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润到底从哪里来?从商品的两个价值说起

 莫为天下先 2022-04-28
文/大驹    全文3629字,阅读约需13分钟

前天的文章《你真的理解商业的本质吗?》说了商业的本质就是交易,也讲了交易的两层属性一是交易的商品必须是有用的,有用才有有被交易的可能,这时候这个商品有了“预期价值”二是商品的价值由交易双方的共识决定,当交易达成的那一刻,东西变成了商品,也有了对应的“市场价值”。当然“预期价值”和“市场价值”这些词汇与经济学中的不一定完全一致,主要是为了能让大家都理解。

“预期价值”由一个商品的生产成本来决定的。比如你挖出来一堆矿,你要付给挖矿工工资,你要购买挖矿工具,把矿运到某个地方需要运输费用,这些都是你生产这个商品的成本,而矿埋在地底下,是没有任何成本的,所以埋在地底下的矿也没有任何价值。

“市场价值”是由市场的供需来决定的。市场上某个东西很多,它的价格就比较低,市场上某个东西很稀缺,它的价格一般会很高。

“预期价值”和“市场价值”有什么关系呢?从单个交易来看,可以没有关系(信息差、认知等不同,会产生收割);但从大量交易来看,是必须有关系的。因为“市场价值”和“预期价值”中间的差价,就是“剩余价值”。

“市场价值”>“预期价值”,“剩余价值”为正,意味着有钱可赚;

“市场价值”=“预期价值”,“剩余价值”为零,意味着不赚不亏;

“市场价值”<“预期价值”,“剩余价值”为负,意味着亏钱了;

所以说,商品的利润其实就是商品的“剩余价值”。

商品利润=剩余价值=市场价值-预期价值

市场价值,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商品的售价预期价值也就是对应的商品成本。

图片

有“剩余价值”,资本家才有动力投钱进行生产,以及扩大生产。因为生产工具等前期的投入,只有有原始资本的资产阶级,才有原始资本进行投资,而无产阶级是没有原始资本的,他们的生产工具只有自己的劳动力

大家经常说资本家剥削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但没办法,一是人家本来就有资产购买生产工具和生产过程中需要的物资,劳动者只有自己本身;二是人有差异性,即使同样起点的人,人家经过几年发展,都攒下了一些家业,而有些人可能就全部吃吃喝喝啥也不剩了。而所有的资本都是有成本的,人家有资本,也对应着有资本成本,有的是省吃俭用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有的是祖上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你跟银行借钱,银行还要收利息还不一定借给你,这就是原始资产及资金成本。由此就想到,有些借别人钱非但不给利息还不按时还,最后即使还了还心里骂人家的人,不仅人品差,商业思维也差的要命,这种人肯定活该一辈子受穷。

一、剩余价值让老板赚好不好?

那让有产者赚“剩余价值”是不是好事?这从经济发展的层面来讲肯定是好事。一方面有产者有钱赚,有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了很多的东西,东西多了,卖出去后整个社会的财富就多了,经济就增长了;另一方面也给无产劳动者提供了劳动岗位,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进而获得工资收入,有了收入就可以买东西,有了东西也有了财富。但也有个限度,当市场失灵的时候,需要政府干预。

二、商品的剩余价值一直会存在吗?

“剩余价值”会一直存在吗?肯定是会一直存在。这个可以从两个层面说。

就单一的一个商品,刚开始的时候一个商品在市场上“供小于求”,很稀缺,利润(剩余价值)就会很大,慢慢的生产商品的人越来越多,商品也越来越多,市场上开始出现“供大于求”,这时候商品过剩了,市场价格就低于成本了,开始亏钱了,然后有些人就不愿意生产了,供应又少了,这个商品的“市场价格”又高了起来,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市场价格”会略高于成本,让资本家能赚到一点钱,人家才勉强会维持着一直生产下去,同时对普通大众来讲,也有了就业机会。单从这点上来讲,资本家是有很大贡献的,这也是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会维护资本家利益的根本原因。

从社会进步角度来说,某个商品随着时代发展过时了,它的生产一定会大于需求,所以生产也会减少,随着大家都不用了,需求为0,生产也为0,这个产品就此截止,开始消亡;但是新的产品又会产生,填补上消亡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技术、产品、消费的升级。人类的需求其实从来没有变过,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升级。既然如此,新的产品又会进行新一轮的发展循环,最终“市场价格”会略高于成本。

这也是自由主义经济学所推崇的模式,市场经济下,市场会自行进行调节,利润率会越来越低,新的产品也会逐渐产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进步了,技术升级了,产品丰富了,人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财富也增加了。看看这是多美好的一件事,就应该让商业完全归于市场,用市场的一只大手去进行调节,这种思路下,启动了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社会经济进步飞速,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模式确实是当时最好的模式。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到20世纪,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直到1929年迎来经济大萧条,人们才重新开始进行了思考,这里暂时不多说了,后面的文章再聊。

上面从大的原理上来讲了一件商品利润变动情况和整个商业社会的商品利润变动情况。只要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在,最终的结果是整个社会的商品一定是有利润的,利润才能驱动发展;而单一的商品要么有利润,要么随着社会发展消亡。

基于以上结论,对于我们个人来讲,如果你想做生意赚钱,或者就单单是上班打工,一定要选朝阳行业,最次也要去有稳定市场不会被短期替代的行业,谨慎的去从事夕阳行业相关的生产和工作。

三、作为老板怎么扩大商品利润

那怎么才能扩大一个商品的利润呢?既然商品利润=市场价值(售价)-预期价值(成本),那就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大商品的市场价值,二是降低成本。

增大市场价值(售价)方面,基本有两个手段一是增加附加值,这个增加值不限于好看的包装、给你讲一个很感人的品牌故事、或者整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最夸张的是某个互联网大佬,号称自己养的猪是听着音乐、看着名画、喝着来自西伯利亚高原的雪山水、东莞退休的技师制定ISO标准给按摩长大的,别人一斤猪肉卖二三十,他的卖五六百,想想就觉得挺可爱的。二是延长交易链条;前面也讲了,每进行一次交易,会产生这次交易的利润,交易链条越长,这个商品最终获得的利润越大;这一块前期会主要让利给了中间商,自己赚的少一点,后面压榨中间商,最后面有的生产商直接自己开了终端店,这也是因为利润越来越少了,不得不把交易链条上的利润都吃下;赚交易链条最狠的模式就是微商的多级分销模式,这个就不多说了,避免被骂被举报。

降低成本方面,主要也有两个手段一是进行技术升级,优化管理水平,技术升级了,机器人不眠不休能工作;优化管理水平,一个人原来有效管理3个人,现在能管10个人了,管理成本就降低了;另一个方面就是降低劳动者待遇,这个大家这两年感觉越来很明显,职场上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公司内部也在想着招进行绩效优化,很多方法做的福利待遇明升暗降,不太聪明的人还乐呵呵觉得赚了;不过回顾二十世纪那时候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现在的这些还算小意思,这也是社会的进步。

总之来说,扩大利润这块,主要就这两个方面,要么想办法提高售价,要么降低成本,很可能还同时进行。市场上产品供大于求的时候,老板主要想的是扩大市场,员工待遇和福利都很好;慢慢趋于饱和了,就开始压榨多一点了,最后供应大于需求了,有的老板为了自己活下去,又没有办法进行技术升级和管理优化,只能干啥了啊你想,这时候老板要脸干啥,往死里压榨干活的人。

四、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对市场经济失效的地方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常规的市场竞争。然而当行业趋于饱和的时候,有一种方法是最暴利的,但这只能大资本家来操作,那就是卷死其他人,最后产品只能自己生产供应了,让后开始了肆无忌惮的收割,这个方法俗称“垄断”这个就是自由主义经济解决不了的问题,俗称“市场失灵”,最终会导致贫富差距极大增大,前5%的富人,能占整个社会一半的财富。有人说中国也有垄断,最大的垄断就是国企,而且还愤愤不平,作为讨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论据。但国企的垄断不一样,赚的利润上的税都交给国家了,国家再进行分配,不是进了某个个人的口袋,国企老总的正常收入比起私企那真是洒洒水。

但这种方法,在经济发展好的时候,资本主义国家不管,社会主义国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也在盯着看有没有垄断趋向。等到增长缓慢,或者遇到危机的时候;不管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得收拾你,1929年后美国对很多大公司的拆分,我们最近两年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都是针对这一块的。

 

四、尾声

写到这里,相关的内容基本就讲完了,下面给开公司做生意的人几个建议:

1、谨慎选择夕阳行业;

2、研究行业周期,逆周期投资。比如我们常听说的“猪周期”,要在猪肉价开始降的时候建厂扩产,在猪肉价开始抬头的时候培育猪仔;

3、想办法增加产品附加值,多进行产品创新,当然是能说得过去且让人相信的;

4、如果想做大,要考虑商品交易全链条布局;

5、优化管理水平;

6、慎重选择从压榨员工角度去降低成本,公司的根基是人,人和人心没了,啥都没了。

全文完,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