化爲茂,其蟲羽,其政爲明,其令鬱蒸,其變炎爍,其眚燔焫,其味爲苦,其志爲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爲濕,在地爲土,在體爲肉,在氣爲充,在藏爲脾,在竅爲口。其性靜兼,其德爲濡,其用爲化,其色爲黃。在音爲宮,在聲爲歌,在變動爲噦。其性爲盈,其蟲倮,其政爲謐,其令雲雨,其變動注。其眚淫潰,其味爲甘,其志爲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脾,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其在天爲燥,在地爲金,在體爲皮毛,在氣爲成,在藏爲肺。其性爲涼,其德爲清,其用爲固,其色爲白,其化爲斂。其蟲介,其政爲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眚蒼落。在音爲商,在聲爲哭,在變動爲欬,在竅爲鼻。其味爲辛,其志爲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爲寒,在地爲水,在體爲骨,在氣爲堅,在藏爲腎。其性爲凜,其德爲寒,其用爲藏,其色爲黑,其化爲肅,其蟲鱗,其政爲靜,其令禁堼,其變凝冽,其眚冰雹。在音爲羽,在聲爲呻,在變動爲慄,在竅爲耳。其味爲鹹,其志爲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鹹傷血,甘勝鹹。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故曰,陰藏於內而陽之守也。陽在乎外,而陰之使也。陰甚則陽,身熱而腠理閉,喘粗爲之挽仰,汗不出則熱蓄,齒痠口乾,煩冤腹滿者,死不治。

陽勝則能冬不能夏,故身煩熱骨熒。陰勝則身寒汗出,膚若臨風數寒而慄,寒則氣逆,逆而腹滿,不治也,能夏不能冬。

陰勝之變也,病之臨,形不可支。勝者,相勝也。寒生水,是水逢寒聚而不發,鬱而不行,不行則病。熱生火,火化動氣,勝則爲飆風,風動生寒,此極變也。

知七惑之弊而避之,用八益之利而益之,則衰老遠而身強。反之,傷乎七惑之害,未臻八益之利則衰老矣。故四時爲氣,四序爲龍,葆和爲瑞,逆傷爲災。人亦有四時。初生,少長,青成,老衰。故年四十,內耗甚,腠理始疏,陰營而衰自半也。起居賴散,榮華稍過,髮鬚斑白。年五十,衛自衰而身重,耳目不聰。年六十,則陰營痿,陽失其榮而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智者察同,自然體用,愚者察異,力意不及,自然之道。愚者不及,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輕體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爲無爲之事,樂恬憺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

帝曰: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何以然?

歧伯曰: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太少之異也。東南方陽也。陽者其精併於上。併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北方陰也,其精幷於下,幷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地之清陽上天,天之濁陰歸地。是故天地陰陽之動靜,爲其神明晰辧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之道,周而復始矣。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臓。天之氣通乎嗌,地之氣通於膻中,動氣通肝,雷氣通心,谷氣通於脾陽,雨氣通於腎陽。六經之陰爲山,陽爲川,腸胃爲水穀之海,九竅爲葆營形氣之窗,水注之戶。故陽之汗以雨類之。陽之氣以風名之。暴烈之氣象雷,逆上之氣象陽。

故治逆乎天紀,違乎地理,則六經反作而五氣盡傷,真氣既傷,則災害至矣。其邪之至也,疾如風雨,其賊之臨也,快逾流光。故善治者治皮毛,止乎初萌也。其次治肌膚,救其既成也。其次治筋脈,攻其已病也。其次治六腑,治其已甚也。其次治五臟,治五臟生死過半矣。

故天之邪風感人而害五臟。水穀之寒熱,感而害於六腑。是其熱傷於胃膀胱而寒傷及胃腸與膽也。地之濕氣,感則害及皮肉筋脈,其勝,則榮衛之氣不行也。

故善用鍼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裏。察太過不及而補瀉,見微得過,用之不殆。善診者,先察色而望其形,別五行分五域,而按脈審別其陰陽,見清濁而知部分,聞其息,聽音聲而知其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以觀其浮沉滑澀。

故曰,病之始刺之而已。盛則得衰而已。故病盛取之而傷真氣。輕則發揚而邪去,重則減之,衰則彰之,勝者剝之,弱者益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輔之以味。形勝則氣虛,以辛散滯而溫其陽。氣盛形衰,用陽濁之性以培其根。邪在上者,揚而發之。邪在下者,引而泄之。故中滿者,瀉之於內,其邪所乘者,表之以汗。邪在表者,揚而發之。其氣慓悍者,按而斂瀉之。

故實則益散益瀉,虛則用益用補。審陰陽以別柔剛,判強弱乃知益損。陽病治陰,陰病治陽。血實則決而疏之,氣實則導而引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