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加急《基础教育参考》22年4月刊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城阳街道第二中学 张珍 邮 编:276500 摘要: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在读与说结合,读与写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中通过灵活多变的富有情趣的读书形式激发学生读书乐趣,真正落实好课程标准中的读书要求,完成阅读教学任务。 关键词: 读与说 读与写 课内外 小学语文课程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这一要求显示出了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也给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关键性。那么,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渠道重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我认为,从“读与说相结合”、“读与写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有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一、读与说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现行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其内容与语文要素比较广泛,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都有着不同的渗透和熏陶作用。因此在实施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好学生读与说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文中,作者为了更好的表达某种情感,达到一定的影响结果,往往采用一些特殊的句式,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再看这样一段文字: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这是一组具有特殊句式的句子。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把“三个我的母亲”放在句式的后面,以缓慢地放映方式描写了母亲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工作的的样子,突出了了母亲的辛苦与不易,连续用了三个“我的母亲”突出我内心受到的愧疚和难以表述的痛苦,不仅饱含着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还包含着对母亲的崇敬与热爱之情。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语文教师把学生带入忆境。让学生回忆母亲以前的样子。学生可以这样想:以前的母亲背时挺直的,以前的母亲的眼睛是炯炯有神的,以前母亲的脸是神采奕奕的-----,为什么现在变成这个样子?通过母亲这样前后变化的对比回忆,更会加深学生对母亲的工作,为了家的生计而劳累,强化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比较之后,再进行阅读练习,一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授课之时,让学生达到想象,采用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学生进行汇报,你看了以前母亲的形象是怎样的?小组交流,师生合作交流方式,完成读与说相结合。 再如《父爱之舟》一文,课文开头一段这样写“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开始读,不难发现,这个句子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有疑问:这一夜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样的经历?这样的句式开头,很容易把读者引入文中,循序渐进,寻根求源,完成阅读任务。当读完整篇课文后,课文结尾处这样一句话“-----醒来,枕边一片湿。”机会来了,我们把课文开头和结尾联系在一起进行梳理思考就会理解到这样完整的一句话“-----醒来,枕边一片湿。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这样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这样神奇特殊的句式,安排在课文中,不仅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而且对学生更好的体验文中的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在教学这些片段时,教师一定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准备好说的机会。可以这样设计:作者这样预设的目的是什么,当时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在学生思考后进行交流自己的看法,通过说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阅读的目的。 二、读与写相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建议》中强调到: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的教学过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目标设计里面中提到,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计。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呀把阅读与写作密切结合。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关注课文中最能激发学生情趣的或者最能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片段,要及时点拨与引导,达到最有效的阅读效果。例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燕子》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微风吹拂着千万朵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这句话既写出了柳树的色彩,又写出了柳树的姿态。作者还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柳枝的百般娇柔写的生动传神。再如小学语文第九册“鸟的天堂”一文中写到:“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把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大榕树,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尤其是“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更富有情趣、生动,惹人喜爱,反复读后,一种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阅读教学完这些片段后,教师及时进行遣词造句指导,让学生对自然进行观察:如松柏、油桐、月季、白杨。对这些植物的形态、颜色进行细致观察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这样学生就不乏其味,学有所用,用掌握作者的描写方法来描写自己喜欢的事物,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时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如何在作文中指导学生选择材料,是小学生作文犯愁的事情,它不仅影响着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而且还影响着学生能否把握习作的思路及抒发思想教育和情感渗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在写作选材方面有独到之处。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第一段文章,作者选取了老奶奶、中年妇女和一群红领巾作为代表的人群进行了重点描写,以点带面,表现出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和怀念。再如《再见了,亲人》作者选取了朝鲜人民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进行了重点描述,通过感人的场景描写来表达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是用鲜血凝结而成,比山高,比海深。在教学这些片段中,教师一定强化学生大声朗读,有情感德读,把作者选择的这些代表性人物以及描写的方法牢记在心中。出了读以外,教师还要进行细致的剖析作者的描写方法,如: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和心理等描写。这样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就会潜移默化的学会有关人物情景的描写。其实,类似于这样的文章在教材中可以列举很多,只要我们老师在平日的教学中注意发现引导,学生的作文选材就会事半功倍。 针对这些课题的阅读学习,教师克设计安排类似的系做题目,让学生进行选材列提纲。如《我身边的人》、《我心中的他(她)》等,指导学生把要想写的人物事例进行罗列,在进行筛选,最后把最有意义的事具体描写,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就不会觉得选材难了。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这一目标的提出,关系着学生将来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对语文教师在实施语文大阅读教学中进行多样性的阅读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实惠。 1.校内阅读。充分利用校园资源,保证学生有书读,有时间读。一是,班内实施“漂流阅读”填补空缺图书资源,满足学生读书兴趣。二是保证学生图书阅览室的利用通道畅通,保证学生每周有确定的时间借书读书。三是,保证学生每天在校读书一小时,或中午或阅读课等时间,满足学生的读书时间。 2、家庭阅读。鼓励学生家长创设“书香家庭”。鼓励学生家长“亲子读书”,通过陪读、共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达到广泛阅读,扩大阅读,增加阅读量的读书目标。 3、展示汇报阅读。定期适时开展阅读汇报活动,巩固学生阅读成果,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举行“诗朗诵”、“书香伴我行”、“金秋颂阅读节”“亲子同台阅读展”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把学生带入浩瀚的书海中畅游,学生乐中读书,享受读书快乐。 总之,在当前大阅读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只有通过灵活多变的富有情趣的读书形式激发学生读书乐趣,真正落实好课程标准中的读书要求,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更好的为学生的成长鉴定基础,才能达到在语文教学中既教学又育人的教育效果。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中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