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孩子以选择的自由

 管理进阶一天天 2022-04-28
导读
1、儒家家庭对孩子的态度
2、西方家庭对孩子的态度
3、当代家庭对孩子的态度
4、给孩子以选择的自由
 
01
儒家家庭对孩子的态度
儒家的文化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对孩子教育是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讲求孝悌文化。
在儒家的家庭理想中,父母生儿育女,是“养子防老”,尤其是在原来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社会,人们老了以后,只能依靠孩子、亲戚的帮助才能安度晚年。他们没有养老院,没有养老金(当然可以自己攒钱),老无所依,没有保障。所以人们通过生儿育女来为自己将来做保障,是为可能出现的病残、意外损失进行保险,把养育儿女看做一种投资;儿女长大后,要以“孝敬”回报老人,要在经济和精神上两方面都要补偿老人。而且这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约束,是社会法制来保证的,对不孝儿女,老人可以状告孩子。儒家一直有“多子多福”的观念,通过这种方式是因为这样能降低投资风险、增加回报的概率。
儒家提倡尊老爱幼,尊老在前,爱幼在后。在喝酒吃饭、聚餐时,有座位的尊卑之分,有座次的差异,需要礼让老人坐上座。座位不够时,女人和孩子都不能上桌吃饭。老人特别喜欢大家庭,在大家庭里,可以享受晚辈尊敬。祭祖、家庙、宗祠等等文化活动形式和建筑,都是为了强化人们代际的规则和秩序,强调家族内礼教文化的可执行性,让大家更愿意留在该体系中。通过这些价值体系和文化宣传,儒家强调的是孩子对家长的义务,是无条件、不可选择选择、必须履行的义务。所以,儒家家庭中主张的是一种 “孝敬回报”为主线的家庭模式,强调的是后辈对长辈的义务。
 
02
西方家庭对孩子的态度
西方社会家庭强调的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责任,而子女成年后不一定对长辈有明确的回报义务。一个家庭,如果夫妻不喜欢孩子,觉得孩子是个累赘,可以选择不生小孩,但是,他们一旦生了小孩,就有义务把小孩照顾好、养大成人,有义务供他们上学、接受教育。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到孩子成年时结束,以前是工作,现在一般以孩子大学毕业为界,从此以后,孩子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独立门户,不能再指望父母了,而父母对他们也不再有任何义务了。
在西方观念中,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不能打骂孩子,如果有邻居投诉,警察会上门处理,甚至带走孩子,送到孤儿院或交给愿意领养孩子的家庭,剥夺父母的养育权。很多中国父母在带孩子去西方国家时,很容易碰到类似问题,在我们认为很正常的对待孩子的方式,比如孩子不听话,不愿走路,我们可能就拖孩子走路,着急了可能打孩子一巴掌,在西方是不被认可的,他们认为那是侵犯孩子的权力。
以美国为例,子女长大后,一般离开家庭,独自组建家庭,即使不组建家庭也会离开父母家,独自生活。父母当然希望子女常来看望自己,但是他们不会要求子女必须这样做;因为在他们眼里,子女有子女独立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选择权,子女则可以选择常去看望父母,也可给予父母经济支持,实际上,大多数子女也的确这样做,但这不是他们的义务。
西方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把孩子看成“小大人”,培养他们独立的思想和价值观,经常和子女的交流,培养双方的感情,通过这种方式让子女感受到“家”的温暖,长大后愿意回家看望父母。在财产继承权方面,父母可以通过遗嘱选择给哪个孩子多些,哪个孩子少些,以这种方式引导子女对待父母的态度以及关注度等等。
西方家庭是通过“利益下传”为主线传承的,强调的是父母对子女的责任,而不是子女长大后对父母的义务。
03
当代家庭对孩子的态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的增加,养老金的实行,养老院的发展让很多家庭摆脱了养儿防老的困境,很多家庭已经不需要孩子长大后为自己养老负责,这也减轻了孩子的负担。
同时教育也在不断完善。以前家庭教育讲究“棍棒之下出孝子”,打骂孩子是家常便饭,孩子多,孩子在家庭中地位比较低,容易产生讨好型人格的孩子。现在计划生育的实行,让独生子女成为很多家庭的宝贝,物以稀为贵,家里就一个孩子,多个大人和老人围着孩子转,孩子的地位也明显提升。再加上西方教育观念的输入,很多家庭也开始以赏识教育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从小开始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行为,这也使得这一代孩子更多追求公平、平等,容易对传统的儒家秩序发起挑战。
中国和西方家庭教育在逐步靠拢,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幸福,不希望自己成为孩子幸福的羁绊,所以都在努力培养孩子的同时,在为自己晚年做好打算。国家也在努力为每个人从小到老建立保障体系,让人们生活更自由。
 
04
给孩子以选择的自由
西方家庭对孩子的态度是养育孩子是自己的义务,但是自己也有选择权力,是相对公平的,因为小孩在出生前是没有选择权的,而父母有选择权,他们如果不愿意承担养育的责任,完全可以选择不生小孩;但是,如果在知道这种养育责任的前提下还是选择要生孩子,那么他们就必须承担这种责任。在这种把责任主要放在父母的身上,是相对公平的,对父母、对后代都合理。
以前儒家文化的多子多孙是靠提高孩子成才的几率来保证自己晚年生活,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孩子从出生就被灌输将来要通过孝敬父母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背上一个沉重的负担。
政府的社会保障福利体系、更多的养老院为每个人提供了最低养老保障,这也为孩子的自由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每个家庭的父母都希望自己儿女幸福,幸福来源于选择的自由,选择学校、选择朋友、选择配偶、选择工作、选择生活方式等等。作为独立个体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做任何事情都应以是否让自己幸福为标准。作为父母,我们尽量减轻孩子的包袱,不要像孩子灌输“养儿防老”的思想,我们既然选择了养育孩子,就要有成就孩子的思想准备,在经济上做好各种安排,等年老后不会让自己成为孩子们经济上的负担。
“世上有一种鸟,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让下一代使劲飞。”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中年人说:“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子女了。”他们确实也在子女身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资源,只要求孩子学习好,包揽了孩子应该独立完成的很多事情,如洗衣服、做家务等应尽义务。让孩子丧失自我责任、自立意志。等到孩子长大成家后,发现自己这辈子也那样了,也“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孩子”。就这样代复一代,每代人都处于依靠别人因而没有个人自由的状态中,生活得非常痛苦。
所以从选择生养孩子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对待,他们有他们的生活,给孩子以自由,让孩子有幸福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