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朱麟应,棹歌吟含山

 含山唐 2022-04-29

​   

    江南,运河连接苏杭。一座小山,突兀在运河之旁。一艘艘几千吨的大铁驳船缓缓行驶着,穿梭般经过新的横跨运河两岸的含山桥。一波波水浪拍打着石驳岸,盛开一朵朵水花。此刻,你已看不到旧时含山的模样;但山上的草木,一年四季变换着装。

    含山虽小,但历代文人墨客也曾作诗吟哦。唐朝韦庄的《含山店梦觉》,宋朝张先的《木兰辞·乙卯吴兴寒食》,明朝沈宏的《游涵山》等,他们或写景或叙事,为含山留下点人文气息。清朝,描写含山的诗篇逐渐多起来。清朝沈焯的《含山清明日》,李元坤的《清明游含山》,描写了含山清明轧蚕花的盛况。

(含山旧影,图片由唐掌元提供)

    一河一山,山水相依。旧时的含山到底是怎样的?过去,肯定是回不去的,更回不到曾经的古代。幸好,清朝有个读书人,偶然间到过含山,见过含山那时的景色。他姓朱,名麟应,嘉兴人,乾隆朝举人。他写了一百首棹歌,名《续鸳鸯湖棹歌百首》;其中一首是写秋天的含山。歌曰:“几树垂杨覆断矶,芦花初白蓼花稀。军持自汲含山水,遥见僧雏出翠微。”

    那是清朝某年的秋天,朱举人乘船经过含山。秋风漾碧波,山色景更浓。虽已是秋,但几棵垂杨伫立在含山西山脚下。“几树垂杨覆断矶”;“断矶”,突出水边的陡峭石滩。这陡峭的石滩,被垂杨遮住了。水边的芦苇开始扬花,而蓼花也稀稀拉拉地开花了。蓼,蓼花,是一种怎样的植物?也许你真不知,含山唐倒是见过的。小时候,房前屋后篱圃里,有一种草,宽大的绿色叶片,配着红色的穗状花一簇簇的,很是养眼。这花可以用来做酒曲酿酒。这下你该知道了吧。没想到这种草却是诗人的最爱。南宋陆游曾为蓼花写过一首诗。十年诗酒客刀洲,每为名花秉烛游。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陆游,南宋诗人,这么一首诗,把酒呀花呀全揉在一块。诗人爱酒,也喜欢这能酿酒的花。

(红蓼花,图片来自网络)

    “军持自汲含山水,遥见僧雏出翠微。”最后两句写的是什么呢?“军持”,一种盛水的瓶子,说得明白点就是净瓶。军持是印度语,是佛教高僧游方时随身带的器物;隋唐时流入我国,后成为佛事用的一种祭器。含山山上山下都有寺庙殿宇,曾经香火很旺盛。“军持自汲含山水”,这水可能是含山运河之水,也可能是含山泉之水。“遥见僧雏出翠微”,远远地看见一个小和尚从翠绿之中走出来。好一幅静雅的画面。

    棹歌,指行船时所唱的歌。呵,这朱举人乘着船,看到含山美丽的秋景,突发灵感,竟不自觉地唱出来。朱举人在整理这首棹歌时,还不忘加个注。注:含山,在石门北,其上有寺,下有泉,味似安平白沙。从这注中,除了这含山是确确实实的,而这泉现在已不见。含山这泉,朱举人把它和杭州西湖的白沙泉相比,可见这泉水当时是何等的有名气。白沙泉,泉水清澈,泉味甘冽,是泡茶的上乘好水。康有为亲笔题名“白沙泉”三字。

    杭嘉湖地区的棹歌,均出自嘉兴文人。朱麟应在他的《耘业斋续鸳鸯湖棹歌百首·序》中写道:“曾伯祖竹垞先生捃摭吾乡故闻,为鸳鸯湖棹歌,土风几备述矣。癸亥,客桐溪闲斋销夏,率笔续吟,征材无闲(间)旧新,下语自羞仍袭,汇计成数,亦得百篇。”“曾伯祖竹垞先生是谁?他就是清朝有名的词人朱彝尊。朱彝尊,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明代大学士朱国祚的曾孙,号竹垞。明崇祯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629年10月7日)生。可见朱麟应祖上都是有名之人。

    这首吟含山的棹歌是当今嘉兴鸳鸯湖诗社高贤先生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高贤先生,善琏人,现居嘉兴,为嘉兴鸳鸯湖诗社秘书长。他也喜欢棹歌,每天同他的师友们创作棹歌应和。2020年,他用二十三天时间,为善琏写了《蒙溪棹歌百首》,其中有几首写我们含山的。《蒙溪棹歌》第一首,含山头胜景:运河悠悠水波平,青翠含山近市声。笔塔高居巴掌地,琉璃几盏照天明。第四首,韦庄宿含山:山月依然这样斜,含山塘上苇沙沙。抛开惆怅登舟去,从此前程一路花。还有写我珠塘村的,珠塘村香樟:民居建在水中央,吕祖神通珠满塘。惆怅香樟谁更老,奈何难见古村坊。《蒙溪棹歌白首》,都是写善琏、含山的风土人情和当今乡村的变化。

    ​一艘满载货物的大铁驳船又在含山塘里缓缓而来。含山桥上,一辆辆汽车穿梭飞驰。山上,树木青翠,白鹭翻飞;原先光秃得能看见山上游人的含山,早已被绿色植物全覆盖。耳边,又传来几声鹁鸪的叫声。

(点击下面公众号名片可关注“含山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