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是如此之美妙(续六)

 同人杂志 2022-04-27

1月8日开始读海德格尔。买了《存在与时间》《哲学论稿》《海德格尔存在哲学》及省图借阅《海德格尔文集》七本(第3《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7《演讲与论文集》、13《从思想的经验而来》、42《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54《巴门尼德》、77《乡间路上的谈话》、79《不莱梅和弗莱堡演讲》)以及相关《海德格尔与犹太世界阴谋的神话》《人,诗意地栖居——超译海德格尔》《在世——评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第一篇》《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看视频复旦大学王德峰、浙大董平、译者陈嘉映、王庆节、孙周兴等系列课程和讲座,听喜马拉雅廿一行:本真生活——悟解海德格尔存在思想等等,满脑子塞满了凌乱的东西,有必要来一次梳理。

海德格尔思考的就是存在。海德格尔思考的存在,不同于在此之前哲学上关于存在的概念。

因此,为了言说存在,海德格尔首先要先说哲学上关于存在的概念。

这个话题就要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有人称之为轴心时代,是塑造人类精神与世界观的大转折时代。同时期除了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师生三人,还有以色列和犹太的宗教、中国的老子和孔子,印度的吠陀及佛教。但对现代欧洲乃至全世界影响最大的当属古希腊,它包括哲学、思想、诗歌、建筑、艺术、戏剧、神话等,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完整的严谨的思辨体系,包括形而上学、逻辑学等等,直接影响发展成今日世界的思维、文化、科学,以及整个文明,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海德格尔提出,欧洲哲学,从古希腊至今近三千多年,探讨存在,其实一直没有说到存在,存在被忘记了。人们谈论的只是存在者,存在者的本质、属性、概念。为了论证他的观点,海德格尔系统地批判了苏格拉底以来的形而上学、逻辑学,以及集大成者康德,思考古希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以及对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思惟和科学的批判。他追溯到前古希腊贺拉克里特、巴门尼德关于存在的思想,研究谢林、尼采以及荷尔德林存在思想轨迹,要把那隐匿而遮蔽着的存在揭示出来。

海德格尔认为,苏格拉底以来在存在这个问题上关注的只是存在者,当讲到存在时,它必定说的是某个存在,即某个存在者。“只消我们生存,我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的。”

那么海德格尔的存在是什么?

海德格尔的存在是很难用具体的名称、概念来命名和界定。没有具体的名称、概念,如何论述表达他的思想?这就导致,他为了言说而费心周折。首先,尽量少用现有的名称,以免人们被现有的名称局限,误解了存在,在这方面海德格尔发挥了德语、希腊语、拉丁语词根词性的关联,创建了不少词汇,为了解释这些词汇,他把文字弄得生涩难懂,没有读到一定数量,没有前后关联,着实不知其所云。其次,不能用一个具体的名称,任何一个名都无法完全涵盖存在,为此海德格尔从各个角度全方面地阐述存在,在每一个角度都给出对应着的名,如此一来,存在便有了许多,也因此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或许东方人更容易理解海德格尔的用意,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陀用真如、本性、本真、自性、如来等等名称来言说同一个东西。海德格尔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老子的道,就是佛的自性。

但与传统的东方人出世、遁世的思想不同,欧洲人的传统思想中有更多的普世和济世的内容,因此,海德格尔在探讨存在的同时还需要探讨存在的意义。

存在究竟是什么?存在有什么意义?

海德格尔说,存在首先与通常就是人这个存在者,他称之为“此在”——“此在就是我自己一向所是的那个存在者;此在的存在一向是我的存在。”存在的意义,首先与通常就是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他称之为“在世”。海德格尔的此在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首先与通常沉迷于世界的日常状态的“常人”,另一种是本真的自己,简称为“本己”。此在首先与通常是常人,然而通过领会和思,此在可以做成本真的自己。而本真的自己才是此在存在的意义。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教我们如何认识常人,以及怎么做成本真的自己。

海德格尔说:“人首先与通常沉迷于它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共同的世界,人在世界之中与他人共同存在,“他人并不等于说在我之外的任何余数,而这个我则从这全部余数中兀然特立;他人倒是我们本身多半与之无别。我们也在其中的那些人。”人在世界之中操劳和操持。操劳的对象是物,操持的对象是人,二者统称为操心。“此在的一般存在被规定为操心。”

那么常人是谁?海德格尔说,“这个谁不是这个人,不是那个人,不是人本身,不是一些人,不是一切人的总数。这个谁是中性的东西:常人。”常人就是以庸庸碌碌、平均状态、平整作用为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的人。

庸庸碌碌:是常人与他人日常共处中,为了不引人注意,为了降低存在感,“就处在他人可以号令的范围之中。不是他自己存在;他人从它身上把存在拿去了。他人高兴怎样,就怎样拥有此在这各种日常的存在可能性。”“人之所以使用他人这个称呼,为的就是掩盖自己本质上从属于他人之列的情形,而这样的他人就是那些日常共处中首先与通常在此的人们。”“这种不触目而又不能定局的情况中,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么阅读怎么判断,我们就怎么阅读怎么判断;竟至常人怎么从大众投身,我们也就怎样投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这个常人不是任何确定的人,一切人——却不是作为总和——倒都是这个常人。就是这个常人指定着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

平均状态:是常人在与他人共处的操劳中保持在平均状态,“常人本质上就是为这种平均状态而存在。因此常人实际上保持在下列种种平均状态之中:本分之事的平均状态,人们认可之事和不认可之事的平均状态,人们允许他成功之事的和不允许他成功之事的平均状态,等等。”

平整作用:是为平均状态操心所揭示的一种本质性倾向,“平均状态先行描绘出什么是可能而且容许去冒险尝试的东西,它看看守着任何挤上来的例外。任何优越状态都被不声不响地压住。一切源始的东西都在一夜之间被磨平为早已众所周知之事。一切奋斗得来的东西都变成唾手可得之事。任何秘密都失去了它的力量。”

海德格尔对常人的描绘入木三分。他说:

常人的存在方式组建了“公众意见”这样的东西,它调整着对世界和人的一切解释,并始终保持为正确的。但实际上“公众意见对水平高低与货色真假的一切差别毫无敏感。”

“常人到处都在场,但却是这样:凡是此在挺身出来决断之处,常人却总已经溜走了。然而因为常人预定了一切判断与决定,他就从每一个此在身上把责任拿走了。常人仿佛能够成功地使得人们不断地求援于它。常人能够最容易地负一切责任,因为他绝不是需要对事情担保的人。常人一直曾是担保的人,但又可以说从无其人。在此在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事情都是由我们不能不说是不曾有其人者造成的。”

“常人就这样卸除每一此在在其日常生活中的责任。不仅此也,只要在此在中有轻取与轻举的倾向,常人就用这种卸除存在之责的办法去迎合此在。又因为常人经常用卸除存在之责的办法迎合每一此在,这样就保持并巩固了他的顽强统治。”

“每个人都是他人,而没有一个人是他人本身。这个常人,就是日常此在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个常人却是无此人,而一切此在在共处中又总是已经听任这个此人摆布了。”

海德格尔说:“此在首先是常人而且通常一直是常人。”也就是说,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常人,并且通常总是以常人的方式在世界上生存。人终其一生就是常人。

那么本己又是怎么回事?什么是本真的自己?怎样才能做成本真的自己呢?海德格尔说:“本真的自己存在是常人的一种生存变式。”

为什么会有“生存变式”?如何才能有“生存变式”?本己与常人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思,而思的前提是领会。

领会什么呢?领会人“何所来”、“何所在”、“何所往”。

何所来?海德格尔称之为被抛。人就像是被一种无形之手抛入这个世界,以致“它在且不得不在”,“它或明言或未明言地现身于它的被抛境况中。”

何所在?“在生存论上,领会包含有此在之为能在的存在方式。”命运即有既定的命,此在能在命定的一定程度上筹划,也就是自由选择改变或逃避,逃避也是一种改变,这就是运。运又做成命,再一次被抛入世。此在总是一次次改变,又一次次被抛。

何所往?海德格尔称之为终有一死。此在就是终有一死的人。

此在的这一生存方式规定着此在,便勾出情绪这样的东西来。“日常操劳活动中的无忧无虑的心平气和,或者受阻受抑的心烦意乱,从心平气和转而为心烦意乱或反之,或者竟流于情绪沮丧;诸如此类在存在论上并非一无所谓,尽管这些现象也许一向被当作在此在中最无足轻重的东西和最游离易变的东西而束之高阁。情绪可能变得无精打采,情绪可能变来变去,这只是说,此在总已经是有情绪的。没情绪不应同情绪沮丧混为一谈。但这种常驻不去的、平淡淡懒洋洋的没情绪也绝不是一无所谓的,恰恰是这种没情绪中此在对自己厌倦起来。”“而正是在这种最无足轻重最无关宏旨的日常状态中,此在的存在才能够作为赤裸裸的它在且不得不在绽露出来。”

“在日常状态下,此在同样不向诸如此类的情绪让步,也就是说,不追随这些情绪的开展活动,不肯被带到展开的东西面前来,”“通常闪避在情绪中展开的存在”。而以闲言、好奇、两可的基本方式构成此在的存在。“闲言就在这类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之中组建起来。闲言还不限于出声的鹦鹉学舌,它还通过笔墨之下的陈词滥调传播开来。它是从来不求甚解的阅读中汲取养料的。”“而自由空闲的好奇操劳于看,却不是为了领会所见的东西,也就是说,不是为了进入一种向看所见之事的存在,而仅止为了看,它贪新鹜奇,仅止为了从这一新奇重新跳到另一新奇上去。”两可,似乎“人人都可以随便说些什么。”“一切看上去都似乎被真实地领会了,把捉到了、说出来了,而其实却不是如此。或者一切看上去都不是如此,而其实却是如此。”这种基本生存方式,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的沉沦。

此在已经沉沦,已经丧失于常人之中,要脱离沉沦之境,首先得找到自己,寻找此在的一种本真能在。

那么,如何找寻,如何做成本真的自己呢?海德格尔说:我们要倾听良知的呼唤。要有决心,愿意响应良知的呼唤。为此,首先必须打断去听常人。良知的呼唤与常人的闲言是截然不同的声音。

良知呼唤自我。呼唤此在的能在。“呼声什么也没有说出,没有给出任何关于世间事物的讯息,没有任何东西可能讲述。”“倒是这呼唤所及的自身向它自身被唤起,亦即向它最本己的能在被唤起。”“良知只在而且总在沉默的样式中言谈。”“呼声出自我逾越我又来到我这里。”我们要学会倾听,倾听来自内心的良知的呼唤。

“领会呼声即是选择;不是选择良知,良知之为良知是不能被选择的。”“此在领会着呼声而让最本己的自身从所选择的能在方面自在行为。只有这样,它才是负责的。”

“良知的话语从来不付诸音声。”“从而,愿有良知只有在缄默中才恰当地领会到这种默默无语的话语。”

只有沉思。本己是能够思的,这个思不同于通常人们理解的思维,是自由的思,只有自由的思才是真理的本质。惟当此在思时才存在。因此在海德格尔那里,思便是存在的意义。思通过语言,也就是逻各斯表达,逻各斯是存在的聚集。存在是林中空地,那个澄明之地,敞开之境,思是通往林中空地的林中小路。林中有许多小路,惟当此在思时才能走在小路上,才能抵达林中空地。

思考到这里,海德格尔似乎并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在海德格尔的《哲学论稿》中,他对存在作历史性思考,不仅跨越三千年回到曾在的前古希腊,而且从前古希腊来到古代东方,在那里与老子、佛陀相遇,更进一步从当前向将来推进,道说那个将来者和最后的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