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 “美”与“恶”还是“善”与“恶”?

 舞酒绿林 2022-04-29

5. “美”与“恶”还是“善”与“恶”?   

《道德经》通行本第二章第一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一句的关键词是:美、善、恶三个字。现代汉语“美”与“丑”,“善”与“恶”相对;在《道德经》中却是“美”与“恶”,“善”与“不善”相对,为什么是这样?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自扬己美,使显彰也。'斯恶已’有危亡也;'皆知善之为善,’有功名也。'斯不善已。’人所争也。”意思是,自己臭美有危险,有了功名人会争夺。这样解释不是很贴切。不过,他的解释还是美对恶,善对不善。

王弼注:“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偏举也。”意思是,美恶如喜怒,善与不善如是非,都是同根同门相互依存的。他的解释仍然是美对恶,善对不善。

现代学者对这一句有不同的解释,但基本上是美对丑,善对恶。

余秋雨:“我的翻译就是这样来的:'天下人都知道了美的定位,那就丑了;都知道了善的定位,那就恶了。’”他的意思是美和善在各人眼里是不一样的,“不可能出现天下共规。如果出现了,那一定已是反面。”(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1-12页。)

南怀瑾说:“从学术思想上的观点来讲,既然美与丑、善与恶,都是形而下人为的相对假立,根本即无绝对标准。那么,建立一个善的典型,那个善便会为人利用,成为作恶多端的挡箭牌了。建立一个美的标准,那个美便会闹出'东施效颦’的陋习。”(南怀瑾:《老子他说》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6页。)他的意思是不必至善至美,否则物极必反。

刘笑敢认为:“大家皆以一种美为美,这种情况是丑恶的;大家皆以一种善的形式为善,这种风气恰恰是不善的。……老子批评了世俗的风尚,浅薄的习俗;作为价值判断,老子表达了自己的追求,即希望达到虽美而不自以为美,实善而不自我标榜之善。这样的美和善是自然的美,自然的善。……不会成为千篇一律的'美’和刻板僵化的'善’。”(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12-113页。)

陈鼓应今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83-84页。)

第二章是第一章的延续。内容分成两部分:前面部分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到“前后相随”,这是讲“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后面部分从“是以圣人”到“是以不去”是讲圣人对哲理的运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一段是对立的产生。天下人都知道哪些东西是美的,相比之下哪些东西是丑的就知道了。都知道了什么是善,不善的恶的东西就清楚了。也就是说,树立了正面也就知道了反面,两者对立统一,同时存在,缺一不可。斯,是这,这个之意。恶,有四个读音è、ě、wù、wū ,多种意思,其中有“丑”的含义,如:丑恶嘴脸。在这里,“恶”就是“丑”的意思。“美”与“恶”也是说得通的,现代人习惯“美与丑”对言了。已,表示过去:已经。不善,即可恶。现代人也习惯“善与恶”对言,“恶”读wù。

这一段还有另一种解释为,只知道世界上的美,不知道丑的存在,那是丑的表现;只知道世界上的善,不知道恶的存在,那是恶的表现,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片面的意思。片面地看问题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这句翻译应该是: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丑的概念就已经形成;都知道什么是善,恶的概念也就出现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