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古方与后世方之关系

 昵称iata4 2022-04-29 发布于江苏

后世医之读《伤寒》、《金匮》也,徒拘泥其文辞之表面,不能推察其真意。仅知仲景方之单用,不悟加味合用之活机,遂以古方寡少,难应众病,杜撰无数之劣方,故学者切戒,不可惑溺于此种谬论焉。虽然,后世方亦不无可取之处,其大半皆渊源于仲景之古方,故寓有加味或合方之意义者不少,非绝无参考之价值,不可尽废,但须学者之对于后世方,必以仲景方为准据,取其当然者,而舍其不当然者耳。余今列举后世方与仲景方对比者,欲使学者知其一端焉。

《医方口诀集》曰:抑肝散,专治肝经虚热,发搐,或发热咬牙,或惊悸寒热,或木乘土而呕吐痰涎,腹胀食少,睡卧不安者。

柴胡、甘草各五分,川芎八分,当归、白术炒、茯苓、钩藤各二钱。

上水煎,子母同服。加蜜丸,名抑青丸。

一产妇未及满月,发热,胁痛,咳嗽,肢体搐动,唇目抽搭,医用补血调气之剂再三,其证弥盛,反加小便涩少。因证已急,延余诊之,六脉弦数,余反复思之,莫得病因。因屏人细问其情,乃夫以实告曰:如此如此。因举本方,未三贴而平。后与加味归脾汤而愈。夫产后新血未充,真元未固,凡事情一忤,则怒火如焰,致焚身命。医者临机,稍有疑惑,不可不细问之。

《蕉窗方意解》抑肝散加芍药汤条曰:此药亦四逆散之变方也,其腹形虽大概与四逆散同样,然拘挛浮于腹表,为抑肝散之标的。四逆散当以拘挛沉于腹底为标的。抑肝之方,以多怒、不眠、性急等证颇甚者为主证。此主证为肝气亢极之征,肝气亢极,则肝火炽盛,肝血亦随而损耗,故以归芍润肝血,川芎疏肝血,柴胡、钩藤、甘草缓肝气。但肝气既亢极而引上胸胁,肠胃之水饮亦不下降而引上,佐以疏肝、缓肝、润肝之药,和其两胁及心下,则水饮亦易下降矣,此由苓术利水之功也。

本方无芍药,甘草之分量亦少,按此药专以润缓肝气为主,故余常合芍药甘草汤用之。

又按此方用归、芍、川芎,专以润血,即润皮肤枯燥之意。全体为四逆散之变方,加川芎、当归、白芍,犹逍遥散为小柴胡之变方,加用归、芍也。逍遥散之用苓、术,亦与抑肝散之用苓、术同意。

《餐英馆治疗杂话》曰:此方本为小儿肝血不足而动肝火的发热,有惊搐、咬牙等证者而设,此人所共知也。然小儿禀受不足,体质薄弱,面部及全体肉色白无润泽,甚至以小刀少割而不出血者,及腹部虚软,惟腹左肌稍硬,然无虫积之候,由恼怒性急而成者,皆肝血不足之证,久服此方佳。又用于大人半身不遂,和田氏之经验也。用于不寐证有效者,前温胆汤条云,不寐证,有因虚者,有因痰饮者,能辨脉腹证,方可处之。此方用于不寐及半身不遂者,其腹证自心下至任脉,有挛急动悸,气聚于心下有痞状,医以手按之,则左不见痞,问之则云痞。又左胁下虽软,稍有硬肌,问之当不怒,若有怒,则不云无效。此二证俱宜加芍药。

求真按 以上之抑肝散及抑肝散加芍药汤之适应证,本可用小柴胡汤、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柴胡桂枝汤中之一方与当归芍药散合用为最适当。但后世医不知此法,遂致杜撰劣方也。兹举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合方之例,如当归芍药散方由当归、川芎、茯苓、术、泽泻、芍药十三味,与抑肝散加芍药汤对比,如左图。

如图所示,二方共通之药,达七种之多,以是可知抑肝散加芍药汤之合用法,由一知半解而生也。

《和剂局方》曰:逍遥散,治肝家血虚火旺,头痛目眩,头赤口苦,倦怠烦渴,抑郁不乐,两胁作痛,寒热,小腹重坠,妇人经水不调,脉弦大而虚者。

芍药酒炒、当归、白术炒、茯苓、甘草炙、柴胡各二钱,加煨姜三片、薄荷少许煎服。

《蕉窗方意解》逍遥散条曰:是亦小柴胡汤之变方也,但与小柴胡汤较,则稍有肝虚之形;与补中益气汤比较,则胃气不甚薄弱,故方中不用参者也。其腹形,心中痞硬,两胁亦稍有拘挛。若用黄芩、半夏等所组成之小柴胡汤,则味劣难服,故用少带和剂之当归、芍药、柴胡、甘草四味,平缓心下及两胁,以薄荷开胸膈及胃口,以自术、茯苓下胃中之水饮,即所以消导水道也。

本方加牡丹皮、山栀子,名加味逍遥散,是有镇摄肝肾虚火之意。(中略)按宜用加味逍遥散者,见证亦有多种,而无一定。兹举其一妇人胎产前后,口舌赤烂证等,有用此方而愈者。此证可谓因肝肾之虚火,迫于心肺所致。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逍遥散条日:此方为小柴胡汤之变方,比小柴胡汤稍有肝虚之形,比医王汤则胃气不甚薄弱者也,谓此方专治妇人虚劳也。其实体气不甚强壮,平生血气薄,肝火亢,或寒热往来,或头痛,口苦,或头赤,寒热如疟,或月经不调,或小便淋沥涩痛而混浊,所谓一切肝火皆有效。《内科摘要》加牡丹皮、山栀子者,有镇肝部虚火之能。譬如胎产前后之口赤糜烂者有效,是治虚火上炎也。东郭加地黄、香附子者,宜于肝虚之证,水分动悸颇甚,两胁拘急,而思虑郁结者。

求真按 以上逍遥散之适应证,宜小柴胡汤或柴胡去半夏加瓜萎汤、柴胡桂枝汤中之一方,与当归芍药散合用为适当。加味遒遥散之适应证,以前方兼用黄解丸或第二黄解丸为宜。产前后口舌赤烂者,前方加地黄,又兼用黄解丸或第二黄解丸为宜。然后世俗工不知此,遂杜撰此等之劣方。

《医方口诀集》补中益气汤条曰:补中益气汤,内伤诸证及诸病阳气下陷者,此方主之。

黄芪一钱五分,人参、甘草各一钱,陈皮、白术、当归、柴胡各五分,升麻三分。

上药水煎服。

余常用之,有六口诀:夫内伤病,头痛,恶寒发热,寒热往来,身痛,口干甚,似外感。细察之,果有内伤不足之候,则用此方,此其一也。禀受虚弱之人,感受风寒而病,此为内伤挟外感之候。内伤重者,则用此方,从六经之见证而加减之;外感重者,先用外感之药,后以此方调查之,此其二也。禀受虽壮实,已历汗吐下,犹未愈者,必用此方,是因邪尽而正气虚之故,此其三也。疟久不愈者,必投此方。盖因病久,则气血虚,而邪气深入,以人参、白术、当归、黄芪补气血,升麻、柴胡升发陷邪,陈皮行痰故也,其余泻利、咳嗽等疾,阳气下陷者,皆宜用之,此其四也;手足痿弱或挛痛,或半身不遂,或身如虫行者,多属脾胃虚弱。医为中风之候,用二陈、四物、排风、顺气之类。然细察脉证,当用此方,此其五也。日晡发热,小便淋沥,大便燥结,舌裂口干,自汗盗汗耆,为阴血虚,用此方,兼与八味丸,或此方合地黄丸料,煎而用之亦可,此其六也。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医王汤条曰:此方东垣本建中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等加减而成。后世俗医虽有种种之口诀,然究竟宜用于小柴胡汤之带虚候者,不可拘于名义,而谓补中益气之升提。其虚候云者,第一,手足倦怠;第二,语言轻微;第三,眼势无力;第四,口中生白沫;第五,饮食无味;第六,喜好热物;第七,当脐动悸;第八,脉散大无力等。八证之内,若有一二证,即为此方之目的而宜用之。其他薛立斋所谓饮食劳倦而患疟痢等证,脾胃因久虚而不能愈者,龚云林所谓气虚卒倒、中风等证,因于内伤处着眼而宜用之。前述总以有少阳柴胡之适证,兼内伤者与之,则无误矣。故不拘男女,因虚劳而成杂证,长服此方有效,尤以妇人为最有效。又用于诸痔脱肛之类,多疲乏者。又此证而好热物者,宜加附子,虽云口渴者,亦不以附子为苦也。

求真按 上列诸证,宜用小柴胡汤、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柴胡姜桂汤等方中之一方,与当归芍药散合用之,而以为补中益气汤证者,因眼光不能透彻师论之所致也。

同书柴葛解肌汤条日:此方余家新定之,宜用于麻黄葛根二汤证未解,已进于少阳而呕渴甚,四肢烦疼者,此《局方》之十神汤,《六书》之柴葛解肌汤,其效为优。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麻黄,桂枝,芍药,石膏,葛根,生姜。

求真按 此方因误认葛根加石膏汤与小柴胡汤之合方证而组成,故无用此方之必要。依余之经验,凡感冒稍剧者,不论太阳证之现否,既兼发少阳证者,则不宜举用葛根汤,宜于起初即用葛根汤小柴胡汤之合方,先制其机。若咽痛,或有黏痰杂以咯出之情者,则宜加桔梗。有口舌干燥、烦渴高热等情者,更宜加大量之石膏。假令虽发严重之流行性感冒及同性肺炎者,其效亦可期日而待也。

《药征》曰:柴胡,主治胸胁苦满也,兼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

(上略)历观上方,柒胡主治胸胁苦满也。其他治往来寒热,或腹中痛,或呕吐,或小便不利者,此一方之所主治,非一味之所主治也,为则按。《伤寒论》中寒热、腹痛、呕吐、小便不利等,不用柴胡者多。若胸胁苦满而有前证者,则主以柴胡,因此可知柴胡之所主治矣。

《本草纲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寒热往来为其主治。夫世之所谓痞疾,其寒热往来也剧,有用柴胡治愈者,有不愈者,于是质之仲景之书,其用柴胡也,无不有胸胁苦满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犹响。不仅疟疾如是,百疾莫不皆然。无胸胁苦满证者,则用之无效。是则柴胡之所主治也,在彼而不在此矣。古来未正解仲景之书者,莫不以柴胡为一种之解热药。自东洞翁蹶起,高唱前说后,世医始得其真面目,故以此为本药之应用主目的。

《本草纲目》曰

柴胡 根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中略)明目益精。(《本经》)

【注】结气,谓无形物之聚集。积聚,谓有形物之凝结。故饮食积聚者,即食水二毒凝集之谓也。

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中略)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别录》)

【注】痰热结实,水热二毒凝结之意,如胸胁苦满,亦属此类。停积,与积聚同义。水胀,水肿也。湿痹拘挛者,水气性麻痹兼肌肉挛急之意,即脚气及类似此证之谓也。

治热劳之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劳乏赢瘦。下气消食,宣畅气血,主时疾之内外热不解。(甄权)

【注】热劳,有热性肺结核也。肩背疼痛,颈项强也。时疾,流行性疾患也。

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髓,治健忘。(大明)

除虚劳,散肌热,去早晨潮热,寒热往来,胆瘅,妇人产前产后诸热,心下痞,胸胁痛。(上略)治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耳鸣,诸疟及(中略)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之余热,五疳之羸热。(时珍)

【注】疳者,不问原因如何,是小儿羸瘦衰弱、神经过敏等证候的病名之总称也。

《本草备要》曰:柴胡,苦微寒。(中略)宣畅气血,散结,调经。(中略)治伤寒邪热,痰热结实,虚劳肌热,心下烦热,诸疟寒热,头眩,目赤,呕吐,胁痛,口苦,耳聋,妇人热入血室,胎前产后诸热,小儿痘疹,五疳赢热。散十二经之疮疽、血凝、气聚,效同连翘。

《纲目》及《备要》所论,概涉及问题之枝叶,不无擅弄抽象的文字之弊。但皆由诸家实历之成果,不无扩充仲景学说之处。学者宜分其真伪而取之以为本药应用之副目的。

《药征》曰:半夏,主治痰饮呕吐也,兼治心痛,逆满,咳,悸,腹中雷鸣。

此说是也,欲以意解之。半夏者,囡胃内有停水而上逆,发为恶心呕吐为目的而用之。若恶心呕吐已愈,则心痛逆满,咳,悸,腹中雷鸣诸证,虽不治亦自然消散矣。且本药不独恶心呕吐发作时有效,即于其间歇时,亦可用之。故不可忽略其既往证之问诊。就中如恶心,不过纯然是自觉证,故病者若未说明时,易被忽略,是以问诊不可不注意之。

如上所述,本药以恶心或恶心呕吐为目的而应用之。但有时须要此药物,而病者反不呈是等症状而现他证者不少。故对仲景关于本药配合剂之论及下列记诸说,须熟读而玩味之,以明了其应用之范围。

《本草纲目》曰

半夏 根

【气味】 辛平有毒。

【主治】 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肠鸣,下气止汗。(《本经》)

【注】咳逆者,咳嗽频发也。头眩,即为眩晕。肠鸣者,肠内水鸣也。下气者,下水毒之意。而本药治眩晕之事实,因半夏为小柴胡之臣药,治乘车、乘船时等之恶心呕吐及眩晕而明。故半夏之主治眩晕,必有恶心,或恶心呕吐并发,或相继而发者可知。

消心腹胸膈之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呕逆,消痈肿,疗痿黄。(《别录》)

【注】痰热满结者,水热二毒凝结之意。然本药不能医热毒,只能解散水毒之结聚。又能治心下急痛坚痞,消痈肿,疗痿黄,即疗黄疸也,亦可知限于由永毒的原因者。例如上腭窦蓄脓证,不外于水毒的痈肿,故能治之,即为本药有用之处。

消痰,下肺气,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之痰满。(甄权)

【注】下肺气者,使上逆于肺之水毒下降之意。开胃,健脾,为互文,即健胃之义。而本药所以有祛痰、镇咳、健胃作用者,因驱逐呼吸及消化器内之水毒而生者也。又兼有黏液被溶解作用,亦与有力焉,可以《青州医谈》为证。

小儿秃疮后,赤光不能生发者,炼半夏末贴之,则发自生。又半夏有稀释黏液之效,以半夏泻心汤之类可以知之。(上略)治痰厥头痛,消肿散结。(元素)

【注】痰厥头痛者,因水毒上逆而头痛也。

治眉棱骨痛。(震亨)

除腹胀,目不得暝,白浊,梦遗,带下。(时珍)

【注】眉棱骨痛者,鼻骨疼痛也。目不得瞑者,不眠证也。白浊,即尿之白浊。梦遗,遗精也。眉棱骨痛,目不得瞑者,由水毒上逆于头部。腹胀者,由水毒郁滞于腹部也。白浊、梦遗、带下者,由水毒泛滥于下体部也。

【发明】 成无已曰:半夏之辛,以散逆气、结气,除烦呕,发音声,行水气而润肾燥。

求真按 半夏之散逆气、结气,除烦呕,发音声者,皆由利尿作用之结果也。

宗爽曰: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言益肾,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困,困则不能治水。《经》云:湿胜则濡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半夏、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中慢火烧为熟水,时呷之,便已也。

【注】此病者夜间数水泻者,因肾机能障碍,致水毒停滞于肠管,失却代偿作用之结果。自服用半夏而止泻者,因此药能解除肾机能障碍,使尿利复原,肠管遂行代偿作用之任务故也。

机曰:(中略)若涎者,脾之液。美味高梁炙焯,皆能生脾胃湿热。故涎化为痰,久则痰火上攻,令人昏愦,口噤,偏废,僵仆,蹇涩不语,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

【注】美昧佳肴,不知有节,则胃肠内生水热二毒。若久置不理,则二毒遂上迫头脑,诱发脑出血。此证若非半夏、南星,无效。然大小柴胡汤,对于此证有效者,不可不云方中臣药半夏作用之大力也。

时珍曰:脾无留湿不生痰,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体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也。

【注】 由此说观之,则呼吸器内之停水咯痰,及胃肠内之蓄水黏液,腹部之膨满等,皆由水毒使然,只因其存在部位之不同而异其形体耳。又半夏主治此等诸证,可知其有水毒低降力与利尿作用。然不含何等泻下药而小柴胡汤所以能顺通大便者,亦可谓因佐药内之半夏作用故也。

《本草备要》曰:半夏,辛温有毒。体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润。和胃健脾,补肝润肾,除湿化痰,发表开郁,下逆气,止烦呕,发音声,利水道(燥去湿故利水)。治咳逆头眩(火炎痰升则眩),胸胀咽痛,痰疟不眠,反胃吐食。散痞除瘿(瘿多属痰),消肿止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