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情散文:我的奶奶

 若悟369 2022-04-29
文章图片1

乡情散文:我的奶奶

文:黄浩

我的奶奶,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我记忆中,着装得体,喜好打扮,就像一位贵妇人。精神饱满,走起路来,步伐矫健,显得特别有精气神。温柔慈祥,心灵手巧,乐于助人。尽管没有文化,但前卫时尚,有时代感,能很快接受各种新生事物。

已是八十多岁的她,头上布满了银发,慈祥的眼神总是笑眯眯的,眼里流露出的笑意如同温和的阳光,说起话来又清脆又好听。虽然已经身形佝偻,可是花瓣似的笑容,从奶奶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

——民国二年出生在双桥源“倒垅”一个山坳里,当年家境殷实,拥有成百上千亩山林,以出售毛竹、木头为生,在当地算是富裕人家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20岁那年的她,嫁给了我的爷爷。

在过去,不像现在都是自由恋爱。婚姻嫁娶,要由媒人(一般以中年妇女为多,当地人称之为“媒婆”,旧时以说合婚姻为职业的妇女)牵线搭桥方可。

——经媒人介绍,她认识了我爷爷,一位年龄相仿且年富力强、忠厚老实的种田好手。加之当年的“太爷”手上,添置了六十多亩水田,也是有钱人家,算是“门当户对”的了!

出嫁之前,娘家人为她做了许多嫁妆,如:床铺、木箱、箱柜、衣柜、梳妆台、长条凳(即可坐,又可睡)和金银行饰品。

抬花轿、拜天地、闹洞房。正式结为连理,成为了在一起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两个人。

奶奶一生生育六个孩子(三个儿子,三个女儿)。他们辛勤劳作、忍辱负重、含辛茹苦,精心培育子女他们的成长。尽管没上过学,但知道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为了让女儿们都能上学,忍饥挨饿,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精心培养,父亲从“衢州师专”毕业后,成为新中国的一名人民教师。大叔读到高中毕业,小叔也有初中文化程度。

在我的印象里,奶奶是个很勤快的人,又是一个很爱干净的人。鸡叫“三遍”起床,自从有了广播后,就在广播响起,生火烧粥了!点燃柴火,灶门前火焰活泼地跳跃着,映红了脸颊。她把一根根柴火添进灶膛,将锅里的水烧沸。

——早晨炊烟升起。这个时候的炊烟,就是一个浓墨重彩的惊叹号,在告诉人们,繁忙的一天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在当年农村,中饭的饭,都用“饭甑”(用杉木条箍成形似木桶的用具,主要是用来蒸饭的,也可以蒸煮其他的东西)蒸煮的。于是在早上烧粥烧到半生不熟时(当地人称之为“生心饭”),就要用“笊篱”(当地人叫“灶丢”)捞出来,倒到“饭甑”里面去,盖上盖了,等待中午蒸熟吃。

吃好早餐后,其他人各忙各的了!她又要洗碗、擦桌子。忙完这些事后,便是梳妆打扮了!坐在板凳上,对着镜子,开始梳头,从前往后反复梳理,扎成发髻,最后插上一根银簪,梳头每次要持续三四十分钟。

接下来,把要洗的衣服放到吊篮里面去,拿上洗衣板、榔头、茶饼(肥皂的代用品)去大溪边上、洪洞堰、双港等地方洗衣服。洗好拿回来晒了!晒好后,又开始准备中饭了!

——拎着吊篮、迈着她那“三寸金黄”的小脚,前往菜地去采菜,有时就在门口的菜院里,有时要到更远的石龙底、里达呜、新塘呜,再采一些菜,到村头的丼(灌溉水路形成的一口小潭,当地人称之为“丼”,这里也是当年乡亲们洗衣、洗菜和我们小时候洗澡的地方)里去洗干净后,再拿回家来抄煮。

下午时分,奶奶开始编织草鞋(做草鞋)。编草鞋的工具叫“草鞋耙”(木架形),农村家家户户都有。

做草鞋,先要搓几条绳子(筋),原料为“芒草”(植物,当地人叫它为“门干”),用它既牢固,又不易腐烂。

其原料是稻草。将要用的那些稻草,清理一下,浸泡后,用榔头(用木头做的)反复敲打,使之慢慢变软,用手感觉下,程度如何,看看能否用。

拿一块木板,放在草鞋耙上,当凳子用,腰间拴一个草鞋压,然后坐到上面去。

坐稳后,将“绳子”固定在木齿与“草鞋压”之间,身体往后拉紧。抽出几根稻草,用力搓成几下,使之变为一股,穿插反复编织。每二三次后,要用“草鞋叉”(形似榔头,形如手掌)插进去,前头紧贴横梁下边,手握上部,用力往后拉个二三下,使之更“紧密”些……半天下来,能做一二双。一双草鞋,一般可以穿那么三五天,或是更少,所以说,这一“劳作”也成为那时候农村一道独特风景线。

“草鞋耙”有两排木齿,于是两个人可以一起做。做草鞋,是那个年代妇女必须掌握的“技能”,更多的是供自己家人穿的。当然也有的人家拿来出卖(一毛五分钱一双),以增加收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像“草鞋耙”及用它“生产”的传统手工草鞋,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到了点心边(下午4点左右),她就要开始准备晚饭了!——煮饭、炒菜、洗碗。当炊烟渐渐在天空飘去,然后,又开始一勺一勺地“舀”泔水喂猪了!

到了晚上后,她与其他人一样,又要“斩猪草”!摆放好“脚桶”,垫上木板,随后拿出菜刀。坐在小板凳上,前倾身子,动作娴熟,节奏分明,“嚓、嚓、嚓”之声连续不断。一撮又一撮地斩来……

奶奶也是个“文化人”,能说会道。我的祖字号四位长辈中,唯独她没有进过学堂的。但在我心目中,却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化人了!

孩提时,农村文化生活十分单调枯燥,除了电影、广播外,在当地,还流行一种“讲大话”(有说书、讲故事之意)传播方式。在正式上学之前,听奶奶“讲故事”,伴随度过那段童年。

——空闲时间,就情不自禁盘坐在奶奶身边,漫无边际地提问:“奶奶的小脚,为何裹成一团,”“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是老鼠排在第一,”等等!奶奶便出口成章,一个一个地回答,“答案”便是动听的神话传说故事。

除此之外,她还经常给我出些谜语,让我猜出谜底,以开发智力。

随着年龄增长,走进了学校,开始新的生活。奶奶仍有满腹的知识,教我一些生活常识。如:“秋天的蚊子生牙齿”(意为咬人特别的痛),“秋后的天罗(丝瓜)像鸡子(更营养),秋后的落苏(茄子)如老虎(意为不能食用)等。

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至1961年),食不果腹,人们忍受着饥饿的煎熬。

——1962年初,国家允许农民个人“开荒扩种”了。爷爷他除了干好生产队农活外,利用早上出工前和下午息工后干“私活”,只身一人,也没有什么吃的,只能空着肚子去干活了,到毛落青、乌石岗、后山等去开垦。之后在这些地方先后种上了麦子等作物。辛勤耕耘,果实累累。

——将收回的麦子脱粒、晒干、扬净、磨粉。奶奶起早摸黑、夜以继日,不停地忙碌着,做面疙瘩和炒粉、煎饼,又收割了,放在家里的坛罐里和楼板下,装(挂)满炒(煎)好的麦粉、麦饼。勤俭持家,使得家人很快不再饿肚子,饥饿问题由此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夏天的夜晚,小村很宁静。如果是晴天,满天星斗,皓月当空。

当夜虫鸣起,青蛙声、虫子声、蛐蛐声、蝉鸣声,响成一片、此起彼伏,吹响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打破了乡村的宁静,优美的旋律,让人心情愉悦!

晚饭后,一家人摇着扇子在泡树下纳凉。微风和煦,凉丝丝的风从身边走过,抚摸着我的脸颊,呼吸着洁净的空气……树叶“沙沙沙”地作响,宛如一首美妙的乐曲。

微风带来了泥土的芬芳,守在奶奶怀里,一边悠然欣赏着乡村清澈而恬静的月色,一边听她讲故事。让我知道了北斗星的神奇,也听说过牛郎织女、白娘子和七仙女下凡的传说。

夏日里天气炎热、蚊虫叮咬,奶奶拿起扇子,“啪啦”、“啪啦”为我们驱赶蚊子。

我的奶奶,艰苦朴素、任劳任怨、吃苦耐劳,是千千万万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

岁月流转,但记忆犹新。已记不清生前为孙儿们做了多少事,花费了多少心血。那些付出,那些辛劳,那些故事。点点滴滴的往事,让我倍感幸福,回味无穷、意味深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