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党之战:一个人和三个国

 梦想童年594 2022-04-28

漫山红叶染荒丘,北雁南飞正悲秋

过河兵卒无退路,开弓之箭莫回头

倚剑分流书忠勇,吹笳冻合怆离愁

十面埋伏华容道,棹影飘摇怜孤舟

战国时候有一个叫冯亭的人做了一件改变整个战国格局的事,这件事说起来也不算太大,却直接导致了秦赵之间长平之战的爆发

长平之战即便是放诸整个人类历史,如果按照人口比例算,可能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不算战死者,秦国大将白起直接坑杀的俘虏就有四十万。

上党之战:一个人和三个国

冯亭可能未曾想到他做的这件事非但影响了战国格局,甚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而对于他的家族来说,兴衰荣辱也由此展开。长平之战之后四十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任丞相冯去疾就是他的孙子,而冯去疾的儿子冯劫担任了秦国的御史大夫。又过了四十年,王勃笔下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中的西汉名将冯唐是冯去疾的孙子。冯唐的孙子又是一个名人,叫冯奉世,她女儿叫冯媛,嫁给了汉元帝,所以他的后代,终于成为第一个皇帝——汉平帝。这可不是一般的名门望族。

上党之战:一个人和三个国

虽然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最重要的一仗,但是冯亭却不是赵国人,也不是秦国人,他实际上是一个韩国的官员,而且官职并不高。他做的这件事就是私自做主把韩国一大片地区拱手让给了赵国,这才引发了长平之战。

此事说起来话长,公元前262年秦汉之间发生了一场本来不太起眼的战役。

到了战国的中后期,战国七雄中秦国当然是最强的,而韩国却最弱的,而且不光弱,地理位置还不太好,他刚好堵在了秦国的大门口,你是个弱国,不管是秦国要北上中原,还是其他国家要合众去打秦国,都得经过韩国的地盘,韩国要是一个强国,也许大家还会说,劳驾,我们能不能借贵宝地走一趟呢?但是弱国,所有人都会对他产生一点不良的念头,弱国无外交嘛!

上党之战:一个人和三个国

秦岭横亘于秦韩之间,背靠中条山,唯有函谷关可以通行。

1941年日军在这片区域打过一仗。第三军军长唐淮源上将自杀殉国。中条山战役国军为什么会惨败,原因当然有很多,至少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自从1938年以来,日本曾经多达三次围攻中条山,都没有打下来,所以导致国军轻敌,由于它背靠中条山,又挨着黄河,所以说日本一定要取,国军一定要守。

这形式确实几千年前就这样,韩国处在这个尴尬的位置。黄河北岸与黄河南岸跟秦岭之间这条通道,就好像是秦国家门口的一条胡同,这条胡同就叫函谷关。掌握了这条胡同,就可以最大限度保证自己的安全,可是现在不行,这条胡同还掌握在韩国人手里,对韩国来说,这就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所以秦国不管是从国家安全角度,还是从战略意图,都绝不可能放过它,这地方死定了。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往南吞并巴蜀进攻蜀国,魏国。往北就主要打韩国,隔三差五就要揍你一顿,慢慢蚕食韩国的土地。

就在公元前262年,秦国又来了,又占了一块不太大的地盘。对于韩国来说,就是习惯性流产了,但是,这回这块地盘,居然引起了轩然大波,我们先看看这块地盘在哪儿?

上党之战:一个人和三个国

对,就是野王,今天河南的沁阳,这个地方非常重要,因为他是韩国上党地区,跟其他国土相连接的关键节点。其实韩国在这个时候已经被打成了一个葫芦状,葫芦最窄地方就是野王,如果野王丢了韩国就会被一刀剁成两个,整个韩国北部就会成为一块飞地。

这个时候韩国就不得不面临两个选择,要么重新打通野王跟上党的连接通道,要么就永久的失去上党。

第一个选择肯定是不现实的,就凭韩国那点国力,想打败秦国那根本是白日做梦。所以不管愿不愿意,上党都完了,都跟韩国再也没有关系了。韩王想算了吧,混一天是一天吧,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我送给你算了。战国策是这样说的:

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我用这块地放去一段和平岁月,你也别费劲了。这就是弱国的悲哀。

事情的发展很顺利,都是按照秦国的预想在进行。下面就是等着去接受地盘了,江山易主,城头变幻大王旗,韩国一半的土壤马上就要归自己了。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这个意外就发生在前面说的那个主人公冯亭身上,因为他这个时候身份刚好就是韩国上党郡的郡守,他干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事情,史记赵世家这样说的:

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于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财王之所以赐吏民。”

冯亭不但没有按照韩方的要求把土地让给秦国。反而一边继续防守,一边偷偷摸摸的去跟赵国联系说,我们韩国守不住上党,要把土地送给秦国了,但是上党的老百姓不愿意当秦国人,我们宁愿当赵人。整个上党地区很有诱惑力,更有十七座城池,把它献给赵国,直接把皮球扔给赵王。

对秦国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等了那么久,做了那么多工作,这么重要的一个地区已经是一个煮熟的鸭子,居然就飞了。而且还飞到自己的竞争对手赵王的餐桌上,关键现在还是自己去威胁,结果把他们吓跑,绝对是一个让所有的人都猜不到结局。

对于秦王来说真的就是五雷轰顶,对于赵王来说,那就是福从天降,所以赵王兴奋坏了,要知道这几乎半个韩国的国土。但是,这个时候的赵国开始担心了。

上党之战:一个人和三个国

王大喜,召平阳君豹告知曰:“冯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入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对曰:“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

这一段就是他们的一些争论,赵王满心欢喜的把这个事告诉了王族兄弟平阳君赵豹,赵王的意思就是象征性的咨询一下,显摆一下。他本来以为赵豹会说什么可喜可贺的话,皆大欢喜,可是没有想到赵豹忧心忡忡的说,我听说圣人对于没来由的好事是当作灾祸来对待的。所以赵王一听当然就不乐意了,赵豹继续解释,这分明是韩国人要嫁祸给咱们,所以这块地咱们不能要。赵王赶走了赵豹,找来了平原君赵胜。

《史记.赵世家》是这样说的:

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踰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

平原君是完全支持赵王的,其实历史上大多数都这样,有温和派,就一定会有强硬派,虽然从后面的结果来看,赵豹的观点貌似比较稳妥的,因为后来上党飞地引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40万人被坑杀,元气大伤。但其实从这段话,已经能够明显感觉到作者的立场,他塑造了一个贪婪的赵王,一个重视道义更理智的赵豹的形象,其实这是为将来长平悲剧的起因埋下了伏笔。因为天下人看到后面就会就会不由自主的把这段话对应起来,都会想,要是大王不这么贪,能够听进去赵豹的话,那该有多好呢?

上党之战:一个人和三个国

可是真这样吗?赵王到底该不该要这块地呢?我个人觉得上党这块地,该要?因为这个时候是弱肉强食的战国时期,国跟国之间的关系,用博弈论的术语来说,叫零和博弈,就是甲方的收益,就一定意味着乙方受损。

冯亭把上党送给赵国,假如不要,马上就会被秦国拿走,不费一兵一卒。秦国是帝国主义战略,眼看着竞争对手发展壮大而不去干预,那就跟削弱自己没什么两样。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道义的问题,而是生存问题,赵豹说什么“圣人甚祸无故之利”,儒家道德伦理那一套用在国际政治上,尤其是在战争中,根本行不通,天底下哪有什么圣人似的政治家。

再从政治格局上来看两国关系。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凡四十年来,已经历经三代君王,国力蒸蒸日上,疆域大大扩展,向北到内蒙古高原,西边已经到了河套地区,跟秦国在草原上已经接壤。在公元前287年五国攻齐事件以后,赵国已经成为天下第二强国,大国崛起,就要称霸江湖,自然会跟秦国发生碰撞,所以秦赵之间,必有一战。放眼天下,也只有赵国有实力跟秦国一战。

当然有人会说,这一战就算要打,也不该现在打,应该是等到赵国吞并燕国之后,跟其他国家一起抗秦,那是最妥当的。但是上党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时不我待,如果赵国不要上党,到秦国吞并上党之后,赵国会更加被动。那时候秦国不但实力增加,而且跟赵国在中原地区就会形成大范围的接壤,仇家都打到自己家门口了,而且还吃了上党这么一盒十全大补丸,赵国能接受吗?

还不如自己先把这盒十全大补丸吃了,反正早晚也逃不过这一劫,要打就打吧!

上党之战:一个人和三个国

再从地理上来看这个问题。上党地区地形怎么看都像一个口袋,它的西边就是太岳山脉,东边跟南边就是太行山脉,所以整个上党实际上就是高山怀抱之下的一块高地,它的北边就是赵国代郡,东边的就是赵国的腹地邯郸。上党如果被秦国占了,赵国就会失去太行山脉这个天险,从这往东,一马平川,华北大平原赵国根本无险可守,秦国的铁骑随时可能威胁邯郸,这个地方离邯郸实在太近了。可以说邯郸就在太行山的山脚下,秦国要是出兵,赵国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其实,后面事情的发展确实也就是这样,长平之战结束之后,上党输给秦国。秦国立马从上党出兵,很快就包围了邯郸,要不是信陵君窃符救赵,邯郸真的可能就没有了,赵国差一点就亡国。

所以上党这个地方,赵国必须要,没有讨论的余地,必须拿下。过去在韩国人的手里没什么好担忧的,韩国跟自己都出于三晋,同根同源,又比自己弱小。但是随着野王的丢失,如果上党现在再丢了,那可真是大祸临头。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冯亭的这一招,赵国根本不可能拒绝。

当然,平阳君赵豹的担心也是对的,这是韩国的嫁祸阴谋,一旦拿下上党,肯定得得罪秦国,肯定会导致提前开战。这一点只要不瞎又不傻,谁都能看得到。确实可以说这是阴谋,但是仔细想想,其实应该是阳谋。冯亭根本就不怕你知道,史记里的说法是:

其守冯亭与民谋曰:“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

人家自己说的多清楚,而且比我们想的还要远,还要周到。我就是要把你赵国绑架到对秦作战的战车上,那又怎样?我韩国一个人打不过?咱们和你一起打,没准还有一条生路,所以这些都已经明说了,关键是就算我说白了,就算后果你全部都知道,你也无法拒绝,这才叫高明。孙子兵法说,攻敌所必救就是这个道理,一发糖衣炮弹就打在你的痛点上,你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

上党之战:一个人和三个国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赵国被绑架上了战车,还得感激他,还得佩服他。战国策里有一段平原君赵胜跟冯亭的对话:

“敝国君使胜致命,以万户都三封太守,千户都三封县令,皆世世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吏民能相安,皆赐之六金。”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不能死固,不义一矣;入之秦。不听主令,不义二矣;卖主地而食之,不义三矣。”

辞封而入韩。

这是赵王对冯亭的封官许愿。听完这些话冯亭居然哭了,他说自己有三不义:第一,为韩王守土,不能死守。第二,不听韩王的命令,却将上党送给了赵国。第三,如今你又来封赏我。说完就推辞了奖赏,然后回到了韩国。

我们看到了一个爱国者的赤子之心,冯亭怀着对国家对民众的爱,没有执行韩王的命令,把上党交给了赵国人手里,成功地把秦国的进攻对象转向赵国。

韩王之所以要交出上党,无非是想息事宁人,可是真能做到吗?谁都知道这种和平只是一时之象,等到秦国把上党笑纳了,肯定要继续打你,打到你灭亡为止,这是一定的,战争游戏,永远都不会结束。

但是冯亭的这个阳谋不但让秦国马上就停下了对韩国的军事行动,而且还给韩国找到了一个绝不会三心二意的坚定的盟友。一旦赵国引火烧身,在秦国的威胁下,韩国的地位就跟原来不一样了,赵国如果需要韩国作为盟友,将来如果一起合力战胜秦国,关于战利品的分配,韩国是有道义上的话语权。甚至那个时候都有可能再讨回来一部分上党的控制权,也未可知。

所以冯亭虽然没有听从王命,但是他居然就达成了比韩王期待的还要高的结果。从这个层面来说,冯亭的智商,好像比韩王还要高一个层次,当然,也不排除这是韩王跟他的智囊团一起想的办法,然后大家一起演戏。

但是不管怎么样,冯亭有胆有谋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好像看起来他还是无私的,几乎就是一个完人。

但是这个世界上,好像是没有完人的。冯亭确实有胆有识爱国爱民,但是他并不一定就是白璧无瑕,他也有人类共有的弱点,虚荣跟贪婪。虽然赵世家跟战国策都说他好像没有接受赵国的封赏,但是另外一些史书里,我们分明看到相反的记录。

比如《汉书.王翦白起列传》里就有这么一段记载: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史记,赵世家》里面为什么不写真实情况?其实很简单,作为赵国国史的《赵世家》把冯亭塑造成一个完人,对于赵国来说其实是有利的,这是在告诉世人,冯亭跟上党的老百姓之所以要归顺赵国,不是因为利益的诱惑,而是民心所向,所以这是正义的选择,而秦国呢,当然就是邪恶的,没人愿意接受他们的奴役。冯亭和治下百姓宁可抛弃功名利禄,抱着抗命的风险也要归顺赵国,这段话不但美化了冯亭,更美化了赵国。

上党之战:一个人和三个国

其实关于冯亭接受封赏,还有另一个旁证,在《汉书.冯世奉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与赵将括距秦,战死于长平。

如果按照战国策所说冯亭没有接受封赏,而是回到了韩国,那他就应该仍然是韩国的臣子,不是赵国的臣子,所以上党归属赵国之后,他应该马上跟赵国割裂。怎么又会跟赵括一起抗秦?如果不是赵国的臣子,怎么会出现在长平之战呢!

冯亭这个死法,恰恰说明他接受了赵国的封赏。这样看来,冯亭虽然是智勇过人,但是我们知道他在韩王面前,肯定曾经当了一个说瞎话的小人。当然也有可能,是跟韩王一起合演了一出戏。韩王不想把上党就这么交给秦国,但是又不愿意得罪秦国,怎么办呢?那就干脆通过冯亭把上党交给赵国。又嫁祸又不担责任,但是这种可能性是死无对证的。

我们仍然按照史书所说的推测是冯亭充分利用了去上党的机会,骗取了韩王的信任。他来到上党之后就打起了另一个算盘。正如《战国策.赵策》所说:

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有十七城邑,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

此文关键是冯亭守三十日,也就是说在这一段时间,他既没有向秦国投降,也没有向赵国投降。这段时间,他是在跟赵国讨价还价,再看一次赵国为了换取上党,付出了什么代价,《战国策.赵策》这样说:

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聚者,赐金六斤。

这个封赏非常之大,三万户就相当于二三十万人口,在先秦时代那是一个响当当的大城市,战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平均分配的话,一个国家也就300万左右,像这种规模的城市,赵国又有多少?

上党郡那可是半个韩国的人口,很难想象,赵国为此付出的代价有多大。而且,如果冯亭真的是完全没有私心,直接归降不就完了,而且什么都不要,赵王只管来接收就可以了。那样的话,整个流程就会很快,根本就用不了三十天,只有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谈判,才有可能要耗这么久的时间。

赵国为了接收这块地盘,派出了仅次赵王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

当赵胜跟冯亭完成交易,韩王只好打碎牙往自己肚子里吞,因为他必须将祸水引向赵国。

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当然就不可避免了。冯亭卖地求荣确实是事实,但是他冒险的重要原因还是为了救韩国,而且同时,他也不想跟仇敌低头。另外在自己得到利益的同时,他还没有忘记给自己统治下的老百姓利益,所以如果这么看,他其实不失为一个爱国爱民之人。再加上一年多以后,冯亭在长平之战中战死沙场,这个人,确实不像一个自私自利贪生怕死的人。

他是忠心的,是爱国的,但他同时又是一个抛弃君王的乱臣贼子。人性的复杂就在于此,读史至此,也只能喟然长叹。

但是很可惜,冯亭永远都没有办法证明,自己做法是不是正确,虽然暂时给韩国带来和平,但是长平之战之后,秦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统一战争,韩国还是没有逃脱厄运,它成了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