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南昌万寿宫

 微卫星空间 2022-04-30 发布于河南
       南昌万寿宫又称铁柱万寿宫,原坐落在南昌市翠花街西,始建于西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初名旌阳祠,为纪念江西的地方保护神——俗称“福主”许真君(许逊)而建。明万历二十八年 (1600) 毁而复建。抗战时期日军占领南昌后惨遭蹂躏;文革期间殿堂又被拆毁。2000年初移址象湖风景区内,2004年5月竣工。万寿宫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依次为宫门、仪门、上有“万寿宫”三字。进门为戏台,真君殿、铁柱井、玉皇殿,两侧为钟楼、鼓楼,东为谌母殿,西为斗姆殿,后为玉册阁。布局合理,设计大方,雕画精美。且翠林修竹与湖光水色交相辉映,堪称人间仙境。老君殿后侧是建筑师、园艺师巧夺天工,匠心打造的巨石堆成气势恢宏的“大靠山”,内面精心雕成了“长流水”、天然溶洞景观等,形成了另外一道美丽的风景,供香客、游人赏玩。

【原创】南昌万寿宫——道教正一派道场
参观之日,天降小雨,到时已近下午五点,值班人员急于关门,未进殿内,只在各殿外拍照留念,

【原创】南昌万寿宫——道教正一派道场

【原创】南昌万寿宫——道教正一派道场

【原创】南昌万寿宫——道教正一派道场

【原创】南昌万寿宫——道教正一派道场

【原创】南昌万寿宫——道教正一派道场

【原创】南昌万寿宫——道教正一派道场

【原创】南昌万寿宫——道教正一派道场

【原创】南昌万寿宫——道教正一派道场

【原创】南昌万寿宫——道教正一派道场

【原创】南昌万寿宫——道教正一派道场

【原创】南昌万寿宫——道教正一派道场

【原创】南昌万寿宫——道教正一派道场

【原创】南昌万寿宫——道教正一派道场
南昌府图


附录:
1、许真君(许逊)的人文故事
       凡到过万寿宫游历或祈福的人都知道,许真君是各地万寿宫供奉的普天福主菩萨。深得百姓爱戴,由人逐渐演变成江西人心目中的神。
       许逊(239—374),字敬之,中平元年(184),许逊的父亲许肃携一家老小,历尽艰险,渡过长江,先到金陵(今江苏南京),后经过徽城(今安徽歙县)来到豫章城(今江西南昌)避难。
       许逊,生于三国时期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慈母村。他生性聪颖,励志好学,五岁启蒙,许逊少年时还喜武功、善射箭。青年时代的许逊, 刻苦好学, 精研经史、天文、地理、历律、医学, 虽有学问,但许逊不求功名,也不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专事修道,希望用真才实学来造福于民。
       三国吴凤凰三年(274),许逊携带老母妻子,从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慈母村迁到西山。晋武帝时,天下一统,建元太康(280),下昭各郡保举孝廉贤能之士。豫章太守苍宁即保举了贤孝的许逊,朝廷诏命许逊为蜀旌阳(今四川德阳)令。许逊终因“朝廷屡加礼命,难以推辞”,便离别老母、妻子,千里迢迢赴任,那时他已经四十二岁了。
       许逊在旌阳任职十年,政绩卓著, 使旌阳这个连年饥荒的山区面貌迅速改观, 人民得到休养生息, 以至邻县居民纷纷迁入, 人口大增。百姓尊称他为许旌阳,朝廷在许逊逝世后也诏令将“旌阳”改为“德阳”,以表彰其德,该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晋朝政局纷乱,许逊自感国事不可为,于惠帝永熙元年(290)弃官东归新建家乡。蜀民崇敬许逊,在无法挽留的情况下,立生祠画像,奉之如神明。启程之日,百姓成群结队来为他送行,送至百里、千里始还,其中一部分竟一直随至西山,并自愿改为“许”姓,定居在他家附近,号为“许家营”(今南昌新建西山许村)。
       许逊辞官回家后,在南昌地区为民做了不少好事。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着许真君斩蛟除害和白日升天的神话传说故事。许逊于西晋永嘉六年(312)在广润门铸了一口铁柱井,称“铁柱锁蛟”井, 下面还安置了八根铁链,锁住孽龙尾, 并作祷祝词和谶(chen)语:“铁柱镇洪州,万年永不休!八索钩地脉,一泓通江流。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薄收。地胜人心善,应不出奸谋; 纵有奸谋者,终须不到头。”至今南昌保留有板坊庙、观音桥、老龙窝居、观音庙、蛟桥镇等地名,江西各地也留下了蛟潭、蛟井、磨剑石及眺蛟、逐蛟、斩蛟植树等大量神话传说和历史古迹。
       在杀蛟除妖后,许真君仍隐居西山,潜心修道讲学,阐明净明真铨,并于东晋太兴四年(321),在“梅仙祠”(青云谱前身) 建道观, 额曰“净明真境”(又名“太极观”),将净明忠孝之道归纳为“忠、孝、廉、慎、宽、裕、容、忍”八字,称为“八字垂训”。
       东晋自王敦乱平之后,又有苏峻之乱,国力一再削弱。
       为拯救北方无辜平民于水火, 晋穆帝(356)加封桓温为征讨大都督, 委以北伐重任。许逊闻讯,不顾年高,奋然请缨从军。表现了白发英雄的爱国丹心和济世精神。
       东晋宁康二年(374),许逊已是136岁高龄。《孝道吴许二君传》等书上说,许逊修成正果,于八月望日携全家四十二口,连同鸡犬,拔宅升天。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又被称为“升仙日”。
       许逊仙逝当年, 许逊的族人许简在其故居建祠祭祀许逊等先辈,从此逐步形成以西山为主的、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民间崇拜活动。每年八月号“净月”,从初一开始,各地民众纷纷到西山进香,可谓人山人海;家家户户把他祀为“家神”、“福主”礼拜。

2、万寿宫VS南昌城:跨越千年的守望与对话(中国江西网记者 毛江凡 文\图
  冬日的南昌,阴雨之后,天空再现暖阳。在这座城市最繁华的中山路与船山路交汇处,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建设的一处工地上,经过3年多的考古发掘,铁柱万寿宫遗址“重现天日”。

  站立在遗址之上,正殿、后殿、八角锁蛟井、回廊、墙基、月台、神台……一垒垒建筑基址与历史遗存呈现在记者眼前,仿佛是一部穿越时光的无声影片,一幕幕还原着当年万寿宫的盛景,一次次唤起生活在这座古城百姓的集体记忆。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记忆,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构成了各自独特的人文地标。而万寿宫,就是南昌这座城市最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是南昌民间最虔诚的普遍信仰,更是南昌百姓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情结。

  令人欣慰的是,紧锣密鼓推进中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本着再现厚重文化遗产、再续千年文化脉络的宗旨,正不断从保护、挖掘、梳理中重建和复兴万寿宫文化。

  如果历史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那么文化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与软实力。

  如今,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万寿宫,与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南昌城,在一个崭新的时代背景里再次交集,并开始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守望与对话。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接续,正在让一座城鲜活起来。

  万寿宫:江西人的集体记忆

  提起万寿宫,江西人都不会陌生。在新建区西山镇的苍松翠柏间,在城南象湖的波光潋滟处,万寿宫巨大的牌坊和宫宇仍巍然屹立,香火不绝。但要是有人告诉你,在江西、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现存或有记载的万寿宫有1500多座时,你在惊讶的同时或许更多的是疑问:万寿宫为何遍布世界各地?煌煌千年,是什么让一座宫宇的光芒持续闪耀?

  11月21日,记者敲开了章文焕老先生的家门。被誉为万寿宫文化研究第一人的章文焕老人今年已97岁高龄,原是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教师,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关注万寿宫文化,并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为查清万寿宫在全省、全国的分布情况,他先后数十次奔走各地查访,足迹遍及国内十多个省市上百个县乡。经过数十年的考察调查,章文焕基本查清了万寿宫以南昌市为祖庭,遍布全国各地的情况。

  章文焕告诉记者,在江西省内,万寿宫数量达700多座,而在省外乃至国外,章文焕探查到的万寿宫达800多座,遍及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20多个地区,更远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综合最新且比较确凿的数据,国内外万寿宫的总数有1500多座。

  万寿宫源于江西,为何遍及这么多国家?影响如此深远?章文焕称,江西万寿宫与其他道教宫观不同,它是江西民间祀奉先哲许逊的祠庙,正是为供奉与纪念他,1600多年前东晋时,江西始建万寿宫。当时南昌城已有十多处,其中以今南昌市境内新建区西山镇的许仙祠(西山万寿宫)和南昌城区的旌阳祠(铁柱万寿宫)规模最大,并具有代表性,也被普遍认为是始祖庭。至南北朝和隋唐时,因全国道教发展才被纳入道教宫观的范畴。名为道观,却没有成为道士闭门修道的场所,每逢节日时鼓乐喧天,民众身着新袍、争相到此朝拜。之后,西山万寿宫因宋徽宗赐额而得名“玉隆万寿宫”,城中的万寿宫因明世宗赐名被称为“妙济万寿宫”或“铁柱万寿宫”,赐额提升了道观的品位,却仍然没有改变士农工商四民共祀的民俗传统。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西山万寿宫和铁柱万寿宫之间存在一定差别。西山万寿宫地处偏僻山区,为许真君修道成仙之处,被誉为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十二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的第三十八福地。宋元时又成为净明道派的祖庭,平时比较幽静,保留了较为浓厚的道观特征。其道士也不仅仅打坐诵经,还以传播忠孝、积德行善、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弘扬净明道思想。而城内铁柱万寿宫,因地处赣江航运码头旁的广润门内闹市中心,以许真君铁柱镇蛟、治理水患闻名于世,是人们传颂的许真君治水“功迹”之地。虽被纳入道观,却受到地方官商士庶更大的关注,不仅成为官员祭祀先贤的坛庙,也在江西民间商帮和各省往来商贸人士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成为各行业、各阶层民众和谐整合、融入净明文化的祠庙。

  从明代起,随着江西内河航运进一步畅通,沿江沿河城镇墟市不断兴起,全省各地按照省城万寿宫多元并存的模式到处兴建万寿宫。其时,各地城乡宏伟壮观的万寿宫会馆成为最令人瞩目的人文标志建筑,较之于福建的妈祖庙、两湖的禹王宫、浙江的越王庙,江西的万寿宫分布最广、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江西移居省外的商人和农民,也在全国各城乡兴建万寿宫用作会馆,使之成为赣民联系的文化纽带和江右商帮的精神依托。

  到了清代,以净明忠孝为特色,道俗圆融、自成一格的江西万寿宫,在全国蓬勃兴起,数以千计。很多漂洋过海经商定居的赣籍人士,更是把一座座万寿宫建到了海外。

  章文焕说,如果将江西万寿宫比作一棵千年古树,其种子就是许真君的伟大人格及宗教哲理,其主干就是城里城外那两座万寿宫,再由此生发出省内万寿宫和省外万寿宫两大分支,历代净明道教的经典著作和诸多诗词、戏剧、小说,让它枝繁叶茂;散布于神州大地的无数古迹、遗址、民间传说、民俗文化,表明它土壤肥沃;而培育它的,正是勤劳朴实、敢作敢为的历代江西人民和全国有识之士。

  许真君:赣地民间的英雄传奇

  如果万寿宫是一个地方的记忆,这座宫观中供奉的许真君,就是南昌乃至江西民间的英雄传奇。

  许真君,原名许逊,字敬之。东汉末年,其父许萧从河南许昌,避乱来到南昌。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许逊生于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今南昌高新开发区麻丘镇附近)。他天资聪颖,5岁入学,10岁知经书大意,后立志为学,精通百家,尤好道家修炼之术。他常用自己的道术为民治病,以自己的德行感化于民,深得人们的尊敬。

  三国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许逊携老母妻子,从家乡益塘坡慈母村迁到西山。晋武帝时,因豫章太守苍宁举荐,朝廷诏命许逊为蜀旌阳(今四川德阳)令。

  许逊在旌阳任职10年,政绩卓著。百姓尊称他为许旌阳,朝廷在他逝世后诏令将“旌阳”改为“德阳”,以表彰其德,该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许逊弃官东归新建家乡。蜀民在无法挽留的情况下,立生祠画像,奉之如神明。启程之日,百姓来为他送行,送至百里、千里始还,其中一部分竟一直随至西山,并自愿改为“许”姓,定居在他家附近,号为“许家营”(今南昌新建西山许村)。

  许逊回家后,在南昌地区为民做了不少好事。民间广泛流传着许真君斩蛟除害和拔宅升天的神话传说。当时适逢江西和两湖一带洪水为患,赣江流域有一蛟龙为害黎民。许逊挺身而出,带领乡民四处治水,斩蛟除孽,更用其精湛的医术,灭除了瘟疫。于是,百姓视他为“神仙”。

  西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许逊在广润门铸了一口铁柱井,称“铁柱锁蛟”井, 下面还安置了八根铁链,锁住孽龙尾, 并作祷祝词和谶语:“铁柱镇洪州,万年永不休!八索钩地脉,一泓通江流。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薄收。地胜人心善,应不出奸谋; 纵有奸谋者,终须不到头。”至今南昌保留有板坊庙、观音桥、观音庙、蛟桥镇等地名,江西各地也留下了蛟潭、蛟井、磨剑石及眺蛟、逐蛟等大量神话传说和历史古迹。

  在杀蛟除妖后,许真君仍隐居西山,潜心修道讲学,阐明净明真铨,并于东晋太兴四年(公元321年),在“梅仙祠”(青云谱前身)建道观, 额曰“净明真境”(又名“太极观”),将净明忠孝之道归纳为“忠、孝、廉、慎、宽、裕、容、忍”八字,称为“八字垂训”,并广为传播,深得人心。

  东晋自王敦乱平之后,又有苏峻之乱,国力一再削弱。公元356年,晋穆帝举兵北伐,许逊闻讯,不顾年高,奋然请缨从军。

  据《孝道吴许二君传》记载,东晋宁康二年(公元374年),136岁的许逊修成正果,于八月望日携全家42口,连同鸡犬,拔宅升天。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许逊仙逝当年,许逊的族人许简和当地乡邻在其故居立起了“许仙祠”,祭祀许逊等先辈,从此逐步形成以西山为主的、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民间崇拜活动。每年八月号“净月”,从初一开始,各地民众纷纷到西山进香,可谓人山人海;家家户户把他祀为“家神”“福主”礼拜。

  南昌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说,许逊“拔宅升天”当然是美好的传说,有了神话色彩,如果再添上人格魅力,遥远的神仙变得亲近起来。而真正确立许逊在江西人心目中地位的,是许逊的伟大人格和宗教哲理。许逊融合道家与儒家思想,创立的“净明道”,已经成为了赣文化的重要符号。

  章文焕则认为,在许真君身上,至少体现了五重值得赞颂的高贵品质:一是廉洁为民,刚正不阿;二是爱国爱乡,忠诚有加;三是抗灾救难,济世利物;四是生态意识、治水理念;五是倡行忠孝净明,道德高尚。由他创立的净明忠孝教义和八德治县精神,是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值得发掘弘扬。

  文化的接续:让一座城鲜活起来

  时光更迭,岁月轮回,1600多年过去了,历史的洪流在沧桑中曲折延续,但万寿宫这个名字,却在江西乃至中华大地深深扎根,并渐渐成为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万寿宫文化也成为赣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大部分万寿宫建筑都已在风云变幻中坍塌湮灭。如今,现存的万寿宫建筑恐怕所剩无几。面对这样的境况,抢救以万寿宫为载体的这一文化遗产已尤显迫切。

  值得欣慰的是,1984年,在南昌城外的新建县(今新建区)西山镇,许真君隐居修道之地,西山万寿宫得以重修。2004年,在南昌城南象 2014年5月,南昌市政府作出一个重大决策:在南昌城里最繁华的中山路与船山路交汇处,即当年铁柱万寿宫的原址一带,着力打造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复建铁柱万寿宫及成立南昌万寿宫博物院,使之成为体现南昌市井民情的特色街区和城市名片。

  11月22日,记者来到正在建设中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刚进大门,眼前一栋古色古香的明清风格江南民居建筑呈现在眼前,青砖、黛瓦、马头墙,前庭、天井、四进堂,透着浓浓的古意。据称,这里正是历史文化街区试点修缮建筑之一的翘步街3号、5号。

  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负责人李政告诉记者,整个项目投资20亿元,占地84亩,将以“历史街区·城市记忆”为主题,通过保留完整的历史街巷肌理,建设传统赣派民居风格建筑和会馆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清同治万寿宫遗址上,重建被称为天下万寿宫的始祖——铁柱万寿宫。该遗址经过3年多考古工作,发掘出来的建筑基址及相关历史遗存非常丰富,还原了当年万寿宫的布局。

  据了解,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在保存原有街区建筑结构形态与历史价值的基础上,将复建104栋民居式建筑及广润门,还将复建宝庆银楼、祥丰银楼、余兴庆堂等一批老字号,复建基督教堂和清真寺,建设利玛窦广场等等,把街区打造成多元文化融汇,集历史宗教、民俗聚会、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为一体的5A级南昌特色老街景区。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项目预计在2019年国庆节开街。

   未来建成的铁柱万寿宫将设立万寿宫博物院,与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对此,南昌市民俗博物馆馆长梅联华称,他希望复建的铁柱万寿宫,能够让人看到历史的痕迹,可以科学合理使用遗址发掘出的部分古料,修旧如旧。在谈到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与保护时,他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该是一种“生态”保护,不能只保护旧房子,见物不见人,而是要保护文化,保持“生活的延续性”。未来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将与南京的夫子庙、杭州的河坊街一样,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生态”民俗博物馆。

  而江西文化学者邓涛告诉记者, 历史上,万寿宫遍布世界各地,这是文化走出去;而利玛窦等宗教人士来到南昌,这是文化走进来。更重要的是,利玛窦还亲自拜会了万寿宫,在他的著述中,也写到了万寿宫,这就是文化的交流融合。邓涛说,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将建设利玛窦广场,复建基督教堂和清真寺等宗教场所,这种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理念,可以让多元文化在这里交集,这是一个城市尊重历史文化的体现。

  文化的浸润,可以让一座城市充满厚重感;文化的传承与接续,则可以让一座城鲜活起来。南昌城与万寿宫,在跨越千年的守望与对话中,很好地诠释了历史文化传承再生的理念。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万寿宫文化的发掘、整理、传承、弘扬,在建设文化大省、着力弘扬赣文化的今天,不仅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也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原文发表于2018.12.7.微卫星新浪博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