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是那个崔健:谈谈线上演唱会模式的兴起

 思想者札记 2022-04-27

2022415日晚八点,主题为“继续撒点野”的崔健演唱会举行,跟一般演唱会不同,这场线上举行的演唱会,现场观众只有一个人,而通过线上观看却超过4500万人次,点赞突破1.1亿,火爆程度可见一斑,可以看出这位中国摇滚界实力担当的影响力。

虽然我不是摇滚迷,但是从高中以来30多年经常听到崔健的歌曲,在因新冠疫情封控的上海通过线上参加,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还是熟悉的风格,让人感慨不已。

01


“摇滚教父”崔健

整场直播演唱会长达三个小时,开场前预热一小时之后,中国摇滚的绝对王者登场演唱了17首歌曲,之后与老友窦文涛畅谈40分钟,崔健演唱作品横跨崔健从1989年到2021年的七张专辑,同时演唱会邀请了几位实力派嘉宾助阵,风格也不限于摇滚,而是融合了爵士、国乐乃至说唱等多个音乐类型,满足了更多观众的口味。

崔健是中国音乐界尤其是摇滚界的一个传奇,他的作品带有时代的特征和自己的特点,很多经典曲目比如《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假行僧》《花房姑娘》《不是我不明白》,包括他的成名作《一无所有》,在过去30多年间被广泛传唱,可以说影响了60后、70后和80后们几代人,伴随了我们从少年、青年到中年一路走来,虽然这次演唱会只有他的部分作品,还有相当部分是00年之后创作的新作品,但他的真情演绎的还是那个熟悉的崔健,满足了老中青三代的要求。

以上种种,还不足以说明本次演唱会如此成功的原因。

02


演唱会成功的原因

这场演唱会之所以得到这么大的关注和成功,我认为背后有两个原因:

1崔健个人实力背后的时代记忆

出生于1961年的崔健已经年过六旬,舞台上的他在3个小时的演唱和采访过程中,唱功稳定,丝毫不显疲态,宝刀未老。除了崔健本身的从作词作曲到演唱到音乐的深厚功力之外,还在于崔健,乃至崔健所代表的摇滚音乐,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8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化的90年代,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大解放,在那个物质生活不算富裕的年代,音乐和文学陪伴着我们成长和改变,以崔健、张楚、何勇、窦唯、唐朝乐队为代表,这些摇滚歌手们所嘶喊和歌唱表达的,正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突破、解放、自由、奋斗,还有彷徨和迷茫。可以说,他的歌陪伴着我们这几代人共同成长,唱出了时代的呼声。

时至2022年,00后一代所代表的新生代成为流行歌曲的主流群体,而当年摇滚音乐一代人慢慢老去,仍然活跃在舞台的,只有崔健还在坚守着,从曲风到歌唱特色,还是那个他。这场演唱会在新冠疫情发生两年后的当下,在上海等几个地区封控状态下,引发了全民在线观看的热潮,尤其是引发60后、70后、80后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2成功的内容规划和商业营销

通过微信视频直播线上音乐会,是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崔健演唱会不是第一场,从“西城男孩”,到五月天再到“一岁一哭荣”的纪念张国荣的“热情”演唱会,通过视频直播这种崭新的网络模式吸引了数以千万的目标用户群体,并且逐渐形成了规范而又成功的商业模式。

从商业代言和广告、市场营销推广等方面越来越成熟,通过成功的内容打造来吸引目标群体的关注和参与,达到好的商业效应,比如歌曲的选择,邀请助场歌手,邀请窦文涛等名人采访等吸引观众的眼球。

有了成功的商业模式,可以确保从主办方、歌手、观众到广告方的多赢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预期的是后面类似的音乐会会越来越多。

03


“老子根本没变”,还是那个崔健

喜欢德云社相声的朋友一定都知道,郭德纲搭档于谦的保留节目之一就是演唱崔健的歌曲,每次演唱都会受到中老年观众的一致叫好,而在90后和00后看来,崔健的歌就没有那么“动听”了,周围也有年轻人反映旋律和歌词都不好听,甚至有朋友评论说“过时了”。

崔健和他的歌曲陪伴了几代人的人生成长和发展,从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工作、恋爱结婚,他始终在那里。

对于70后来说,崔健的歌曲从来不是以曲风和旋律取胜,更多的是歌曲背后所代表的时代的脉搏、呐喊和追求。更难得的是从1981年开始自学吉他和写歌唱歌,到2021年持续发布新专辑,40多年以来,已经61岁的崔健始终如一,写出“有劲儿”的可以和时代共振的歌曲。

从这一点讲,崔健始终没变,他始终还是20多岁的他。






在疫情防控之下,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面前,以社会大众的感受和利益为出发,多一些可以给大众带来共鸣和鼓励,少一些流于表面的“歌功颂德”(尤其是上海市本次疫情防控还远未完成,中间更是发生了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背后体现的正是新时代下的共同诉求和利益:以社会大众人民的利益出发,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

最后,谢谢崔健,让我们能够在困难形势下感受到更多的力量,同时也让已经步入中年的我们再次体会到年轻时的激情和感动。

往 期 推 荐


跨过“中年陷阱”的四种智慧


黄金分割哲学:完美人生的最佳选择


华裔女博士被美国警察开枪打死引发的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