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黃帝内經素問集注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笑问客从he处来 2023-07-27 发布于辽宁

 卷二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時五行。寒熱氣味。合人之髒腑形身。清濁氣血。表裏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陰陽之道。緻于診脈察色。治療針砭。亦皆取法于陰陽。故曰陰陽應象大論。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道者。陰陽之理也。太極靜而生陰。動而生陽。天生于動。地生于靜。故陰陽爲天地之道。)

    萬物之綱紀。(總之曰綱。周之曰紀。萬物得是陰陽。而統之爲綱。散之爲紀。)

    變化之父母。(天元紀大論曰: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朱子曰: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陰可變爲陽。陽可化爲陰。變化之道。由陰陽之所生。故謂之父母。王子方曰:幹爲父。坤爲母。剛主化。柔主變。)

    生殺之本始。(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神明之府也。(陰陽不測之謂神。明者。陰陽合而靈顯昭著也。神化。天之五氣。地之五行。以生萬物。故爲神明之府。)

    治病必求于本。(本者。本于陰陽也。人之髒腑氣血。表裏上下。皆本乎陰陽。而外淫之風寒暑濕。四時五行。亦總屬陰陽之二氣。緻于治病之氣味。用針之左右。診别色脈。引越高下。皆不出乎陰陽之理。故曰治病必求其本。謂求其病之本于陽邪本于陰邪也。求其病之在陽分陰分氣分血分也。審其湯藥之宜。用氣之升。味之降。溫之補。苦之洩也。此篇論治道當取法乎陰陽。故首提曰:治病必求于本。後節曰治不法天之紀。用地之理。則災害并至。天地者。陰陽之道也。)

    故積陽爲天。積陰爲地。(積陽至高而爲天。積陰至濃而爲地。承上文而言。治病者。當法天地陰陽之理。)

    陰靜陽躁。(地之陰。主靜而有常。天之陽。主動而不息。)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春夏者。天之陰陽也。故主陽生陰長。秋冬者。地之陰陽也。故主陽殺陰藏。)

    陽化氣。陰成形。(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陽化萬物之氣。而吾人之氣。由陽化之。陰成萬物之形。而吾人之形。由陰成之。)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陰寒陽熱。乃陰陽之正氣。寒極生熱。陰變爲陽也。熱極生寒。陽變爲陰也。邵子曰: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此周易老變而少不變之義。故陰陽之理。極則變生。人之病亦然。如熱甚則發寒。寒甚則反熱。治病之道亦然。如久服苦寒之味。則反化火矣。)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 脹。此陰陽反作。病之從逆也。(寒氣下凝。故生濁陰。熱氣上散。故生清陽。如清氣在下。則反上而下降。故生飧洩。濁氣在上。是反下而上凝。故生 脹。此吾身之陰陽反作。氣之逆從而爲病也。此論陰陽之體位。各有上下。)

    故清陽爲天。濁陰爲地。地氣上爲雲。天氣下爲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此承上文而言。陰陽之位。各有上下。而陰陽之氣。上下相交。然後雲行雨施。而化生萬物也。清陽爲天。濁陰爲地。地雖在下。而地氣上升爲雲。天雖在上。而天氣下降爲雨。夫由雲而後有雨。是雨雖天降。而實本地氣所升之雲。故雨出地氣。由雨之降。而後有雲之升。是雲雖地升。而實本天氣所降之雨。故雲出天氣。此陰陽交互之道也。而人亦應之。此篇言天地之陰陽。與人之陰陽相合。是以一節言天地陰陽水火。一節言清濁髒腑精形。以天人相間而言也。)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人之清陽。本乎天而出上竅。人之濁陰。本乎地而出下竅。言人之陰陽。猶雲之升。雨之降。通乎天地之氣也。)

    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髒。(腠者。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理者。皮膚髒腑之紋理。言清陽之氣。通會于腠理。而陰濁之精血。走于五髒。五髒主藏精者也。)

    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四肢爲諸陽之本。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此言飲食所生之清陽充實于四肢。而混濁者歸于六腑也。夫脾主四肢。又曰手太陰獨受其濁。蓋濁中之清者。由脾之轉輸。而充實于四肢。濁中之濁者。歸于六腑也。首言清陽之在上。次言發于外内之腠理。此言充實于四旁。蓋陽氣者。若天與日。位居尊高。而運用于六合九州島之外内者也。)

    水爲陰。火爲陽。陽爲氣。陰爲味。(水性潤下。故爲陰。火性炎上。故爲陽。清陽上升。故爲氣。濁陰下降。故爲味。蓋以水火而征兆氣味之陰陽也。)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陰爲味。陰成形。地食人以五味。以養此形。故味歸形。陽化氣。諸陽之氣。通會于皮膚肌腠之間。以生此形。故形歸氣。陽氣生于陰精。故氣歸于精。水谷之精氣。以化生此精。故精歸于化也。)

    精食氣。形食味。(水谷之精氣。以生此精。精、食氣也。五味入胃。以養此形。形、食味也。)

    化生精。氣生形。(水谷之精氣。以化生此精。諸陽之神氣。以生養此形。蓋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氣味化生此精氣。以生養此形也。)

    味傷形。氣傷精。(夫形食味。精食氣。如飲食之氣味太過。則反傷其精形矣。)

    精化爲氣。氣傷于味。(精爲元氣之本。氣乃精之化也。形食味而味歸形。味傷形則及于氣矣。此節論飲食之陰陽氣味。以生精氣之陰陽而養此形。)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王氏曰:味有實。故下流于便溺之竅。氣無形。故上出于呼吸之門。)

    味濃者爲陰。薄爲陰之陽。氣濃者爲陽。薄爲陽之陰。(味爲陰。而味濃者爲純陰。薄者爲陰中之陽。氣爲陽。而氣濃者爲純陽。薄者爲陽中之陰。此陰陽之中而又分陰陽也。)

    味濃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濃則發熱。(味濃爲陰中之陰。降也。故主下洩。味薄爲陰中之陽。升也。故主宣通。氣薄爲陽中之陰。降也。故主發洩。氣濃爲陽中之陽。升也。故主發熱。此節論氣味之陰陽升降。)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夫氣爲陽。火爲陽。合而言之。氣即火也。少陽三焦之氣。生于命門。遊行于外内。合于包絡而爲相火。然即少陽初生之氣也。歸于上焦而主納。歸于中焦而主化。納化水谷之精微。而生此精。以養此形。故承上文而言。五味太過。則有傷于氣。而陰火太過。亦有傷于氣矣。蓋氣生于精。而精之所生。由氣之所化。形食其味。而味之入胃。亦由氣化以養此形。是氣之不可有傷者也。故曰: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蓋陽亢則火壯而生氣反衰。陽和則火平而氣壯盛矣。如火壯于内則食氣。氣盛于内則食火。食、猶入也。言火壯則氣并于火。氣盛則火歸于氣。氣火之合一也。如火壯于外則散氣。火平于外則生氣。故曰相火爲元氣之賊。欲養此精氣形者。又當平息其火焉。王子方曰:壯火之氣。少火之氣。是氣即火之氣也。)

    氣味辛甘發散爲陽。酸苦湧洩爲陰。(言氣味固分陰陽。而味中複有陰陽之别。辛走氣而性散。甘乃中央之味。而能灌溉四旁。故辛甘主發散爲陽也。苦主洩下。而又炎上作苦。酸主收降。而又屬春生之木味。皆能上湧而下洩。故酸苦湧洩爲陰也。)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馬氏曰:用酸苦之味。至于太過。則陰勝矣。陰勝則吾人之陽分。不能敵陰寒。而陽斯病也。用辛甘之味。至于太過。則陽勝矣。陽勝則吾人之陰分。不能敵陽熱。而陰斯病也。所謂陽勝則陰病者。何也?以陽勝則太熱。彼陰分安得不病乎。所謂陰勝則陽病者。何也?以陰勝則太寒。彼陽分安得不病乎。)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苦化火。酸化木。久服酸苦之味。則反有木火之熱化矣。辛化金。甘化土。久服辛甘之味。則反有陰濕之寒化矣。所謂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陽化氣。陰成形。寒則陰盛。故傷形。熱則陽盛。故傷氣。氣無形故痛。陰有形故腫也。)

    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夫形歸氣而氣生形。陰陽形氣之相合也。故氣傷則轉及于形。形傷則病及于氣矣。以上論氣味陰陽寒熱偏勝之爲病。)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幹。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此以下論天之四時五行。人之五髒五氣。外感六淫。内傷五志。亦有陰陽寒熱之爲病也。風性動搖。故風勝則動。熱氣傷陰。故熱勝則腫。燥傷津液。故燥勝則幹。寒氣傷陽。故神氣乃浮也。濕淫所勝。則脾土受傷。而爲濡瀉之病矣。風熱、天之陽氣也。寒燥濕、天之陰氣也。乃四時五行之陰陽偏勝而爲病也。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天之十幹。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氣。故在地爲水。在天爲寒。在地爲火。在天爲暑。在地爲金。在天爲燥。在地爲土。在天爲濕。在地爲木。在天爲風。天有四時五行之生長收藏。而化生陰陽之六氣也。此言天之四時五行。成象成形者。而應乎陰陽也。)

    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化五氣者。化五行之氣也。肝志爲怒。心志爲喜。脾志爲悲。肺志爲憂。腎志爲恐。以五氣而生五髒之志也。此言人之五髒。化生五氣五志。有形無形者。而應乎陰陽也。)

    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喜怒由内發。故傷陰陽之氣。外淫之邪。由皮毛而入于肌絡髒腑。故寒暑傷形。馬氏曰:舉喜怒而凡憂思恐可知矣。舉寒暑而凡燥濕風可知矣。王子方曰:四時之氣。總屬寒暑之往來。五志内傷。亦歸重陰陽之二氣。故下文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本神篇曰:順四時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是以五行五氣論陰陽可也。以寒暑喜怒論陰陽亦可也。若膠執于文字以論陰陽。則固矣。)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喜屬陽而怒屬陰也。是以卒暴而怒。則有傷于陰矣。卒暴之喜。則有傷于陽矣。陰陽之氣。厥逆上行。則五髒之氣滿于脈。而離脫于真藏之形矣。此言寒暑傷在外形身之陰陽。喜怒傷于内藏氣之陰陽也。張兆璜曰:傷陽則氣厥于上。傷陰則血滿于脈。)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經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若喜怒不恒。寒暑過度。則表裏陰陽俱損。生何可以固久乎。此總結上章之意。)

    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承上文而言。天有四時之寒暑。人有五氣之陰陽。合而論之。在天陰陽之邪。又由吾人之陰陽氣化也。是以受天之陰邪而必陽。受陽邪而必陰。王子方曰:此篇論天之四時五行。合人之五髒五氣。是以有言天節。有言人節。有分而論者。有合而論者。)

    故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春傷于風。夏生飧洩。夏傷于暑。秋必 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秋冬、時之陰也。寒濕、氣之陰也。冬傷寒。秋傷濕。謂之重陰。冬傷寒而春必溫。秋傷濕而冬咳嗽。乃重陰而變陽病也。春夏、時之陽也。風暑、氣之陽也。春傷風而夏傷暑。謂之重陽。春傷風而飧洩。夏傷暑而秋病 瘧。乃重陽而變陰病也。夫寒邪伏藏。春時陽氣外出。化寒而爲溫熱也。暑氣伏藏。秋時陰氣外出。化熱而爲陰瘧也。此天之陰陽。又由吾身之陰陽而變化也。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陽病者。上行極而下。故變爲飧洩之陰病矣。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變爲咳嗽之陽證矣。此四時之陰陽。又由吾身之陰陽而升降也。 瘧、三陰瘧也。王子方曰:故曰者。引生氣篇之文以證明之也。)

    帝曰:餘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别髒腑。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内之應。皆有表裏。有信然乎。(帝言人之髒腑形身。與天之四時陰陽。外内相應。惟上古聖人。能論理人形。與天地參合。是以岐伯論天之五方五氣五色五音。地之五行五味。以應人之五體五髒五竅五志也。六合、謂十二經脈之合也。足太陽與足少陰爲一合。足少陽與足厥陰爲二合。足陽明與足太陰爲三合。手太陽與手少陰爲四合。手少陽與手厥陰爲五合。手陽明與手太陰爲六合。各從其經正而相通也。氣穴者。經氣所注之穴。有三百六十五穴。以應一歲。而各有定處。各有定名也。溪谷者。大小之分肉。連于骨而生起也。分部者。皮之分部也。皮部中之浮絡。分三陰三陽。有順有逆。各有條理也。言天地之四時陰陽。盡有經緯紀綱。應人形之外内。皆有表有裏也。)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乃東方春生之氣。故主生風。)

    風生木。(寅卯屬木。春氣之所生也。)

    木生酸。(地之五行。生陰之五味。)

    酸生肝。(陰之所生。本在五味。故酸生肝。此言内之五髒。外之筋骨皮肉。皆收受四時五行之氣味而相生。故曰:外内之應。皆有表裏也。)

    肝生筋。筋生心。(肝之精氣生筋。筋之精氣生心。内之五髒。合五行之氣。而自相資生也。)

    肝主目。(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故目爲肝所主。)

    其在天爲玄。在人爲道。在地爲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承上文而言。在天之五方五氣。在人之五髒五體。在地之五味五行。皆陰陽變化之爲用也。陰陽變化之道。其在天爲玄。玄、幽遠也。玄生神。神者。陰陽不測之謂。是以在天爲六氣。而在地爲五行也。其在人爲道。道者。陰陽五行不易之理也。道生智。智者。五髒之神志魂魄。因思慮而處物。是以人之五髒。生五神。化五志也。其在地爲化。物生謂之化。化生萬物。而五味之美。不可勝極也。)

    神在天爲風。在地爲木。在體爲筋。在髒爲肝。(按天元紀大論曰:陰陽不測謂之神。神在天爲風。在地爲木。在天爲熱。在地爲火。在天爲濕。在地爲土。在天爲燥。在地爲金。在天爲寒。在地爲水。故在天爲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此陰陽不測之變化。是以在天則爲風爲熱爲濕爲燥爲寒。在地則爲木爲火爲土爲金爲水。在體則爲筋爲脈爲肉爲皮毛爲骨。在髒則爲肝爲心爲脾爲肺爲腎。在聲則爲呼爲笑爲歌爲哭爲呻。在變動則爲握爲憂爲哕爲咳爲栗。在竅則爲目爲舌爲口爲鼻爲耳。在色則爲蒼黃赤白黑。在味則爲酸苦甘辛鹹。在音則爲宮商角征羽。在志則爲喜怒憂思恐。此皆陰陽應象之神化也。)

    在色爲蒼。(薄青色。東方木色也。)

    在音爲角。(角爲木音。和而長也。)

    在聲爲呼。(呼、叫呼也。在志爲怒。故發聲爲呼。)

    在變動爲握。(變動、髒氣變動于經俞也。握者。拘急之象。筋之證也。)

    在竅爲目。(目者。肝之官也。)

    在味爲酸。(木之味也。)

    在志爲怒。(肝者。将軍之官。故其志在怒。)

    怒傷肝。(用志太過。則反傷其體矣。)

    悲勝怒。(悲爲肺志。以情勝情也。)

    風傷筋。(能生我者。亦所能害我也。)

    燥勝風。(燥屬西方之金氣。四時五行之氣。有相生而有相制也。)

    酸傷筋。(能養我者。亦能傷我也。)

    辛勝酸。(辛爲金味。故能勝酸。金勝木也。)

    南方生熱。(南方主夏令。故生熱。)

    熱生火。(夫火生熱。今以在天之熱而生火。正陰陽不測之變化。)

    火生苦。(炎上作苦。火生苦味也。)

    苦生心。(苦、心之味也。味爲陰。髒亦爲陰。故味生髒。)

    心生血。(血乃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故血者神氣也。)

    血生脾。(由本髒之所生。而生及相生之髒。)

    心主舌。(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能知五味。故舌乃心之主。)

    其在天爲熱。在地爲火。在體爲脈。在髒爲心。(風寒暑濕燥火。天之陰陽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人之陰陽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人則參天兩地者也。先言體而後言髒者。人秉天地之生氣。自外而内也。)

    在色爲赤。(南方之火色也。)

    在音爲征。(征爲火音。和而美也。)

    在聲爲笑。(心志喜。故發聲爲笑。)

    在變動爲憂。(心獨無俞。故變動在志。心氣并于肺則憂。)

    在竅爲舌。(舌者。心之官也。)

    在味爲苦。(火之味也。)

    在志爲喜。(心中和樂則喜。)

    喜傷心。(過于喜。則心志自傷。)

    恐勝喜。(恐爲腎志。水勝火也。)

    熱傷氣。(熱則氣洩。故熱傷氣。)

    寒勝熱。有亢害則有承制。陰陽五行之自然也。苦傷氣。(苦乃火味。故亦傷氣也。)

    鹹勝苦。(鹹爲水味。故勝苦。)

    中央生濕。(中央主土。而灌溉四旁。故生濕。)

    濕生土。(在天爲氣。在地成形。以氣而生形也。)

    土生甘。(土主稼穑。稼穑作甘。)

    甘生脾。(地食人以五味。甘先入脾。故主生脾。)

    脾生肉。(脾之精氣。主生肌肉。)

    肉生肺。(五行之相生者。以所生之氣而相生也。)

    脾主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能知谷味。故脾主口。)

    其在天爲濕。在地爲土。在體爲肉。在髒爲脾。(人之形身髒腑。由五行五氣而生。五氣五行。又歸于神化。)

    在色爲黃。(中央土色也。)

    在音爲宮。(宮爲土音。大而和也。)

    在聲爲歌。(脾志思。思而得之。則發聲爲歌。)

    在變動爲哕。(氣逆于肺胃之間。則爲哕。胃之上。肺之下。脾之分也。故脾氣變動則爲哕。)

    在竅爲口。(脾者。主爲衛使之迎糧。故脾竅在口。)

    在味爲甘。(土之味也。)

    在志爲思。(因志而任變謂之思。脾主運用。故所志在思。)

    思傷脾。(五髒化五氣。以生五志。用志則傷氣。氣傷則髒傷。)

    怒勝思。(怒爲肝志。故能勝思。)

    濕傷肉。(脾主肉而惡濕。故濕勝則傷肉。)

    風勝濕。(風乃木氣。故勝土濕。)

    甘傷肉。(味傷形也。)

    酸勝甘。(酸乃木味。故勝土之甘。)

    西方生燥。(西方主秋金之令。故其氣生燥。)

    燥生金。(因氣而生形。)

    金生辛。(因形而成味。)

    辛生肺。(因味而生髒。)

    肺生皮毛。(因髒而生形。)

    皮毛生腎。(肺氣主于皮毛。因金氣而生腎。肺主鼻。(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故肺主開竅在鼻。)

    其在天爲燥。在地爲金。在體爲皮毛。在髒爲肺。(在天爲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人爲萬物之靈。在體爲皮毛。在髒爲肺者。感天地之形氣而化生也。)

    在色爲白。(肺金之色也。)

    在音爲商。(西方之音。輕而勁也。)

    在聲爲哭。(肺志在悲。故發聲爲哭。)

    在變動爲咳。(髒氣變動。則及于喉而爲咳。)

    在竅爲鼻。(鼻者。肺之竅也。)

    在味爲辛。(金之味也。)

    在志爲憂。(精氣并于肺則憂。)

    憂傷肺。(過則損也。)

    喜勝憂。(喜則氣散。故能勝憂郁。)

    熱傷皮毛。(秋令燥熱。反傷皮毛。)

    寒勝熱。(嚴肅之令複。則炎爍之氣消。)

    辛傷皮毛。(氣主皮毛。辛散氣。故傷皮毛。)

    苦勝辛。(火味勝金也。)

    北方生寒。(北方主水故生寒。)

    寒生水。(形生氣而氣生形也。)

    水生鹹。(水味鹹。故鹹生于水。)

    鹹生腎。(味之鹹者。主生養腎。)

    腎生骨髓。(腎之精氣。生長骨髓。)

    髓生肝。(腎之精髓。複生肝木。言五髒之相生。由天之五氣。地之五味之所生也。)

    腎主耳。(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故腎氣所主在耳。)

    其在天爲寒。在地爲水。在體爲骨。在髒爲腎。(五方生五氣。五氣生五行。五行生五味。五味生五體。五髒者。言人本天地之形氣而生成也。其在天爲寒。在地爲水。在體爲骨。在髒爲腎者。言天地人之成象成形者。皆本于陰陽不測之變化。)

    在色爲黑。(色有陰陽也。)

    在音爲羽。(聲有陰陽也。)

    在聲爲呻。(呻者。伸也。腎氣在下。故聲欲太息而伸出之。)

    在變動爲栗。(栗、戰栗貌。寒水之氣變也。)

    在竅爲耳。(腎開竅于耳。)

    在味爲鹹。(水之味也。)

    在志爲恐。(腎藏志。而爲作強之官。故慮事而時懷惕厲也。)

    恐傷腎。(靈樞經曰:恐懼而不解。則傷精明感腎也。)

    思勝恐。(思慮深。則處事精詳。故勝恐。)

    寒傷血。(寒甚則血凝泣。故傷血。王子方問曰:風傷筋。濕傷肉。以本氣而傷本體也。在心則曰熱傷氣。在腎則曰寒傷血者。何也?曰:氣爲陽。血爲陰。火爲陽。水爲陰。心主火而爲熱。腎主水而爲寒。是以熱傷氣而寒傷血者。同氣相感也。下文曰: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水火者。陰陽之兆征也。心腎爲水火陰陽之主宰。故所論雖與别髒不同。而亦是本氣自傷之意)燥勝寒。(燥主秋熱之令。故能勝寒。)

    鹹傷血。(鹹走血。故食鹹則傷血矣。)

    甘勝鹹。(甘爲土味。故能勝鹹。莫子晉問曰:五方注釋。曷多不同。曰:陰陽之道。變化無窮。是以五方之經文。亦少有差别。愚故引經注經。各盡其義。學人引而伸之。總不外乎陰陽之大道也。)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天覆于上。地載于下。天地位而萬物化生于其間。)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陰陽之道。其在人則爲男爲女。在體則爲氣爲血。)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在天地六合。東南爲左。西北爲右。陰陽二氣。于上下四旁。晝夜環轉。而人之陰陽。亦同天地之氣。晝夜循環。故左右爲陰陽之道路。)

    水火者。陰陽之兆征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火爲陽。水爲陰。水火有形。故爲陰陽之征兆。)

    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幹知大始。坤以簡能。而生萬物。)

    故曰:陰在内。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靜于内。陽動于外。陰陽動靜而萬物化生。上文論天地陰陽之氣。運用于上下四旁。此複言陰陽之氣。又有外内之所主也。在天地則天包乎地之外。其在人則陽爲陰之衛也。)

    帝曰:法陰陽奈何?(帝言何以取法天地陰陽之氣。而爲調治之法也。高士宗曰:按以下岐伯所答。如陽勝則身熱。陰勝則身寒。乃陰陽偏勝之爲害也。如能知七損八益。是能調養吾身中之陰陽損益。而不爲邪所傷也。如人之右耳目不如左明。左手足不如右強。乃法象天地四方之盛虛也。如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旁人事以養五髒。乃取法天地以養人也。如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是天地之氣而應象于人。如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是人之氣而應象于天地也。如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是取法陰陽之道。而爲用針之法。如善診者。察色以脈。先别陰陽。是取法陰陽之理。而爲診視之法也。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是審别陰陽而爲救治之法也。此篇論天地陰陽。五方五行之氣。以應人之形身髒腑。至于延醫調養。亦皆取法乎陰陽。故曰陰陽應象大論。)

    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爲之俯仰。汗不出而熱。齒幹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陽勝乃火熱用事。故身熱。熱在表則腠理閉。熱在裏則喘粗。陰勝在腹。則爲之俯。陽勝在背。則爲之仰。陽勝于周身。則汗不出而熱也。腎主精液。齒幹、精液竭矣。心主血液。煩冤、血液枯矣。腹滿、中焦之生氣絕矣。此陽熱偏勝之死證。然能苟延于冬。則不能幸免于夏。蓋言人之陰陽。又配合天地四時之陰陽。而爲生死也。)

    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陰勝則陽虛。故汗出。陰寒在表則身常清。在裏則數栗而寒也。四肢爲諸陽之本。表裏俱寒則四肢厥冷。四肢厥逆則腹虛滿矣。乃陰寒偏勝之死證。得夏月之陽熱。尚可救其陰寒。此陰陽之變。能爲形身作病也。)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女子以七爲紀。男子以八爲紀。七損八益者。言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也。然陽氣生于陰精。知陰精之不足。而無使其虧損。則二者可調。不知陰陽相生之道。而用此調養之法。則年未半百而早衰矣。)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男子以八爲期。故四十而居半。陰氣、腎氣精氣也。陰氣漸虛。則起居自倦矣。)

    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經曰:腎虛肝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又曰:液脫者。骨肉屈伸不利。年五十而精液血液皆虛。是以體重而不輕便也。精氣虛而不能并于上。則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人年六十。已逾七八之期。天癸竭。腎氣大衰。而陰事痿矣。九竅爲水注之氣。精水竭而精氣衰。則九竅爲之不利也。精竭于下。水泛于上。而涕泣俱出矣。解精微論曰:精神去。目涕泣出。王子方曰:調此二者。重在七損。故曰陰氣自半。曰體重。曰陰痿。夫起居動作爲陽。耳目九竅爲陽。曰起居衰矣。曰耳目不聰明。九竅不利。自陰虛而衰及于陽也。)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知七損八益。而能固守其精。則陰陽俱盛。而筋骨壯強。不知陰陽所生之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至半百而衰老矣。)

    故同出而名異耳。(神氣生于陰精。故同出于天乙之真。而有精氣神三者之異名耳。)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察、知也。省也。智者省察其陰陽。同出于天真。不妄作勞。則陽完而陰亦固矣。精神内守。則陰盛而氣亦外強。知陰陽之交相生固。則精氣常爲有餘。愚者止知名之有異。如煩勞則陽氣外張。而不知精亦内絕。如逆之傷腎。則春陽之氣。亦無所資生。不知陽爲陰之固。陰爲陽之根。而精氣恒不足矣。)

    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複壯。壯者益治。(有餘則陽氣充而耳目聰明。精血足而身體強健。精神完固。能卻老而全角。壯者益充滿而平治也。王子方曰:上文曰體重。耳目不聰明。此節曰耳目聰明。身體強健。又見其陰陽互相資益之妙。)

    是以聖人爲無爲之事。樂恬 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此言治世之聖人。與逸世之真人至人不同。壽僅可以百數。然亦有修身之道。而壽命無窮。與天地終始。行所無事。則外不勞形。内無思想。恬虛無。則精神内守。真氣從之。其知道者。亦歸于真人。高士宗曰:此節照應首篇之聖人。外不勞形于事。内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爲務。以自得爲功。精神不散。亦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此言天地陰陽之所不能全。惟其陰陽精氣營運。故能生長收藏。化生萬物。其在人亦當配天地以養頭足。勿使邪氣居之。天不足西北者。陽中之陰不足也。故西北方陰也。而人之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左爲陽而右爲陰。陰不足于上也。地不滿東南者。陰中之陽不足也。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右爲陰而左爲陽。陽不足于下也。)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天有精。地有形。東方陽也。其精氣上升而并于上。并于上則上盛而下虛。故使人之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其精氣下降而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人之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此以天地之左右而言也。王子方曰:上編論陽氣生于陰精。此複言天有精。而精氣上下交并。是陰精又生于天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此以形身論之。其在上則右虛。在下則左虛。是天地陰陽之所不能全。而人身亦有左右之不足也。上文言天地左右之上下。此言人身上下之左右。王子方曰:俱感于邪。然後知虛處之病甚。)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裏。故能爲萬物之父母。(天有所生之精。地有所成之形。天有八方之紀綱。地有五行之道理。其精氣交通于九州島八方之外。故能爲萬物生長之父母。又非止于上下之交并而已。)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爲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複始。(言天地之體位。雖有東西南北之不足。而神明爲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複始。化生萬物。神明者。生五氣。化五行者也。)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旁人事以養五髒。(上配天以養耳目之聰明。下象地以養腰以下之不足。節五味。适五志。以養五髒之太和。雖有賊邪。而勿能居之矣。此篇曰聖人。曰賢人。謂惟賢聖能法則天地。逆從陰陽。恬 虛無。精神内守。可使益壽。無有終極之時。而皆歸于真人也。)

    天氣通于肺。(肺髒屬乎幹金。位居至高。而主周身之氣。故與天氣相通。此複言非惟頭之上竅通乎天。從腰以下以象地。而五髒六腑九竅六經。皆與天地之氣相通。惟賢人能法天之紀。用地之理以治身。故災害不能及也。)

    地氣通于嗌。(嗌乃胃腑之門。主受濕濁之氣以入胃。故與地氣相通。太陰陽明篇曰:喉主天氣。嗌主地氣。)

    風氣通于肝。(風生木。木生肝。外内之氣相通也。)

    雷氣通于心。(雷、火之發聲也。心爲火髒。氣相感召。故與心相通。)

    谷氣通于脾。(脾爲土髒。而主司轉運。谷氣、山谷之通氣也。故與脾氣相通。)

    雨氣通于腎。(腎爲水髒。雨氣。寒水之氣也。)

    六經爲川。(六經、手足三陰三陽之經脈也。外内環轉。如川流之不息。)

    腸胃爲海。(腸胃受盛水谷。如海之無所不容。又胃爲水谷之海。而外合海水。腸爲受盛之官。)

    九竅爲水注之氣。(精氣通上竅。水濁出下竅。)

    以天地爲之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以天地之道。通乎身之陰陽。)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汗出于陰液。由陽氣之宣發。故曰陽加于陰謂之汗。雨乃地之陰濕。亦由天氣之所化施。故可方人之汗。)

    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風出于地之隧谷。陽氣發于裏陰。以疾風名之者。言陽氣之行。身有道。無少逆滞者也。)

    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氣暴如雷火之發。氣逆如陽熱之勝。此複言陽氣之如風。行于上下四旁。無暴無逆也。)

    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人之陰陽。通乎天地。天有八紀。地有五裏。爲治不取法天地之陰陽。則災害至矣。)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天之邪氣。始傷皮毛。由皮毛而至肌肉筋脈。由經脈而入于髒腑。故如風雨之驟至。而易入于内也。獨言風者。風爲百病之長。而能開發皮腠。)

    故善治者治皮毛。(陽氣者。衛外而爲固也。天之陽邪。始傷皮毛氣分。故善治者。助陽氣以宣散其邪。不使内入于陰也。)

    其次治肌膚。(邪在皮毛。留而不去。則入于肌膚矣。肌膚尚屬外之氣分。亦可使邪從外解。故其治之次也。)

    其次治筋脈。(邪在肌膚。留而不去。則入于經絡矣。經脈内連髒腑。外絡形身。善治者。知邪入于經。即從經而外解。不使内幹髒腑。此爲治之法。又其次也。靈樞經曰:邪留而不去。或着經脈。或着于膂筋。)

    其次治六腑。(金匮要略曰:經絡受邪。入髒腑。爲内所因。邪入于經。留而勿治。則入于裏矣。故止可從腑而解。)

    其次治五髒。治五髒者。半死半生也。(六髒之脈。屬髒絡腑。六腑之脈。屬腑絡髒。髒腑經氣。連絡相通。邪入于内。而又不從腑解。則幹及于髒矣。邪在五髒經氣之間。尚可救治而生。如幹髒則死矣。故曰半死半生也。夫皮膚氣分爲陽。經絡血分爲陰。外爲陽。内爲陰。腑爲陽。髒爲陰。邪在陽分爲易治。邪在陰分爲難治。以上論爲治之道。當取法乎陰陽。)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髒。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于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天之邪氣。由形層而入于裏陰。故感則害人五髒。水谷入胃。寒溫不适。飲食不節。而病生于腸胃。故害于六腑。清濕地氣之中人也。必從足始。故感則害皮肉筋脈。夫髒爲陰。腑爲陽。經脈血分爲陰。皮肉氣分爲陽。天地之邪。有陰有陽。水谷之氣。有熱有寒。而病患之形身髒腑。亦有陰陽之别也。)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裏。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此言用針者。當取法乎陰陽也。夫陰陽氣血。外内左右。交相貫通。故善用針者。從陰而引陽分之邪。從陽而引陰分之氣。病在左者取之右。病在右者取之左。以我之神。得彼之情。以表之證。知裏之病。觀邪正虛實之理而補瀉之。見病之微萌。而得其過之所在。以此法用之。而不緻于危殆矣。)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别陰陽。(此言善診者。宜審别其陰陽也。夫色爲陽。血爲陰。然色有陰陽。而脈有陰陽。故善診者。察色按脈。當先審别其陰陽。)

    審清濁而知部分。(夫色有清明。有濁暗。五色之見于面也。各有部分。審清濁。則知病之從來。知部分。則知病之所在。)

    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金匮要略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心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又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則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又曰:病患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平脈篇曰:病患欠者。無病也。脈之而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者。裏痛也。裏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此以望聞而知其病之所苦也。)

    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觀四時所應之脈。而知病之所主者何髒。)

    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寸主在上爲陽。尺主在下爲陰。浮爲在表爲陽。沉爲在裏爲陰。滑主氣爲陽。澀主血爲陰。審察脈之上下表裏氣血。而知病之生于陰。生于陽。而以法治之也。)

    無過以診。則不失矣。(夫診有五過。診無差誤。則治之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此以下。言治病者。亦當取法于陰陽也。夫針石所以治外者也。病之始起。尚在于外。故可刺而已。其病盛者。勿去其針。待其衰而後已。言始起在外在陽。盛則在裏在陰也。)

    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病之始起。則輕而淺。久則重而深。故因其輕而發揚之。因其重而少減之。因其病勢少衰而彰逐之。蓋病之盛者。不可急逆。經曰:微者逆之。盛者從之。避其來銳。擊其惰歸。此之謂也。)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謂形體肌肉。精、謂五髒之陰精。夫形歸氣。氣生形。溫熱氣勝者。主補陽氣。故形不足者。當溫之以氣。五髒主藏精者也。五味入口。各歸所喜。津液各走其道。故五味以補五髒之精。靈樞經曰:諸部脈小者。血氣皆少。其陰陽形氣俱不足。勿以針。而當調以甘和之藥可也。是不足者。不可妄用其針。又當溫補其氣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内。(人有三部。在上爲陽。在下爲陰。病在胸膈之上者。因其上而發越之。其在胸腹之下者。因其下而引去之。其在中者。宜從内而瀉洩之。此言病之有上下陰陽。而治之有法也。)

    其有邪者。漬形以爲汗。(漬、浸也。古者用湯液浸漬。取汗以去其邪。此言有邪之在表也。)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邪在皮毛。取汗而發散之。)

    其 悍者。按而收之。(氣之悍利者。宜按摩而收引。)

    其實者。散而瀉之。(陽實者宜散之。陰實者宜瀉之。此言病之有表裏陰陽。而治之亦有法也。)

    審其陰陽。以别柔剛。(陰陽者。天之道也。剛柔者。地之道也。參合天地之氣者。人之道也。)

    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治、平治也。如感天之陽邪。則當治人之陰氣。陰氣盛而陽熱之邪自解矣。如感天之陰邪。則當治人之陽氣。陽氣盛而陰寒之邪自散矣。此邪正陰陽之各有對待。而善治者之有法也。)

    定其血氣。各守其鄉。(承上文而言。如邪在氣分。則當守其陰血。而勿使邪入于陰。如邪在血分。則當守其陽氣。而勿使陰邪傷陽。定其血分氣分之邪。而各守其部署。蓋陽邪傷氣。陰邪傷血。氣血内守。則邪不敢妄侵。此即上文對待之意。)

    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經曰:邪之所湊。其正必虛。實者邪氣實。而虛者正氣虛也。血實者決之使行。氣虛者掣之使升。蓋陽氣發原于下也。上節言各守其陰陽氣血。使邪之不敢妄傳。此複言其在血分而血實者。宜行血以驅邪。邪在氣分而氣虛者。宜提掣陽氣以助正。此又邪正對待之一法也。按此篇論天地人之陰陽相應。而針石延醫。亦皆法乎陰陽。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蓋陰陽之在人。爲男爲女。在身。爲氣爲血。故末結其氣血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