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册立皇后。并且,从秦始皇以后,到秦二世、秦王子婴这三代秦的君王,都没有册立皇后。对于这一现象,很多人都感到费解:那就是为什么秦始皇以后的秦国 君主,都抗拒册立皇后?其实个人认为,这很可能是秦国朝政传统的延续。 1、没有皇后的时代 其实很多证据表明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没有册立皇后。 第一是司马迁的《史记》。要知道,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是汉武帝时代,并且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是史官。可谓家学渊源深厚。并且司马迁和李广一家有一定的来往,而李广的祖先是秦国大将李信。因此司马迁可以从李家那里,拿到很多关于秦国的一手资料。而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时候,能够很明确说出秦始皇的母亲、祖母甚至曾祖母的情况,但对于秦始皇的皇后,却一个字都没有提到。 之所以没有提到,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秦始皇压根就没有册立皇后。既然没有册立,司马迁当然没必要提到。当然这是其一。 第二是关于扶苏的问题。在秦汉社会,扶苏是公认的秦始皇合法继承人。但是对于扶苏的身份,史料只提到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但却没有提到嫡长子。而按照周秦社会的传统,嫡长子才是合法继承人:包括秦始皇嬴政继承秦庄襄王的王位,是因为嬴政是庄襄王的嫡长子。对于秦人祖宗的规矩,嬴政自然也不能破坏。 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长子才是合法继承人。扶苏仅仅是秦始皇的长子,却被视为合法继承人,原因何在?很显然就是压根不存在嫡子。而没有嫡子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秦始皇没册立皇后,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嫡子。 2、秦的传统 在秦孝公之前,秦国和其他诸侯国一样,奉行世卿世禄的模式:比如孟西白三族,就是典型的秦国老世族。对于秦国社会来说,一个人的职业上限,基本上出生的时候就被预定了。 秦孝公时代,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从这时候开始,秦开始了使用客卿掌管大权的先例:从商鞅之后,直到李斯时代,秦国的相国,几乎都是由客卿担任。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客卿在秦国没有根基,因此即便权限再大,也就是个打工人、CEO。反之,如果用老世族出身的人当相国,很可能导致君主权限受限。 同样,对于秦的君主来说,如果册立国内有背景出身的女子做王后,也可能导致出现外戚做大的情况。事实上,秦昭襄王在位前几十年,来自楚国的外戚,一样掌握了秦的朝政。这让后世的秦王们不得不考虑一个杜绝外戚做大的方法。 对于君王来说,权臣、外戚和宗室,都是要提防的对象。 3、秦始皇的尝试 因此对于秦始皇来说,根据秦的传统,自己有必要解决外戚问题——毕竟,秦始皇少年时候,也因为外戚弄权,而吃过苦头。 所以秦始皇完成统一后,打压宗室:秦的宗室子弟几乎没听说在秦朝做高官的。此外,秦始皇对李斯这样的大臣也十分提防,因此李斯始终对秦始皇采取迎合态度。而对于外戚,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不册立皇后。既然没有皇后,那么,哪来的外戚可言? 事实上,权力的运作是十分高明的。尽管秦始皇千算万算,还是没算到,他死后,赵高就开始弄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