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球是重启地球的开关,并且曾被重启七次?月球藏着什么秘密?

 skysun000001 2022-04-30 发布于北京

综述

有人说,月球在远古时期本是地球组成的一部分,只是由于后来系外天体相撞导致地球物质被撞散,部分尘埃与气体形成了月球。

不管该结论正确与否,总之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月球已经是地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作为地球的卫星不但掌握着地表海水潮起潮落,甚至会影响地球的大气构成和生命条件。

但是你知道月球藏着的秘密吗?据说它是个能重启地球的开关,因月球的存在,地球曾被重启了整整7次!

月球对地球至关重要

据科学家的考证,月球大约诞生于45亿年前,几乎是在地球还未完全成型时,月球就被分裂出来充当地球的天然卫星,此后一直影响着地球的生态发展。

月球对地球的重要性我们不可否认,但是你知道它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强吗?毫不夸张的说,地球曾因此遭遇过七次重启!

所谓重启并不是指地球毁灭后重塑,而是地球生命在月球的影响下不可避免走向死亡,最终引发一场生物大灭绝。

有德国科学家认为:月球就是地球孕育生命的按钮,但同时也是毁灭地球的最佳武器;纵观地球46亿年的历史,共经历过7次由月球引发的生物大灭绝。

月球曾7次重启地球

第一次大灭绝发生在奥陶纪末期,距今4.8亿年前。

很多人认为地球生命是在奥陶纪之后才形成的,但最近却有科学家认为:奥陶纪之前或许地球早已有了生命的存在,只是不知什么原因导致物种经历过一场大灭绝,这应该就是月球第一次重启地球。

科学家考证,在奥陶纪之前,也就是埃迪卡拉纪时地球曾出现过大量凝源类生物,也就是水母的祖先。

这时候地球表面仍然被大量海水覆盖,除了海洋生物外几乎没有任何生命可以在地球上生存。不仅如此,由于地月距离过近,地球的氧气受月球引力影响被吸走,地球还处于严重缺氧状态。

后来地月距离一直在拉近,导致全球性海洋环流剧烈爆发,生活在海洋中的凝源类生物彻底灭绝。

这是月球第一次按下重启按钮,依靠的是引潮力与海水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第一次物种灭绝结束后,地球来到了寒武纪时期;该时期有个著名的“物种大爆发”事件,新的生命在地球上形成,且呈现出繁荣的趋势。此时地球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多数天空与陆地生物还是统治地球,脊椎生物也是在这一时期普遍形成的。

可好景不长,月球再次按下了重启按钮。

由于自身轨道运动的不规律性,地球大陆板块开始朝着南北极漂移;在形成巨大冰盖后,地球温度也迎来了骤然变化。海洋再次陷入缺氧环境中,而陆地生物因受不了寒冷的气温,最终导致物种大灭绝的发生。

接着是第三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3.5亿年前。泥盆纪代表生物有各种蕨类植物,该纪元是植物的时代;大量植物从海洋“走向陆地”,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碳氧循环。

此时距离上次灭绝不过1亿年,侥幸活下来的脊椎物种也因氧气浓度无法适应走向死亡;不用说,事件的开始起源于月球按下了重启按钮。

第四次物种灭绝起源于2.52亿年前,同样是地月位置发生变化,造成盘古大陆的形成,随之而来就是无尽岁月的火山爆发。

有科学家考证,这次地月距离变化导致地球火山喷发数百年之久,炽热的高温烤干了海洋,造成90%海洋物种和70%陆地物种的灭绝。

第五次灭绝距今2亿年前,是三叠纪与侏罗纪交替时期。该时期地球外部环境非常不稳定,地月之间忽近忽远、忽冷忽热。

地球温室效应发生严重,陆地风化作用不断加强,导致很多陆地生物无法生存下去。这次灭绝活动持续了近亿年的时间,不知道多少大型陆地生物走向死亡,这为恐龙崛起奠定了基础。

第六次物种灭绝我们就很熟悉了,位于6500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

严格来说这次还真不是月球在使坏,主要是天外陨石相撞影响了地月之间的生态稳定;原本已经平息的火山爆发因陨石的降临再度喷涌而出。地球海水严重酸化,20%的海洋物种和50%的陆地物种走向灭亡,恐龙就是最大的牺牲品。

最后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1.2万年前至今。

实际上,此时人类祖先已经在地球上的繁衍进化;通过优胜劣汰的生态机制发展成如今的模样。可是现代人类似乎忽略了一点:即便人类科技在不断发展,但我们仍然处于大灭绝时期。

就像第五次大灭绝持续了近亿年时间,相比之下人类不过万年的文明程度实在不够看的。

从1.2万年到现在,地球物种已经灭绝了近50%;其中有部分是人类亲手造就的,但也有很多未能通过自然的考验,走向灭绝。照这个势头下去,我们很难保证人类不会同其他物种一样,最终在地球上彻底消失。

结语

在7次灭绝的时间线里,月球毫无疑问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它的相对位置、它的引力大小,甚至还有轨道运行速度,但凡有微小的改变,都可能造成地球一次生物大灭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