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的杭州大学

 学海岸边一过客 2022-04-30 发布于北京

一本关于杭大的书

因在杭州呆过几年,对杭大多少有点感情,特别是杭大已经不存在,有时会产生些许怀念,便想看看相关之书。这是一本有关杭州大学史料的书,但不是官方编写的;编著者许先生出身杭大外语系,曾任外国语学院院长。该书题名《从浙江师范学院到杭州大学》(19521998),分上下两编:上编“史料集珍”,分文献辑要、发展记叙、系所述略等类别;下编“回忆撷英”,列怀念师长、记忆长廊、通讯集锦等栏目。编前还有一篇“简史”综述。

众所周知,杭大的前身是创办于1952年的浙江师范学院(非今浙师大前身),或者说杭州大学是从浙江师范学院变过来(改名而来)的;这本不错,但是,杭州大学开始是独立创办过的,这或许并非“众所周知”。浙江师范学院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以浙江大学文学院与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为基础组建的(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同时并入),校址在六和塔旁原之江大学所在地;杭州大学(综合性大学)1958年成立,校址在市区文三街,当年招收新生488名,配有领导班子(书记由浙师院陈烙痕兼,林淡秋、陈建功为副校长,无校长)。杭大成立不久,由于师资等问题发生困难,省委提出与浙师院合并,很快得到两校领导认可;195811月,两校即行合并,并定名为杭州大学。其时,浙师院已在松木场(附近)建造新校舍,合并后杭州大学本部即设在原浙师院新校区,文三街校址与之江(秦望山)校址作分部使用。

合并后的杭州大学设有中文、历史、政治、新闻、外语、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11个系,当时教职工866人,学生3598人;校长林乎加,副校长:陈建功、林淡秋、陈立、焦梦晓、江希明、朱富炘,书记陈烙痕。(后曾与党校短暂合并,一年后又分开)

浙师院于1953年秋开始招收研究生(古汉语、古典文学);1978年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198111月,国务院批准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科,杭大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21个,博士学位学科专业2个。

杭州大学的性质和任务:1958年,(综合性大学)“为本省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各条战线的专业人才以及大学、高级中学的师资”;1970年,改为“以师范为主,兼办文理”;1977年重新明确为“综合大学,主要任务是为本省培养科学研究人员和各种专业人才,培养高级中学和大学的师资”。

杭大是省内重点高校,曾有望进入全国重点,我们可以看一下该校的“211工程”评审情况。19969月通过部门预审,19974月通过立项论证(项目可行性论证),可以说已跨入“211工程”建设行列,也算全国重点大学了(但1998年即并入浙江大学,至今浙江省仍只有一所全国重点高校);当时的评价是:学校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科比较齐全,基础较为深厚,综合实力较强,在全国同类地方综合性大学中居于前列,并有一定国际影响。发展目标是:整体水平居全国同类大学领先地位,部分学科达到国内一流,少数学科的优势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看定位非常实在,于今时动不动“世界一流”浮夸风中,是否显得过分实在?(不谦虚说,可谓当时已基本达到目标了)曾任杭大书记、校长的薛艳庄文中提到:1987年我国学术榜上,在全国(含台)30所名牌大学中,杭州大学名列第18位;1989年公布的学术榜第二榜上,在理科大学排序中,杭大名列第20位。

“怀念师长”栏第一篇为“已故教授生平简介”,收1986年前具有教授职称者,共92人,按学科分类排列;当年的大师级人物应该都在里面了。一个个看下去,发现新昌人只有一位,为化学系的吕荣山教授,1943年浙大毕业,19528月即任教于浙师院化学系。

书中有文写郑晓沧先生的翻译水平:一个出版社的编辑想把晓沧先生的译本请人校阅一下,可能的话,把译本中某些简明的文言体译文改得语体化一些。他先请一大学英语教授试一试。这教授花了近一个月时间试改,但再三比较,觉得无论如何超不过晓沧先生原译本的水平,只好带着叹服婉谢编辑的委托。(《忆晓沧老师》)

王元骧写林淡秋先生:把听课笔记找出来,整理了一份材料,以大字报贴出,“不久,我看到在我大字报的旁边贴了林淡秋同志写的一份小字报,他对别人强加给他的诬陷不实之词都未做任何申辩,唯独对我这份大字报中一些记得不完整的,或误解了的他的讲课内容一一做了更正”。

写名师多认真严肃,如陈建功先生的一丝不苟。一次,一个研究生在报告中列举了许多事实后说,这个式子可以等于什么,因此这个定理可以成立。陈先生抓住“可以”两字教导说:等于就是等于,成立就是成立,加上“可以”就不确切;一是一,二是二,学数学的人更应如此。

书中也收有趣的回忆文章,如《一些难忘的瞬间》等:记得新华书店第一次开禁发行外国小说,大约是1978年或者是1979年五一节。那时文二路有一家不大的书店,我们前一天晚上就早早搬了凳子,到那里通宵排队。排队者大多是学生,我们自己管理,先到的编了号子依序分发给后至者。大家高谈阔论,高兴得像过节一样。

最后的栏目“通讯集萃”收的基本是宣传性质资料,但也有妙文,如《外语系的老师们》:来自澳洲的外教AnnLau接替教授口语课后,用的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的Mainline(《主导英语》)。老师经常会让我们分组讨论问题或是角色扮演,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我们立马操起中文,进行分工合作。老师每次听到后都会大喊“English,English,no Chinese”,结果我们依然我行我素,老师就会瞪大眼睛好奇地问“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你们在谈论什么啊),鬼怪精灵的同学会用中文杜撰出来的英文答“No flowerhead,no flowerhead”(没什么花头),渐渐地老师也开始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会幽默地搭上一句“I really don’t have any flowerheads”(我确实没啥花头)。

杭大的韩国研究所成立比较早。1989年,杭大便开始接收韩国留学生,该是中国第一批;当时中韩尚未建交,北京、上海的高校都不愿接受。1996年曾组织中韩探险队员,用竹筏和自然风力进行跨海漂流,因途中遇台风偏离方向,未成功;1997年进行第二届竹筏漂流(5人),从舟山朱家尖漂到了韩国仁川,佐证了中韩海上交往始于造船史之前。

书中有一段文字比较奇怪,就是写古籍所时说:姜亮夫先生长期住院期间,所内因管理不善造成较多矛盾。这会蕴含多少内幕呢,未必能达成共识吧?

(本书在局外人看来,内容也许算充实;如作“杭大人”看,我估计,大多不会满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