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书法(三)

 开卷神游千载外 2022-04-27

很多朋友写了多年书法,但写出来的字总缺点精神,笔画质量也差点意思。出现这种情况,可能需要先检查每个笔画的起、行、收动作有没有做到位。

关于起行收的动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展开、剖析,通过反复的读帖分析、思考感悟、实践训练来磨练起行收动作,使其更简练精准,“下笔便到乌丝阑”。

起笔

或许有人会问:起笔有什么可讲呢?

起笔是起行收中最不容易写好的环节,起笔没写好,肯定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环节的完成质量。

我们首先要明确起笔的第一个要素是:书法中每一笔画的起笔都是点

如果起笔不是用点的笔意去写,起笔便总是虚浮孱弱。原因很简单——没有发力点。如果起笔只是滑进去,笔毫还没做好准备就滑走,我们难以借到力把笔画写扎实,行笔就轻飘、不扎实。

就像我们起跳没有蹲下蓄力,怎么跳高跳远呢?所以,每一笔画的起笔都是点,点就是为了蓄势,蓄势是为待发,是行笔前的准备动作。

起笔的第二个要素是:起笔都带逆锋(藏锋)笔意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被冯版摹本《兰亭序》给带偏过。因为冯版《兰亭》很多笔画的起笔是虚尖,这和王羲之说的“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十藏五出”完全矛盾。

冯承素摹得再好毕竟不是真迹,这些虚尖很大可能不是王羲之写的,而是冯承素为了更接近原帖的描补。

依据就是王羲之其它尺牍的摹本没有这些虚尖,而且细读颜真卿、苏东坡等其他顶尖书家的字帖,起笔都是藏锋,也没有这些虚尖。如果不知所以原样照搬照着学,养成的便是错误的用笔习惯。

那么,为什么起笔要带逆锋笔意呢?

原因和第一要素是一样的,是为了蓄势,帮助我们更好的铺开笔毫。

而所谓的顺锋起笔,其实是在做逆锋的动作时,笔尖提前入纸形成的。外表是顺锋,内里是藏锋的笔意。

我想起艺术界的一句话:最高的艺术就是隐藏艺术。而“存筋藏锋,灭迹隐端”里的“藏”不仅符合这点,且又恰恰符合我们中国的哲学思想。

中国的哲学思想可以说就是儒释道思想,而儒释道里没有一位古圣先贤是提倡“锋芒毕露”的。“藏”不仅是技巧、艺术的需要,更是暗合道妙,藏着大智慧。

起笔的第三个要素是:起笔要带有从高处落下的意念。也就是王羲之说的“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

起笔时,想象毛笔是从遥远的几万米高空中落下,笔尖就像针,落到纸上后,透过纸面穿透无穷远。所谓“入木三分”,其实不只三分,“入”得更深更远才能呈现冰山一角的“三分”。

这点和太极相通。行拳时,意念从无限远的高空落下,透过身体穿过地下,延伸至无限远,又从无限远的地下穿过身体延伸至无限远的高空。此时的我们脱离了身体的束缚,不再执着身体的感受,纯以神意行拳。太极练的是神,故称“太极神功”。

放在书法,脱离外在字形的束缚,纯以神意书写,便是神品

行笔

关于行笔最需要说清楚的一点,恐怕就是“笔笔中锋”。相信大家都听过“笔笔中锋”,我曾经深信不疑,一直这么写,写着写着却觉得不对劲。

如果是篆书,特别是李斯的篆书,笔笔中锋倒是没什么大问题,李斯基本是这么写的。但是也只有他写篆书比较接近笔笔中锋,其他篆书大家写篆书并不是笔笔中锋,更不用说隶楷行草了。

大家都知道,点也叫侧,为什么叫侧而不叫中呢?因为点是用侧锋写的。如果楷书笔笔中锋,起笔、转折处怎么办?就不能写点了,因为点是侧锋啊!那就只能用篆书的笔画去写楷书的结构,那还是楷书吗?

我们细读字帖便知道,王羲之写字不是笔笔中锋。历代顶尖书家,特别是苏东坡,斜执笔写字,用笔都是侧锋居多。

所以,“笔笔中锋”是谬论。书写时偶尔几笔中锋比较接近实际书写情况,而要写出笔画的丰富变化,仅靠中锋是绝对不可能的。

行笔的过程就是铺毫的过程,就是把笔毫打开。

在行笔过程中,还需注意意在笔先意念先行,毛笔跟着意念走,手最后。手不妄动,只是跟着笔、跟着势走,把一切交给笔。

有的书家行笔提倡绞转,我个人建议大家先忽略这些概念。

如果你发现用一个简单动作就可以写出字帖的笔画来,就不要想得太复杂,陷入这些概念中。与其如此,还不如到自然书写中自己去验证,体会思考如何用笔会更便捷实用,既符合字帖里的感觉,又满足日常书写。

收笔

收笔的目的是为了承上启下。除了完善当下笔画,还要借收笔之势顺势进入下一笔画的起笔。动作的要点是把行笔时铺开的笔毫收拢回来,也叫束毫。收拢笔毫的同时利用笔毫本身的弹性弹起,把笔锋收回,“自为起,自为结”,就是收笔

乍看之下,“铺开”“收拢”而已,有什么难的呢?

难就难在“自为起,自为结”的“自”,是利用笔毫自身的弹性,自起自倒

我们莫忘了,笔毫是软的,一不小心就太过用力,稍一用力就觉察不到笔毫的弹性。

怎么才能觉察到笔毫的弹性呢?

和太极一样,首先要学的就是放松、松空我们身上所有僵硬紧张的地方。练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不断地、一点点放松的过程,由身体到内心,一层一层松开放下

之所以难,就因为我们松不开、放不下,越写越心浮气躁,难以进入身心合一的心流状态

大家总说:来学书法静静心,修身养性。

其实,不是学了书法,心就静了。而是只有先静下心,才能放得下、松得开,并且在放松的同时专注,才能进入书法,学好书法。

能静下心,做什么不是修身养性呢?

当我们能利用笔毫的弹性写字时,书法才算是入门。这时,字帖的很多字都能看懂,以前写不出来的笔画也能写得出来。

董其昌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笔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也。”

虽然说得夸张——“右军父子亦无奈何”,但已经把关键精髓处说得再清楚不过。

收笔还有一个关键要素: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简单说,就是收笔时往回收,有去有回,有始有终

结合提着笔写的感觉来收笔,动作自然回收,引导我们走向下一笔,顺其自然,写起来行云流水。从外表看来,动作上似乎只是略停顿一下而已。

很多朋友经常有个疑惑:为什么毛笔在顶尖书家们的手里就那么听话,信手一挥,每一笔都有很高的质量呢?

道理不复杂。

若要笔画完成的质量高,起笔、行笔、收笔三个环节必须做到位。不仅要做到位,还要完全融汇贯通,形成肌肉记忆,信手一挥,笔笔到位,下笔便到乌丝阑

说起来一句话,要做到,十年打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