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蕲春人散文】哦 ,红薯飘香

 家乡文化天地 2021-06-18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那晚,县电影院上映《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毛主席伏在桌旁,手握红薯,抚额思念岸英……我久久不能入眠,心湖泛起了涟漪。

       伟人也喜欢我家乡的红薯?是借物言情?还是把它视作相思豆?哦,伟人也是老百姓中的一员,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见到红薯,我记忆的闸门瞬间洞开,往事如水涓涓流淌。

        红薯(别名:红苕、地瓜、番薯、山芋、阿鹅、白薯、甘储、红山药),对我这有“鱼米之乡”之称的家乡来说,虽然算不上什么珍品,但由于它色、香、味皆佳,成为村民们招待上等宾客的美食。每逢腊月办年货,家庭主妇们便忙开了,有的用红薯丁熬糖,有的滤粉做圆子,有的将红薯切成片片,晒干后剪成条条,用细沙子炒“吉年果”,那个香呀,飘到一里外,惹得树上的布谷鸟喊“哥哥”,惹得狗儿高叫“旺、旺、旺”,惹得穿破档裤的伢儿们屁颠屁颠的赶集……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未,在“大锅饭”的岁月里,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我这八口人之家因劳力不足,工分不多,快揭不开锅盖了,奶奶做饭时只好在少量的米饭上面多放红薯,并叮嘱我们多吃红薯,饭留给做事的大人吃。对这个不成文的规定,我是小学生了,有点懂事了,“遵守”起来并不难,可弟弟们就不同,他们吃厌了红薯,往往推红就白,一铲子下去,专盛白饭吃,常遭奶奶的“骂”,弟被骂哭了,妈就埋怨爸没本事:“那没有能耐,饭都不够吃,生那多伢干啥?你也配有儿子?!”,爸只好唉声叹气,有时也回应一句:“嚷么事呀?咱家还有饭吃,还有好多人家饿肚子,你去下垸细叔家看看,人家早断粮了,连红薯根都没得吃,餐餐吃苦菜……我还听说公社革委会主任那大的官一个月只有28斤粮哩。”爸说的是实情。在我印象中,那年头全垸60戸人家,大多为吃饭问题纠结,几乎家家吵嘴闹别扭,有的媳妇还离家出走,改嫁他乡了。我的细婶就改嫁到山上的石匠家了。我奶奶去劝他回来,说:“伢儿呀,大宝细宝天天哭着找你,你回来吧!回来娘儿好歹在一起。不要怕吃红薯,不要怕吃苦,你要晓得想,现在新社会比我那会儿的旧社会好多了,你现在一日吃三餐,还不用受地主的气,我那会儿四日才吃六餐哩,有时被地主打得要死,那么难的日子我不是也过来了吗?啊,想起来了,记得你当初来梅家时向毛主席像行过礼,你现今咋啦?你看看墙上这张毛主席像,他当天子了还穿打补丁的裤子,人家那大年纪还艰苦奋斗,你年纪轻轻的为么事就不能?日子是慢慢过好的,你怎么见到暂时有难处就跑呢?你能忍心看到大宝细宝天天哭吗?……”后来,细婶又偷偷地溜回来了,不在乎“烈马不吃回头草”,只在乎大宝和细宝有娘就好。

         红薯是飘飘香,可餐餐都见面,顿顿不离它,我的娘吔,我一见到它就“饱”了,勉强吃一个,就等着喝锅粑粥,喝碗粥就去上学了。上了两节课,肚子就开始“造反”,总想找点什么吃的。

        一天上午,我帮同学李明修好了钢笔,他塞给我一个熟红薯,叫我尝尝。放学时,我便便缠着他追问“你家的红薯为么事那么好吃?”,他说:“这里面有技术,暂时不告诉你。我墨汁用完了,想去山那边的方铺供销社买,又怕大山上有黄毛狼,要不你明天中午陪我去,我后天再传你技术,怎么样?”。其实我也怕黄毛狼那张牙舞爪的样子,但为了得到技术只好硬着头皮同意。

       星期日那天,李明兑现承诺,邀我携带红薯和锹上山岗,选一块空地,拣一些细土圪垯垒窑,在窑里烧火,待土圪垯烧烫后把红薯放进去,再用锹拍碎窑。两个时辰后,红薯毫发未损却熟了,那细皮嫩肤飘溢着清香,吃起来很爽,要比蒸的或煮的红薯好吃多了。从此后,我深深地爱上了红薯,特别是那些巧妇们炒得橙黄橙黄的红薯果,更是我的至爱!岁月无情薯有情,伴我度过了那饥荒的年代。

        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这话的确是真理。就拿炒红薯果说吧,也大有学问,会炒的火候恰到好处,色、香、味俱全;不会妙的,要么差火,果条夹生,炒成了“鸡肋”,要么火候过头,炒成了黑炭。我祖母和妈洗衣浆衫是好把式,炒红薯果却不行,比隔壁细祖母差多了。于是,我便成了她家的常“客”,以帮挑水为由蹭点红薯果吃。”

        少年时代的我喜静厌动,可遇到拜年活动就活跃了,闹着要当爸、妈的“尾巴”,无论路途有多远,无论跋山涉水,也要同兄弟们争着去,因为我想尝遍蕲、黄、广三县所有亲家的红薯果。最远的亲是黄梅县舅爷家,有五十多里路,且隔着巍巍大别山,我们早晨八点开始顺着羊肠小道登山,走到下午两点才到目的地,内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隔座大山就不一样,舅爷家的红薯果别具一格,比饼干还香脆,赛过外国肯德基的薯条。哦,都说黄梅戏出名,黄梅的红薯果也挺棒的哟!难道是七仙女从天上捎下来的?

        随着岁月的不断刷新,我长大了,告别家乡参军了,后来工作了,与红薯渐行渐远了,一晃就是四十年。虽然在县城住了多年,虽然家乡稻菽已过万重浪,但岁月的沙尘遮掩不住我对红薯的钟爱。去年过年办年货,我想买家乡的红薯果,逛了五家大超市,没找到,又围绕县城转悠,看见一家小店有卖,便上前去问,老板娘说要20块钱1斤。

        “唷嗬,什么时候红薯果的价钱涨到猪肉价了?”

         “你还不知道吧,前年就是猪肉价了,不信你到乡下问问。”

         我笑着说:“是不是哟?我在乡下长大,虽说好多年没种地,但多少了解红薯果,印象中最贵的也不过三块,怎么现在涨了这么多?”

         “老板,你太不了解农村啦!形势越来越好,改革开放了,现在农村再不是你那个年代的模样了,大多数人跟市场套近乎,调整产业结构,搞药材种植和观光农业了,只有少数人种红薯,种红薯的人少了,红薯是不是少了?红薯供不应求,是不是会涨价?再说,红薯果已经变成消闲食品了,物价部门也懒得控制,我这价还是最平的,上街头还卖25块咧。再说,现代的农村妇女都学大手艺去了,唱歌跳舞去了,谁还有兴趣学炒红薯果?再说了,农业税免了,农产品涨价了,农民伯伯的荷包鼓了,想吃什么一拔手机就有人送来,年粑和豆腐都懒得弄了,还炒么事果儿?!……”

        “好了,好了,莫再说了,我买,我买,一百块钱,给我称五斤好了。”

        回到家里,免不了聊起此事,老婆子说:“二十块一斤你也舍得买,真忘不了旧爱哈!”我说:“不光我喜欢红薯,咱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喜欢红薯哩!昨晚的电影不是有放吗?”

        敬爱的毛主席呀,倘若您老人家在天有灵,能看见祖国农村又有新巨变,定会高兴得合不拢嘴啊!短短四十年,总人口增加了两倍,红薯价涨了一百倍,农民的综合纯收入涨了三百倍,人民群众生活彻底改善了,酒足饭饱了,穿上皮袄了,戴上手表了,住上高楼了,骑上摩托车了,致富路上步步高。正如您的诗所言:“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为桥。”、“土豆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呀,您可闻到大别山的红薯在飘香?

        毛主席呀,莫太想念岸英了,他还活着,活在____活_____在中朝两国人民的心中!您一家人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四方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盼望您能闻到红薯香!

作者简介

梅书海,男,生于1963年7月,中共党员,中专文化程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现供职于蕲春县广播电视系统,热爱文学,先后在《中国农民报》、《中国环境报》、《解放军报》、《湖北日报》、《南方日报》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作品60篇,其中小说《电梯夜话》获甘肃农信杯征文大赛优秀奖。

最接地气的公众号

敬请您的关注

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可以关注本公众号

关注是最贴心的支持,

转发是最温馨的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