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叫《女她》,没有名导和明星,也不是热门题材。 然而当你按下播放键,却能听见每一个普通女性的真诚呐喊。 “我生下来就长得像男孩,到五六岁还穿男孩衣服。 如果人家问我,我是男孩还是女孩,我爸就说是男孩…… 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女性身份情欲,很晚很晚。我二十八九岁才知道,女性是什么。” 片子中,几位女性坐在镜头前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 这些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指向了一个问题:要经历多少创伤,才成为一位完整的女性? 作为观众的我们,看这部片子同时,也观看着自己。 她们和我们,都是一座向着大陆靠近的孤岛。 ![]() 遗忘,是身体的自我保护几年前联合国有一项数据统计,全球有35%的女性经历过身体或性暴力。 每10位女性中,至少有3人遭受过暴力的创伤。可是她们因为家庭、人际等种种原因,从来没有将这件事说出去。 人群中的她们,往往会“选择性遗忘”。 《女她》之中就有一个片段,一位女性陈述了自己在小学一二年级,被邻居小哥哥性侵的经历。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在她的记忆里,那段经历成了空白。 直到初中那年,在教室上课的她突然感到浑身冰冷,像被雷击中一样。 ![]() 她想起那个男孩做的事,是一种羞辱,一种侵犯。自己原来被性侵过。 只是小时候,身体用“选择性遗忘”保护了自己,这是一种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 然而“遗忘”并不代表没发生过,潜意识会帮我们深刻记着。 身体感到那种冰冷的触感,就是潜意识希望以诉说的渠道,将那些痛苦排解出去。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也有类似的片段。 13岁的房思琪受到老师性侵后,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只能不断说服自己:老师是爱我的,这是他特殊的爱。 ![]() 她不是想“掩护”老师的罪行,是想在黑暗中摸出一条路,让自己返回正常的日子。 后来房思琪一直没法接受这种“兽性的爱”,又难以直面老师的真面目,在精神和身体的摧残之下,她最终彻底疯了。 毁掉这个女孩的,不仅是一次残暴,更是残暴之后的无处诉说。 ![]() 创伤,会成为你的“恶之花”人背负着创伤时,是害怕被倾听的。 因为我们害怕,诉说会再次将自己带回到不可承受的痛苦之中。 结果我们关闭了心门,不再想分享内心的感受与痛苦,痛苦在被覆盖起来的伤口内溃烂了。 纪录片里的一位女性,她当了小三。刚跟那男人在一起时,她好几次梦到自己跟父亲发生关系。 ![]() 她的内心很清楚,这是因为小时候父亲有过外遇导致家庭破裂,这种创伤没有被诉说和排解。 所以她的梦一次又一次展现内心的阴暗,甚至好多年之后,潜意识还“引诱”她去偷情。 越不去讲述,创伤会在内心展出一朵“恶之花”。 在网络上看到过一个女孩分享的故事。 我小时候被同学欺负、被老师妈,都想告诉妈妈。可是每次只要我说“我想”“我要”“我觉得”,妈妈便迫不及待地教育我、将她的观点强加于我。 久了以后,我终于学会了唯一的、跟妈妈交流的最好方式。 那就是对她说,我不。 有过创伤的人敞开自己心,其实动用了举重若轻的勇敢。而关上那扇门,只需要一刹那的失望。 我们会跟自己内心的声音渐行渐远,以至于失掉了与真实自我的联结。 ![]() 心理学的叙事疗法认为,我们的潜意识会组织材料,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当你经历过一些痛苦时,如果不去讲述它,很可能被载入潜意识里成为一种创伤。只有通过讲述,将这种苦难转化为突破与成熟。 就像《女她》中,一位女士讲述了丈夫去世的事。 记得4月4日那天晚上,我想过自杀。 那时候我跟“他”说,你可不可以给我一个信号,让我知道,你在我身边看着我。 结果在第二天起床,我拉开衣柜看到里面躺着一根弯弯的白色羽毛。当时我就崩溃了,那个衣柜是密封的,我没开门也没开窗,不可能有鸟进来。 ![]() 那一刻我想,可能是他。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悲剧具有心灵净化的力量。 经过讲述的苦难会转化为一种养分,在她的身上萌发出生命的力量。 导演倪化轩在拍摄过程中发现,很多女性的内心是缺爱的。幼时缺爱的人,长大后会把各种苦难和创伤掩在心里,最后很可能演变成生活的悲剧。 但是在诉说的过程中,每一位女性开始重新认知自己的身体、社会身份、家庭身份。 尽管我们成长环境不同,受过各种创伤。 但我们可以相互共情,抱团取暖,围在一起用悲剧来净化自己。所以在《女她》中,我们形成了一个强大疗愈场。 当我们带着爱与敞开的态度去聆听痛苦,同时也被看见与聆听,一个强大的疗愈场就已经笼罩着、疗愈着每一个人。 ![]() 勇敢发声,才是生命的疗愈场生活中的我们也曾经受过一些苦难,而且无处诉说,久久压抑在心里。 那么,想要与痛苦保持足够距离,而不使我们沉溺在痛苦中,就要和自己保持联结,然后通过疗愈场来排解。 练习与自己保持联结 首先,我们可以试着与自己的感受保持联结,优先共情自己的痛苦感受,关怀自己。 如果一个人缺乏关注自己深层感受的能力,又怎么有能力倾听他人深层的声音呢? 心理学家发现,可以透过把专注力放在呼吸上来保持心情的平静,呼吸会直接影响情绪与感受。 ![]() 相反的,情绪与感受也会影响呼吸,例如当我们感受到压力时,往往会感觉喘不过气。 当开始呼吸练习时,会意识到呼吸使我们开始与真实自我连结,尤其是当忙碌的生活使我们总很难与自己深度连结。 经常,我们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没有花时间去感受身体需要感受到的东西。 我们生活步调越快,神经系统慢下来的机会便越少,而情绪开始累积的可能性就越大。 身体中积累情绪和能量的地方如果不能持续地处理,使我们的身体难以透过安全、有效和再生的方式去治疗和处理情绪与创伤。 用专注在呼吸上与自己的感受连结起来,照顾我们的情绪健康。 这意味着进行深呼吸练习,可以直接将我们与自己的情绪处理连结起来,如此一来就能在需要的时候有勇气与觉察力去承认、感受、处理和表达这些情绪。 ![]() 《女她》的片尾,粉蓝色洋装女子,维持了约莫一分钟的沉默,留给呼吸足够空间,才开始表达自己对母亲的遗憾。 这个沉默的片段,正是与自己深层感受连结的机会,也因为与自己有了深层的连结,我们灵魂深处的洞见才得以被自己发掘。 不急于反馈的沉默,构筑了足够安全的空间,使关怀自己成了可能。 试着诉说、给予聆听,建立适合自己的疗愈场 心理学的叙事疗法认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生命故事来建构起生活的意义。 藉由谈论回忆,从那些未经述说过的故事中改写出新的故事,重新建构个人的生活故事,用以疗愈过去的创伤故事。 当我们愿意表达诉说以及聆听他人时,在这样的疗愈场中,彼此就有足够能力、人生历练、积极意愿来产生新的行动智慧。 黄衣女子在片尾时,说自己现在比青春的任何时候都好。 她藉由述说自己的生命故事,改写了过去本来悲惨的故事,进而影响她的实际生活,建构出新的女性身份认同、对亲子关系新的认知。 而也十分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渴望被聆听以及聆听别人之间找到平衡,除了希望他人可以聆听自己分享外,聆听他人也能鼓励其他人增加聆听我们声音的意愿。 因为当我们只愿意不断索求其他人的注意力,而自己却吝于投注关怀给其他人时,那一座座孤岛只会更加孤独而已。 每座孤岛都尝试敞开一点,试着更多专注地聆听,陪伴他人但不失去自我,因而使我们既可以与对方保持情感联结。 也让我们免于被痛苦的感受吞没,帮助我们彼此回到充满爱和联结的关怀状态。 结语 每个人生来便像是一座孤岛,我们与他人的关联是需要经过学习的。 唯有通过一些练习,寻找与彼此关联的另一座孤岛,彼此建立联结,形成更大的岛屿,甚至聚集成一片大陆,才会成为生命的疗愈场。 当我们试着卸去自我綑绑的防卫、包袱,逐渐勇敢地为自己发声,相信孤岛之间会建立起一座座真实的连结,大陆便可能因此形成。 疗愈,就渐渐发生了;藉由诉说与聆听,我们不再孤独。 ![]() 编辑 | 鱼甜 主播 | 雪冬 转发该条视频,即可免费领取体验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