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语文课程标准:理解基于学科实践的学习方式变革

 陈林细谈教育 2022-04-27

我曾经提出“基于'学本’层面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主张,所谓“学本”层面首先就是要回答“学的是什么”(学科本位)的问题。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现象一直存在,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的有,上成政治思想课的有,上成地理历史课的也有,即使貌似在上语文课,有时也会游离了语文的本质,比如,上小说课,结果上成了人物心理探究课,上成了小说人物单纯的评价课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综合性与实践性的基本特点,忽略了语文课“阅读与表达”最基本要求的实现。

学科实践,突出了对学科本身的探究和发现,虽然模糊了以前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但更具有一种散发“学科味”的整体性。具体到语文教学上,就是要针对语文本质进行探究实践。

语文既然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首先就更应当突出语言环境和学习环境的综合性,突出语文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体现的综合性。

所谓语言环境的综合性,指的是让语言一直在某种情境中呈现,不仅仅是在文本上,也可以在孩子的声音里,在教师的声音里,在各种媒体的声音里,当然,也可以在画面里,在孩子们的想象里。不仅如此,这个文本的语言也可以与另一个文本的语言交互出现。我以为,这就是语言环境的综合性。

所谓学习环境的综合性,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营造的一种综合性的氛围,包括教师的态度,教师的语言特色,多媒体的使用,教具的使用,以及对学生的组织引导所引发的孩子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氛围。所谓的教师要训练有素,学生要训练有素,整个教室里具有一种特定人文分为。

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呈现应具有综合性。指的是,听说读写的交替呈现,教学过程的设计力,学习结果具有一定个性化特点,比如,对孩子语言风格的保护,对孩子独特体验的保护等等,每一个个体交互在一起,就形成了某种综合性。

其次,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突出语言探究的实践性、语言生产的实践性。

语言探究的实践性表现在对语言意蕴的体悟,比如语言的形式层、字面层、意义层以及精神层的感知和理解等。语言生产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中意义确定、内容选择、语词准备以及形式建构等,更表现在为了这些而形成的小组合作、社会实践、资料查找等等。

我以为,这样一来,基于语文的学科实践便有可能实现了,当然,要形成真正的语文学科实践,我们还需要对语文教师加强培训,并且引导当下的语文教师克服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是人之常情,但每一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一定是要伴随着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的。不是吗?

助力新学期!我已经使用到第十周了,真的非常好用。统编版语文1-6年级(下册)46节优质课开放试看,含特级教师精美课件和精彩教案哦!







【作者简介】陈林,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届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江苏省宝应县泰山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主持省重点课题研究,参与省重大教研课题和全国重点课题研究。在《中国教育学刊》《教育学术月刊》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万字以上论文十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多篇,在国内多地及澳门地区执教公开课、开设讲座数十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