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臧学祖:红故事和古传说多的北阳镇南山门口村

 文艺朝歌 2022-04-29
红故事和古传说多的北阳镇南山门口村
作者/臧学祖
 
从我们鹤壁新区沿淇河大道南行,到达淇县县城后拐入太行大道西行,行至大道西末端即305省道。这时,已来到了朝阳寺风景区。沿305省道往北,可到达古灵山风景区。沿305省道往南,进入南北线后再往南,过金牛岭风景点,继续往南先到北阳镇的北山门口村,南边即南山门口村,再往南即衡门村及衡门水库风景点。南山门口村和北山门口村,这两个村原是一个村,就叫山门口村。山即村西的云梦山。云梦山属太行山系。巍巍太行,民族脊梁,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我八路军,正是以太行山为天险,藏身于太行,阻敌于太行,杀敌于太行。在两个山门口村里,听到许多后来因带领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而闻名、当年的淇县五区区长杨贵带领八路军武工队与日伪军周旋的传奇故事。

南山门口村向东3华里,有一道横贯东南的跨度沟,当地人称日本沟。沟沿曾建有一个石头炮楼。炮楼的石头从哪里来?是山上采来的吗?不,不是的,是拆毁百姓民房运来的,炮楼的每一块石头上都滴有百姓的泪水啊!


百姓伤心,百姓有泪,杨贵带领的八路军武工队来了,来为百姓报怨,来为百姓报仇,阻挠日伪军挖沟,让敌人胆战心惊、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武工队员为混入挖沟的人力中,可是下了功夫。手上茧子薄,就磨墙。肩头有茧子,找癞疮头往上滴浓。混入人力中的武工队员将一名日本兵,神不知鬼不觉地连人带枪填到了炮楼的根基里,真痛快啊!

南山门口村西边的云梦山,朝东这一面为丹霞地貌的天然屏障,从山脚下往上,当地人分为黑绝、红绝、青绝、三寨、二寨、老寨。这座丹霞小山包,也被叫作彩屏山。彩屏山的三寨与老寨之间有两个洞、一“滴水研墨”石檐、一口无底井。

两边透气、有两个洞口的叫透风洞,只有一个洞口的叫老鸽洞。两个洞是“老抬儿”的藏身地和进行“抬人”的地方。老抬儿把有钱人家的孩子抬了,只有卖房卖屋卖桩子地,换了银钱来赎人,所以说老抬儿也就是一种土匪。而这些老抬儿又都“衣锦还乡”之心不死,常常有了钱就洗手到自家村里再买田买地当起了富户,老抬儿们就有了“当年自己是老抬儿,将来又被别人抬”的魔咒。占据两个洞的老抬儿,常常是一茬儿淇县人,一茬儿卫辉人,再一茬淇县人,再一茬儿卫辉人,这也是个走不出的魔咒。打破这两个魔咒的是杨贵区长的八路军武工队。因为老抬儿与日伪军都一块儿祸害百姓,武工队在打击日伪军的同时消灭了老抬儿。

老鸽洞的得名,是传说有一种神奇的鹰鹞老鸽,它“千里寻食一处屙”,其粪便是一种极其名贵的药材,有着“别看你银子钱满手,抵不上老鸽屁股肛过的石头”的说法。现在不但已不见老鸽踪迹,而且老鸽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都无从说起了。老鸽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老鸽洞。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南蛮子系着绳索,戴着矿灯和蓄电池,从上面下到老鸽洞进行挖宝。洞口下面的山脚,人们发现了不少推到下来的碎石和砂土。

“滴水研墨”石檐,说的是文王被纣王追到了彩屏山,躲藏到了山上的这个石檐里面避难。文王身上带有写易经用的硬墨、砚台和竹片,想给西岐写一封信通一下风声,却发愁没有研墨的水。文王正叹息间,头顶石檐上竟滴下水来,而且正滴在砚台里,解了一时的研墨之急。敦实能干的闫关民在讲这个传说时,说他爷爷给父亲讲了后就多加了一句话说:“心里先有了,劲儿才会生身上。”这可算是老版本的“心想事成”啊!

至于那口无底井,扔一块小石头块儿下去,响声只会越来越小,却能一直响,持续时间相当长。

这里有个关于彩屏山里藏有宝的说法。彩屏山分南坡和北坡,中间有条只有夏季才流有水的干山涧,干山涧两边叫对接坡。南对接坡上曾有一座上神庙。说是西汉末年,有支黄巾军被官兵围在了干山涧上的对接坡上。黄巾军在晚上一把大火烧了上神庙,在火光中分散而逃。与黄巾军一块儿消失的还有两大锅的金银,留有顺口溜:“南坡到北坡,金银两罗锅,要想找到这俩锅,就得找到对接坡。”


到了清末,有骑驴的四川人来探宝,找到了那一锅银,银子装袋子里放驴身上驮去了,留下那口锅被村里的李先正老人捡回了家。李先正当时在村里已是高寿,精神矍铄,白须飘飘,尊称李白胡。

一锅银是现了身,那一锅金虽没现身,却有个小小的影子:上世纪不知哪个确切年月,村里有个卫辉亲戚,来村里帮着在南坡干活儿。第二天亲戚却不帮忙了,说什么也要回家。有人说他干活中发现了一缸东西。

现在看来,这缸东西大概也不是多么贵重,因为据村里人说他这个卫辉亲戚一家一直都是本分持家、平凡劳作,根本没有发了大财的迹象。

那个烧毁的上神庙,地方仍能找到,但由于年代久远,仅能从下面的干山涧的乱石中找得痕迹。这些乱石或有孔、或有槽、或角方平、或有纹路,看得出是当年庙上冲下来的石头。

干山涧最低的大泊渣洼,是整块的大绿石,如一块大翡翠。大翡翠中间的一个小水洼由泉养着,常年不干。传说这大泊渣洼与孔子学生识鸟语的公冶长在当时属于卫国的此地编荆条箩筐孝敬年衰的父母有关。说是公冶长常将放有草仔的青衫放在山涧的巨石上让小鸟吃。各种鸟儿儿吃食后,常会把漂亮的羽毛留下,公冶长将荆条箩筐上插上美丽鸟毛后拿到集市很是好卖,换米换面孝敬父母。他的这一举动感动了鸟王孔雀,不光教会了他鸟语,还将他的青衫印在了山涧中,使这个大泊渣洼变成了一大块的绿石头。

公冶长之后,到了晋朝,山脚下住有户人家,屋前长着一个秧,秧上结着一个瓜。这天来了一个外地人,对户家说:“这个瓜,我要了。”说着就给了钱。临了又说:“这个瓜,不好熟,得多长些日子。我不来,它不会熟,你也不要把瓜摘下来。”户家连声答应。转眼秋罢了,瓜由嫩变老,瓜皮也由浅绿长成了深绿,户家仍不见道人的影子,忍住了没有摘。后来下了霜,瓜更老了,瓜皮也变成了黄色,户家仍等不来外地人后就将瓜摘了下来。哪知第二天外地人来了,先是说:“这瓜还没长熟,可惜了!”接着又说:“这瓜不是普通瓜,而是一把开山钥匙!”不一会儿,户家和外地人一块儿来到彩屏山下,将瓜伸入山石缝,山竟然“吱嘎”一声开了:迎面是一个漂亮姑娘盘腿坐着纺棉花,后面是一头金牛在围着一个金磨盘在磨金豆子。金牛的后面,栓着一头金牛犊。户家进到里面,牵了金牛犊就往外走。可就在户家走出来的一瞬间,瓜断了,山合了,金牛犊被锁在了山里,只留在户人手里的只有一副牵头绳套。村里八十八岁的李景玉老人,眼不花,耳不聋,坐栲栳圈椅子,用荆棘作街门,每天都要到山脚下走走,也最爱讲这个“瓜钥匙开山”的故事。

彩屏山的北坡上,正有一个硕大的凤瓜印平台,像是向人们述说着孔雀点化公冶长青衫的故事;一块红峰下的鸽形石,与远处的老鸽洞遥遥相望,真是天地感造化、洞石有灵犀!


彩屏山的南坡上,青绝下有个隆起的黑石,叫巧媒婆。石黑而多窃,正像是一位能说会道的巧媒婆。不用上青绝,向上偏南方向仰首,就能看到叫小媳妇头的岩石了。它是一块巨石侧旁,又挂了一块石头。这侧石与巨人结合在一起,恰如小媳妇绾上了的发髻。

关于这座彩屏山的由来,村里流传下来的传说有两个。一个是说:

上古时候,水神共工和黄帝子孙颛顼争帝。颛顼性情平和,善动脑筋,率众沿黄河走出山多林多的岐地、一路向东来到大平原定都,养家蓄,种禾苗,很得民。而共工作为颛顼的治水官员,带领百姓引水灌溉,多打粮食。共工认为自己的功劳也很大,就与颛顼争起并最终失败。

加上共工心眼小,一根筋,不知道和为贵的道理,一气之下头撞了天柱不周山,也就是昆仑山。顿时山崩裂,天塌地陷,天上露出一个大窟窿。一时间是大雨倾泻,水淹九州,家园被毁,民不聊生

天神女娲娘娘见老百姓受苦受害,就灵山之石,采朝阳之火,用真火,加上淇河之水和黄河之泥,和成了神奇的五彩泥,擎臂补天,救黎民。

其中有一大块子五彩泥石落地掉在了云梦山的东面,形成了有红色、有绿色、有黑色、有青色、有白色、有黄色的彩色画屏般的彩屏山。


另一个是说:

村里有个小伙子,一天有白胡子仙人托梦指点,要他每天早起、早点灯、窗户上早点儿闪亮光。有一天的黎明时分,小伙子的窗户不但被灯照成了五色彩屏,而且里面还坐着一位俊俏的长辫子大姑娘。小伙子起了羡慕之情,说:“姑娘,你姓甚名谁,你跟我比翼双飞、男耕女织、结得泰晋良缘好吗?”姑娘脸一红,害羞地回答:“我叫彩屏姑娘。若要有情缘,须得巧媒婆!”小伙子正想着找媒婆的事,大姑娘竟然从五彩窗户上飘然而下,还将发辫绾成了发髻,成为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媳妇,并对小伙子说:“你往后瞧!”小伙子一扭头,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已从屋内来到了屋外,再扭回来头,只见小媳妇绾的发髻上也落下来一绺黑发。小媳妇用嘴将那一绺黑发咬了下来,说:“这不正是巧媒婆吗?”话声一落,这绺黑发竟然变作了一个手拿红丝线、富态而干练的巧媒婆。

巧媒婆一手抓着小媳妇的手,一手抓着小伙子的手。可小伙子心急,脱了媒婆的手,直接拉住了小媳妇的手。巧媒婆生气了,脸变成黑色,推了一把小伙子说:“人怕心急,事宜慢磨,天要惩罚你了!”话音一落,巧媒婆不见了,小伙子的眼前,是一个生着七窃的怪状黑石头。七窃黑石头的上面和下面,都变成了绿、红、青、白的五彩山体,已变成俊俏小媳妇的彩屏姑娘也变作了石头,正高高地坐在山的半腰。

有巧媒婆、有小媳妇头的彩屏山,就这样有了。还传有顺口溜为:看了巧媒婆,喜事多又多;看了小媳妇头,找媳妇不发愁。

顺大泊渣洼,夏季雨水顺流而下,形成一道大水沟,名叫大长沟。大长沟南边又是一条沟,名叫大石头沟,得名于山涧的那块大石头。石头大已奇,石内有缝,缝里长的野韭菜比山里哪处都嫩都高,就更奇了。

大长沟流经村子中间,沟上有座石桥,名叫风格桥。名字的由来,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时,东西两个自然村共同出劳力修桥。西边大冯庄村的人认为修桥占了自家的地,吃了亏,就不愿出工。而东边的山门口村讲风格,愿出工,不怕吃亏,不怕占自家的地,自愿将准备修建的桥,从大冯庄的地界,移到了山门口村的地界。就这样,这座桥叫作了风格桥。后来大冯庄并入了南山门口行政村,两个村子也和和美美地逐渐融为了一个村,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更加感受到了路和桥在村子发展中的重要性,谈吐聊天中常将风格桥的由来挂在嘴上,因此风格桥在村里也就叫得更加地响亮了。

大长沟向东,有一段由大石头天然成为沟底与沟岸,并现出一个水潭,名叫老龙潭。潭上有庙,不叫龙王庙,而叫龙母庙。龙母庙原来更小,仅能容一人。抗日时两名武工队员,夜间为不打扰百姓,轮流在庙里保暖休息。因庙太小,人在里面只能半卷坐着,一只腿还得伸到庙门外面。清早被老百姓知晓后,争着拉两个武工队员到家里暖和。


老龙潭下有两口井,恰如龙的两只眼睛。当年村里人用勾担挑了水,为防水花溅出,就在穿鼻陶桶的水面上放上草尖和树叶。上斜坡路一步一步,肩上的勾担一颤一颤。武工队员常常接过百姓的勾担,为百姓家担水。也常接过百姓的箩筐,帮百姓往田地里施肥。

龙母庙东的大长沟下临着北岸阳面,开有许多窖洞,是为当年制陶桶、陶罐、陶缸、陶盆、陶壶的作坊洞。当时卖的最好的是陶缸,称谓是粮缸。卖家用粮缸装粮食么,不,是当衣服背身上用的啊!所以当听说这陶品坊洞是当年旧社会时的制衣厂、制衣材料是泥土时,让人不可思议、如听天书、心揪如绞、泪涌眼眶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村里人为何念念不忘当年的杨贵区长、念念不忘当年的八路军武工队、从心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心里唱“中国梦”。

每到开春,南山门口村里就人有拧了杨树枝子做成杨笛,呜呜呜地吹。

奇怪的是却不见有拧柳树枝做成柳笛悠扬地吹的,他们还给这杨笛叫“突突响”。一问原来当年转战这里的杨贵区长带领的武工队员,就爱吹这声音粗实的突突响,并留有一个“杨区长突突响巧脱险”的传奇故事:

说是杨贵带领着少量的几名武工队员,在端掉了日伪军一个据点后,来到村外的一处背风墙下休息打尖,半夜里听见野地里传来了狗叫声。不好,是得到通风报信后来增援的敌人牵着的狼狗追过来了。

杨区长用盒子枪把一捣大腿说:“一不做,二不休,趁着天黑转移到山里去!”

“我们还用贴地功,分散着贴地跑出去再结合吗?”有员就问。


杨区长沉稳地分析说:“单个人,跑的再快,驾不住狼狗追咬。我们必须抱团儿突围,互为照应。还有,为了吓住狼狗和敌人,我们还要来个以一当十、强兵强将!”

说话间,杨区长用手扶着墙根处一棵发着芽的杨树,急中生智,计从心出,说声:“有了!”

你猜怎么着?杨区长带着有限的几名武工队员,个个手里放着枪,人人嘴里吹着“突突响”,像是一支枪枝多、火力猛的大队伍。就在敌人和狼狗吓得屁滚尿流、猥琐不前的当,杨区长他们旋风似的在夜色中甩掉了敌人,成功突围到了山里。

南山门口村里的石房屋石院墙居多,石头不和泥干垒被叫做响墙的院墙,当年更是受到时时保持警惕、防范敌人偷袭的武工队员们喜欢。因为一旦有人上墙,不管多小心,只要脚用了劲儿,总有石头落下,并着地滚出声响。曾有一名住在老百姓家的武工队员,一天夜里从响墙上发现自己被日本伪军来了后,为了不连累百姓一家人,已从后窗钻出去了,又钻回屋里后勇敢地走到院子里装着找勾担去挑水。武工队员被五花大绑不说,还被锁骨里穿了绳子拉着走。好的是,这名勇敢的队员在被关了几天后,押运途中用脚踢翻两名押运伪军,成功逃出了敌人的魔掌,全村人悬着的落了地,过年一样张罗着做起了只有年关才吃的拌面疙瘩饭。

北阳镇南山门口村,一个红故事多、古传说多、乡风淳朴、有山有水、令人魂牵梦绕的美丽传统村落。

320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