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孟北线”的日子里--开荒篇

 8336南来北往 2022-04-27

         在“新西线”的前期施工刚刚展开的时间里,就遇到了雨季,老挝的雨季可是给了刚来亚热带雨林的部队一个下马威,一下雨就是没完没了的,雨季使便道变得泥泞不堪、逶迤难行。那时通讯也不是很便利,连队的给养与通讯就靠来往的运输兵了,他们告诉我们道路是时断时通的,没有办法保障我们的生活物资,情况是很严峻的,供应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要我们自己想办法克服暂时的困难。

   我们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工程兵,这点困难并没有吓到我们,我们这支工程兵部队在国内施工时长期就是这样在大山沟沟里生存的,具有中国军队特色的光荣传统,开荒种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现在在老挝蛮荒的土地上一群中国军人开垦着东南亚的“南泥湾”,按那时的话说就是落实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精神,在原始森林里辛勤的耕耘着这一片处女地,播种着从中国带来的“希望”种子,收获着在老挝赖以生存的劳动果实。

  我们经过几天的摸索才在驻地的山下河边找到一块风水宝地,那是在离驻地不远的山下,南本河边的竹林旁,那里地势稍微平坦一点,离河流近一点,这也是经过了权衡才选的一块地,别看这里是一片荒原,但是要选一块能适应种菜的地方还是不那么好找的,要考虑离水源近的地方,方便以后旱季的时候蔬菜好浇水。

  老挝的旱季一连几个月都不下雨,全靠肩挑背扛的浇水了。水源在荒岭中可是很不好找得,有的地方原本雨季的水坑、小溪,到了旱季都会干枯,河里的水也会下降很多,要是没有远景规划以后就会吃亏的,所以我们从长远的观点考虑选在了一个稍高一点的地方,虽然离营地远一点但离水源近一点的地方拓荒了。  

  那是紧傍着河边长满了荆棘杂草的一片荒地,周围都是高大的杂树林,夹裹在山岚与河边沙地的中间正好有一个平坝。大家认准这块地方后,全连在家的战士齐上阵摔开膀子连续奋战了几天,先是挥刀砍倒荆棘杂草与大树,然后放在地里让风吹了几天,还没有等那些植物放干,我们就迫不及待的烧起一把大火。就当是积肥也当是杀虫了,一大块地就这样建成了,接着就是翻土、修隆隔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田地,每个班都分了一片地,我们就这样“分田到户”,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班,开始了劳动竞赛。

  在那刚开出的地里结合当前的需要我们种了涨势快的蔬菜,我们先选了大白菜、小白菜一应都种下,因为部队是一天都不能耽误对蔬菜的依赖了,接着继续开荒扩大面积,又种下了萝卜、辣椒、茄子、豇豆等我们最爱吃的蔬菜,这些种子都是部队出国时从云南带出来的,那时部队出国前都做了各种准备。
  在地里种上我们的蔬菜后,大家就像关心自己家的孩子一样,只要是工作之余就会跑到那去看看,有的同志出外配属开机械去了,几个星期后回连队来拿东西的时候,都要挤出时间到地里看看自己种下的蔬菜长得怎么样了。可喜的是在这老挝的荒野里开出的地真是肥呀,种下的蔬菜长势真是又快又好,我们想是因为这里是从没有被开垦过的处女地吧,特别的肥沃种什么都长很好。 蔬菜种下后长势喜人,我们不间断地种下各个季节的蔬菜,在老挝这片原始森林里,有了蔬菜就解决了部队的立足问题,让我们有了生活在这里的希望。
  我们工程兵部队走到那里都是自己种菜解决自己的伙食上的问题,每到一地只要条件允许,利用工作之余,每到一地全连一起动手都要在房前屋后种上蔬菜,在国内是为了能降低采购生活物资的成本,提高部队的伙食。现在在老挝种地是为了部队的生存,这些看起来不是一个部队应该做的事,但这确早已是我们这支部队的光荣传统了。这也从此预示着我们这支无坚不摧的中国军队已经在丛林中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勇气,我们克服了在东南亚热带雨林里生存的困难,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在这里我们也见识了老挝人是怎么种地的,雨季之前在我们的附近有一片山林,没有几天山上的大树小树全被老挝的一户人家砍倒了,树枝就原地放着也不归拢到一起,地里横七竖八的躺着大树,就在地里放了一把火,让火把地里的树全烧了个精光。接着连地都不用翻,就在横七竖八躺在地上烧的焦黑的树枝间,男的用一根梭镖的尖头在地里扎一个小窝,女的蹲在地上洒几粒旱稻种子,用土掩埋一下就好了,自此一直到收获,他们都不用管了,也不浇水也不施肥,就等着坐天收了。这就是我们在书本上才看到过的“刀耕火种”,而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我们国家的邻居老挝山区的人民还是这样的状况,落后的生产方式由此可见一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