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政治经济学学习提要(4)

 廿氏春秋 2021-11-29

六、关于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是资本在运动中带来的,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产物的价值增加额。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来源于产业部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这种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P’代表利润率,则利润率P’=m/(c+v)。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数量的对比得出的不同比率,所以说,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率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则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量上也不同。由于预付资本在量上总是大于可变资本,因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剩余价值率高,利润率也高,反之,则低。两者按同方向变化。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高,利润率低;反之,则高。两者按反方向变化。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周转速度快,年利润率高;反之,则低。两者按同方向变化。

(4)不变资本的节省。节省不变资本,可以减少预付资本,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会使利润率提高;反之,则降低。两者按同方向变化。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在不同部门的作用是不同的,因而各部门的利润率也不同。但是,资本的本性是要实现价值增殖,带来利润。而利润既然作为预付资本的产物,因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也就成为资本的必然要求。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决定了部门之间存在着追求有利投资场所、追求更高利润率的竞争。竞争的方式或手段是资本转移,即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抽出,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因投入的资本减少,生产缩减,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使利润率提高;而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因大量资本涌入,生产扩大,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使利润率下降。部门之间的这种竞争,使资本和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转移流动,导致价格和价值偏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根据自己预付资本的多少,按照平均利润率得到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各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只是一种趋势,不能认为各部门的利润率和利润量是绝对平均的。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使各部门获得的利润与各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多少无关。这就使利润完全表现为预付资本的产物,进一步歪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就不能再按价值出售,而必然按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即生产价格出售。这样,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生产价格形成后,它与商品的价值之间出现了一些差别。从质的方面看,生产价格只同资本相联系,而同活劳动没有联系;而价值则是同工人的活劳动直接联系的。从量的方面看,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因为平均利润率形成后,不同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不一定恰好等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但是,生产价格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

(1)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生产成本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则是由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之间重新分配形成的。所以,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

(2)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从而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3)生产价格会随着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商品价值中c+v部分的变化,会引起生产价格中生产成本的变化;商品价值中m部分的变化,会引起平均利润的变化。所以,价值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化。

生产价格形成后,生产价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就变为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

*****以上内容如有错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