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晋之书

 青梅煮茶 2022-04-29

古代好书者不计其数,明藏书家范钦建天一阁;清藏书家瞿绍基建铁琴铜剑楼,藏书1300余种;黄丕烈专藏宋版书,藏书楼名“百宋一廛”;陆心源则藏200部宋版书,筑“皕宋楼”。苏州爱书家毛晋便是其中之翘楚。

毛晋(1599—1659),别号汲古主人,常熟人。毛晋之父毛清,精于农事,家资颇丰。毛晋少年时勤奋攻读,以博学强记出名。后师从晚明文坛盟主钱谦益,但考题无常,毛晋几次乡试饱尝落第之郁闷。毛晋本是性情中人,28岁决定放弃科举之路,他在读诗词经书史籍之时,对淘书、藏书产生了浓厚兴趣,做个藏书家不亦乐乎!一次赴金陵乡试时,在客栈中结识镇江学子刘生,刘生熟读王维全部诗文,号称“刘王维”。一次书生聚会,刘生即席背咏王维的《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背到末句“种松皆作老龙鳞”,席间有人指正:“种松皆老作龙鳞”。后来毛晋又去金陵,获悉刘生已患癔症,原因是因“老龙鳞”让他倍感挫折而神情沮丧,最终致病。但刘生背的那句诗,实非他记错,而是王维的诗流传有不同版本。刘生病倒,固然因其心胸狭窄,但让毛晋有所悟,自己在淘书中,今后应以寻觅善本为主。

为寻访善本秘籍孤本,毛晋每天穿街走巷,打听宋元版本踪迹,为了寻访宋本《姚少监诗集》,他“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偶尔在一个收废换糖的小贩担子上找到,这本他苦苦寻觅的书竟然被人当作废纸,摊主用巴掌大的一块麦芽糖换得。毛晋获此书,大喜过望,“击节欣赏三日夜”。

另一本《白莲集》,毛晋“梦想十余年”而不得。一日,见一个小男孩手中握着张纸包着茨菰片在吃,那张纸正是《白莲集》的扉页,毛晋一见赶紧换了来,又找到了那本残缺封面的《白莲集》,毛晋回家用皂角汁,将扉页的污迹去除,再用熨斗小心抚平。当天,他去附近孔庙叩了好几个头,庆幸孔老夫子在暗中助他喜得善本。

为广开书源,毛晋在家门口贴了一张告示:“有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页酬钱,每页出二百;有以旧抄本至者,每页出四十;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由于毛晋高价征书,使当地流传民谚:“三百六十行,不如鬻书于毛氏。”

毛晋建“汲古阁”,开始只是藏书,他后来去吴江访书,意外发现一幅花鸟画的赝品,似与真迹相差无几。经仔细探访,原来是一位刘臣临摹的,这让毛晋大为开窍,名画可以临摹装裱,那仿宋版本岂不可行,经过他反复试验,果然掌握了“影抄”图书的方法。

毛晋请人将薄纸覆于书页上,按原书的行款、字体、版式,照样摹写,酷肖如原书。毛晋千方百计借来别家的珍贵藏书,用影抄之法,获得不少名家抄本,后人谓之“毛氏影宋抄”。

毛晋的买抄兼行,使“汲古阁”藏书日益丰富。风行的“毛边纸”,即毛晋采用竹纸后沿用至今。大藏书家钱谦益也不得不赞叹:“自是江左藏书之家,遂以先生汲古阁及钱曾述古堂为巨擘矣!”“汲古阁”当时拥有刻工20名,抄书及其他工匠200人,汲古阁本《十三经》《十七史》在私家刻书中堪称第一。毛晋以家藏84000册书而冠绝江南。

毛晋刻书,慎选底本,纠正疏误,撰提要钩玄,他为自家刻书写序跋计249篇,后精选为《隐湖题跋》一书,与另一本他编撰的《津逮秘书》,都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来源:《新民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