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妙好词--情趣篇

 一凡书馆 2022-04-29

绝妙好词·情趣篇

情趣,即性情意趣。

这里选收的词,有对日常生活中趣事的描绘,有对良辰、美景,佳花的赞叹。它们虽然不具有震撼人心的伟力,却也可以沁人心脾。

1·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小词抒写了隐居江湖的乐趣。开头两句描绘了春天江上的美景,有动有静,颜色鲜丽。后三句写渔人不怕风雨,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有寓意的。作者正由于官场'风雨’被贬,才隐居江湖,从此他不再担忧'风雨’了。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南的江边。

鳜鱼:即桂鱼。

箬笠:竹叶编织成的斗笠。

2·玉楼春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上段通过描写水波,绿杨,红杏等景物,来表现春光的美好和自己愉快心情。'红杏’句的'闹’字,生动地写出了春的浓烈气氛和旺盛的生命力,被清代著名评论家王国维誉为'境界全出’的佳句。作者也因这个名句被人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

下段开始两句,直接抒发出追求欢乐生活的热切愿望。最后两句'我’劝说把余光留在花丛中,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热爱之情。

嗀皱波纹:像皱纱那样细的水波纹。迎客棹:迎接客人的游船到来。棹:摇船的工具,指代船。

肯爱千金轻一笑:怎肯因为爱惜钱财而放弃欢乐?

3·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首词抒写了伤春和惜别的感情。

开头两个比喻句,把山水表现得极为形象,能引起人们的遐想。进而把浙东喻为'眉眼盈盈处’,突出了它的秀丽迷人,这是生动的一笔。下段开始写自己的情怀,最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叮嘱,进一步抒发了对春光的热爱之情。构思新巧,语言明丽,是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鲍浩然:作者的朋友。

之:去。

浙东:今浙江东南部,宋朝时为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水是美人的眼波横流。古人把美人的眼比喻为水波。称为'眼波,现在作者反过来用美人的眼波比喻水流。

山是眉峰聚:山是美人的眉峰耸聚。古人把美人的眉比喻为山峰,称为'眉峰’。现在作者反过来用美人的眉峰来比喻山峰。

行人:远行的人。指鲍浩然。

眉眼盈盈处:比喻山水秀丽,十分迷人的地方。 盈盈处:美好的。

江南:这里指浙东。

4点绛唇   宋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是李清照的早起作品,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

上段写少女'蹴罢秋千’后的情况。'露浓’'薄汗’两句可以看出,蹴秋千的地点是花园,时间是初夏的早晨。下段写'见有人来’之后的深情动作。

袜刬金钗溜:这一狼狈相很真实,很可爱。而她走在门里,又'回首’看来人,同时'把青梅嗅’则暗示'来人’是少年男子。'和羞走’后又'倚门回首’,说明少女已情窦初开了。词 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态,写的真切,自然而又充满新鲜感。

蹴:踏,蹬。

慵整:懒洋洋的揉弄。

袜刬金钗溜:脚没穿鞋,只剩下袜子,头上的金钗也掉落在鬓上。

和羞:含羞。

5·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写对往昔郊游的回忆。日暮,点出了时间,我,游的沉醉,兴尽。要回家时,小船'误入藕花深处’,结果鸥、鹭被惊动了,鸣声嘎嘎,振翅在霞光中飞起。这自然使'我’更加沉醉。词描绘出一幅瑰丽、有声有色的黄昏水乡图景,使读者也不由沉醉。

常:通“尝”。曾经。

溪亭:溪水边的亭台。

晚:迟了。

藕花:荷花。

争:怎么。

6·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早年闲适的闺阁生活。开头两句是叙述,跟着是与侍女的对答。“绿肥红瘦”四字准确地描绘出春末绿叶渐多,花卉渐少的景况,用语形象而清新,同时曲折的的表达了惜花、惋惜春光的感情,还隐隐流露出年华易老的叹息。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酣睡一夜,但残余的酒意未消。

卷帘人:侍女。

7·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开头两句采用比喻手法来写灯的繁多而灿烂,创造出热烈的氛围。“宝马”句突出了车、马的众多,还使人自然联想到人头攒动的景况。跟着以“凤箫声动”作代表,写出乐声喧闹的场面,再以“玉壶”、“一夜”两句写灯,把元夕灯市的欢乐、热闹情景描绘出来了。

下段写一个女子。首句通过精美的头饰来描绘她外貌的美,次句以“笑语盈盈”来写他神情的可爱。以“暗香”来表现她高雅的风姿。这样的女子是令人神往的,所以“我”寻她千百度。最后三句叙写“我”终于寻到了他,欣喜之情溢于词外。她不在“众里”而在“灯火阑珊处”,可见她的情趣与众人大不相同。

有评论家认为,词中的女子是高洁的象征,词表达了作者追求高洁不愿随波逐流的情怀。

此词用语绮丽,笔调婉约,体现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元夕:元宵夜,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

花千树:以花喻灯,形容灯很多。

星如雨:以星喻灯,同样是形容灯很多。这两句也可理解为对满天焰火的描绘。

宝马雕车:装饰华美的马和车。

玉壶:一种玉雕的壶状的灯。

鱼龙:鱼形、龙形的灯。

蛾儿、雪柳黄金缕:两种妇女的头饰。

暗香:幽香。

暮然:突然。

阑珊:零落稀少。

8·清平乐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一幅动人的农村风物图。开头两句写茅屋、溪流和青草,勾勒出农村的清幽。第三、四句通过“醉”“吴音相媚好”来写一对老农夫妇的欢乐生活。下段写他们的三个儿子,重点写小儿子,通过“卧剥莲蓬”写出了他的“无赖”。笔法简洁、自然,抒发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心情。

醉里吴音相媚好:不知姓什么的老公公、老婆婆喝醉了酒,在用动听的吴地方言来谈笑。吴音:泛指江南一带的方言土语。媚好:形容声音轻柔悦耳。

无赖:又作亡赖。调皮、天真活泼的样子。

9·宋·辛弃疾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以愉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农村丰年的夜景图,这也是一首优美的田园夜曲,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黄沙道:江西上饶有黄沙岭,辛弃疾在上饶当祠官常常经行。

别枝:树的旁枝、斜枝。

社林:社,土地庙,社林即土地庙树林。

见:与现通。

10·宋·陈亮   一丛花

溪堂玩月作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栏醉倚人如画,隔烟存、何处鸣桹?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这首词描写了秋江夜月的迷人景色,境界广阔,想象丰富,表现力很强。“今古照凄凉”一句,反映了作者的心绪,隐隐地流露出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溪堂:河边的房子,玩月:赏月。

鸣桹:指捕鱼时敲击船舷来诱鱼。

洛浦:洛水岸。曹植的《洛神赋》以洛水为背景,描写那里的美丽女神。潇湘即湘江。屈原《九歌》中有《湘夫人》,《湘君》等篇。两者都是被文学名篇渲染、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

风露浩然:风满天地吹,水气弥漫。露:这里指水气。

11·宋·蒋捷    霜天晓角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这首词写的清新、别具一格。除第一句是叙述外,其余都是“我”的心理活动。“我”看见人影之后先想:不知是谁来折花?再想,随他折吧,管他折后拿去哪里。随即又想,“檐牙枝”的花最好,要折高一点的,最后“我”又想向他说:斜插在鬓边才美----大概这时候折花人已将花插向头上了。此词充满了生活情趣,中满了和谐的美感。

从她:由得她。照她意,折花人是女的。古代“她”字,所以用“他”。

知:管。(句意是不管)

檐牙枝:靠近屋檐的花枝。

12·五代·朱孝臧       乌夜啼

同瞻园登戒坛千佛阁

春云深宿虚坛,磬初残,步绕松阴双引出朱阑。     吹不断,黄一线,是桑乾。又是夕阳无语下苍山。

首句以“春云深宿”来形容寺院云缠雾绕,地势很高,跟着叙述与瞻园走出殿堂去登阁。

“磬初残”的描述,衬出了环境的清幽,增添了情味。

下段写登上千佛阁远眺的所见,寥寥数笔便把广袤的河山图景勾勒出来。前三句写桑乾河,说它向一条黄线还未算奇特,一冠上“吹不断”三字就顿时生色,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感受----风很大,真担心那纤而宛曲的黄线会被吹断。最后一句写山,“无语”两字荡漾着凄凉感,句首冠上“又是”,寄寓着对时光不停地流逝的叹息。写景新鲜而真切,感情含蓄,是此词的艺术特色。

瞻园:即作者的朋友张仲祁。戒坛:寺名,在北京西郊。

春云深宿虚坛:春天的云雾在空荡荡的寺院里弥漫着。

磬初残:寺院的鼓乐声刚刚停止。磬:佛寺的钵形铜乐器,泛指寺院乐器。

双引:两人携手而行。

桑乾:河名,源出山西,流经河北西北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