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人文摘-资本论摘要-11

 南山草人 2023-10-18 发布于浙江

草人文摘:资本论/三/二*摘要1

资本的本性要求等量资本无论投在什么部门,都要获得等量利润。如果资本有机构成本低、资本周转速度快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那么,资本所有者就会把资本投入这些企业,这样就会造成激烈的竟争。竟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

比如原先利润率高的食品工业部门,由于资本过量投入生产,商品供给增加,出现供过于求,价格自然下跌,使利润率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机械工业部门,由于资本被部分抽出转移,产量下降,出现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使利润率提高。当机械工业部门的利润提高到食品工业部门利润率以上时,资本又会向相反的方向转移。这种运动的结果,使利润率趋向平均化。

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也并非是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化,而仅仅是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一种趋势,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仍然是存在着差别的。

草人文摘:资本论/三/二*摘要2

从各个不同的生产部门来看,资本家得到的平均利润可能高于或低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所有者所得的平均利润与创造的剩余价值可能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所有者所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全体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因此,离开剩余价值理论根本无法说明平均利润率规律。

草人文摘:资本论/三/二*摘要3

商品的价值是成本价格加利润。但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在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过程中,只是形式的差别,没有量的差别。但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量的差异出现了。

因为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虽然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在总量上仍然相等,但就某一个部门来说,它实际获得的平均利润与它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量上已经发生了落差,即平均利润不等于剩余价值,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所有者通过竟争重新分割剩余价值。所以,平均利润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草人文摘:资本论/三/二*摘要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只是一种在质上的转化,利润在量上仍等于剩余价值。……平均利润无论从质上还是从量上都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的真正来源完全看不到了,从而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草人文摘:资本论/三/二*摘要5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产品是资本的产品,这时产品价格不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里的供求关系是以不同阶级的分配收入为前提的。而利润的平均化,进一步加深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为了提高利润率,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资本家使工人过度劳动。平均利润形成后,每个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对本企业、本部门的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不仅受直接雇用他们的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工人不仅与本企业资本家对立,而且是社会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草人文摘:资本论/三/二*摘要6

供求平衡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不平衡则是经常的。产品实际供给量与社会对该产品的需要量往往是不一致的。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会浪费掉,部分市场价值就不能实现。

利润率平均化是一种动态趋势,并不意味着不同部门的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平均利润率形成后,部门内各个企业仍然存在着技术装备水平的差别,还存在着为追逐超额利润而展开的竟争,利润率差别同样客观存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