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壁赋》教学设计

 博学而日参省 2022-04-30 发布于山东

设计理念:

宋神宗元丰五年,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历代被贬文人都会将他们的苦闷和无奈寄托在景物上,这种-寄情于景、情境交融的特点需要读者去揣摩把握。《赤壁赋》是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壁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感变化一波三折,显示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豁达情怀,因此本课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导反复诵读,让学生逐步体会散文的语言之美和赋的语言特色。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材分析:

1.本文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第16课中的一篇山水游记类散文。第七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的一个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此学习任务群要求“精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位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因此学习本单元要求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以及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同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以及指导学生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写法。

2. 《赤壁赋》是苏轼在他人生分水岭处,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又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极具艺术感染力。因此学习《赤壁赋》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品味其语言特色,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的旨趣。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写景抒情的文言著作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文言基本常识,所以课堂上,教师不用拘于文言这一形式,花太多的精力去疏通文意,而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描写自然景物的角度和语言特色,感悟作者的情感。尤其是乐-悲-乐的情感一波三折,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反复吟诵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其中的节奏、语气、韵味和情感。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赋的相关内容;借助工具书,自主梳理与理解、积累重要的重点字词(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并背诵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苏子笔下的赤壁美景、语言之美以及他的情感变化;通过问答法体会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作特点。

3. 理解主客情绪的一波三折,体会苏子豁达的人生感悟和情怀,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赏景析情,解读文中景物描写与作者感情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2. 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由喜而悲、由悲而向豁达转变的。体会苏子豁达的人生感悟和情怀,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2分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

(PPT苏轼照片)

 师:同学们,苏轼是我们的老朋友,小学初中我们就学习过他的一些诗词,大家有没有印象?

明确:诗:《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词:《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

师:其中《记承天寺夜游》是元丰六年苏轼在哪里写下的作品?

明确:黄州

(PPT乌台诗案字样,并点出案子关键:冤案、文字狱)

师:我们都知道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然而他却在如此困境下突围,绽放自己的艺术才情。

(PPT余秋雨的《苏轼突围》摘抄)

 师:在黄州,苏轼对赤壁(赤鼻矶)情有独钟,发出了赤壁三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前赤壁赋》,感受一下令苏轼爱不释手的赤壁之美。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苏轼是学生所熟知的文学家,引导学生回忆所学习过的苏轼作品,旨在导入中唤醒学生对文人苏轼已有的印象与认知记忆,能更快进入《赤壁赋》的学习。同时,一笔带过写作背景,可以后面的知人论世解读做好铺垫,又防止过于强调背景而禁锢思想。)

二、赏月夜泛舟赤壁见景

1、师:大家先自由读,借助注释,结合句意,在不懂的地方可以圈起来做标注。

(PPT出示个别难读、难懂字词提示)

师:有许多同学把壬戌、既望圈出来了,那么壬戌、既望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壬戌即壬戌年。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最常见的两种方法,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既望的意思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殊的名称,如阴历每月的第一天称“朔”,末一天称“晦”,初三叫“朏”,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

2、师:现在进入课文内容,作为一篇游记,游玩时间是?游玩地点是?游玩者是谁?

明确:游玩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游玩地点:赤壁之下

游玩者:苏子与客

师:这正是文章开头第一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内容。这句话可不可以删掉?与后文有何联系?再次读一读全文

明确:不可以删掉。“壬戌之秋”,是苏轼特殊的人生忧患阶段;“七月既望”,后文才有江水、月亮的描写;“赤壁之下”,后文才有关于三国历史的联想;“苏子与客”,后文才有苏子与客关于宇宙人生的对话。

3、师:那么,在苏轼笔下,月夜泛舟赤壁见到什么景色?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风、水波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露、水光

追问:思考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名词本身是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形容词副词才是倾注了作者情感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写出了秋江的爽朗和澄净。“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两句写月出的情景,“徘徊”一词用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月下景色。白茫茫的露气像轻纱一样笼罩着江面,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月光映照着辽阔的江水,水光远接天边,水天连成一片,呈现出横向和纵向的辽阔旷远。

(指导朗读,体会优美的意境。“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等句子描写的是赤壁月夜静景,诵读应该舒缓;“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句子描写的是壮观之景色,声音应该有高亢之气。)

师:同样是赤壁的景,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又择取什么样的景?细细品味两者的不同。

(PPT放《念奴娇·赤壁怀古》)

明确:《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乱石、惊涛、雪(浪花) 等景物。景物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相对来说,《赤壁赋》中的景物是平静优美的。

4、师:看到这样的景色,苏轼与客做了什么? 是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①人物活动: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人物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追问:哪些词能直接最能直接传达苏轼泛舟秋江的心情?

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

(指导朗读,要求语调轻快、语速较慢,读出羽化登仙、飘飘然世外的欢乐之情。)

小结:古诗有云: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面对这样的良辰美景,苏轼举杯劝酒,与客诵歌,岂能不乐?第一段有景、有事、有情,可谓情景交融。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细细研读第一段,同时对一些知识进行串讲,可以让学生对月夜泛舟赤壁见景有深刻的认识。穿插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加深对景物特点和主客欢乐情感的把握。)

三、析由乐转悲之声

1.师:苏轼与客泛舟江上,迎风赏月,畅饮美酒,咏诗诵文,于是第二段苏轼紧接着“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那么,本段作者感情是否变化?

明确:由“乐”转“悲”。

师:在何处转“悲”?作者这样从乐到悲变化是否突兀?

引导追问:多数人认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篇中所言,不过随时行乐,惟'美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你认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是客的箫声,还是苏轼歌中的“美人”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悲意?

明确:美人,一般认为是君王,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分忧,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而且客人也是“倚歌而和之”。

2、师:文章如何描写客人的萧声之悲?

 明确:借助夸张、想象,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化抽象为具体,以“怨、慕、泣、诉”四字抓住了萧声幽咽哀怨的特点。

(指导朗读,读出变化。“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应该用欢快的语调;读到“望美人兮天一方”应该转为低缓的语调,当洞箫之声响起,要读得低沉。)

3、师:本段在文章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经过吟诗与吹箫的描写,使“泛舟”的快乐气氛向悲哀转化,完成了两段之间的过渡。这一过渡自然,不露一丝圭角,使得读者不知不觉为这种感情的抑扬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倾听下面主客的对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苏轼与客的情感变化,在个别学生难以分辨的地方加以引导追问,让学生深入思考理解何处开始“悲”。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变化,更是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结束语

今天,我们与苏轼和他的客人同游赤壁,泛舟江上看到了月白风清、水天相接的景色,又听着苏轼吟诵明月诗,伴着客人吹的凄切的洞箫声,从欢乐转而陷入悲伤,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最后三段,体会苏子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作业布置

1、预习剩余课文内容,思考山水的变与不变。
2、选择拓展阅读(二选一)
①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其他作品:《定风波》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念奴娇·赤壁怀古》
……
②与苏轼有关的作品:《苏东坡传》林语堂、《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六、板书设计

图片
图片

陈红玲,福建泉州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本教学设计从学情出发,在唤醒学生对苏轼已有印象和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苏轼共赏月夜泛舟赤壁见景,感受苏轼由乐转悲的情感变化。同时,安排朗读环节贯穿整个教学始终,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更深刻地理解文段的节奏、语气、韵味和情感。

图片
图片

点评

本篇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步体会散文的语言之美,梳理文中的情感脉络,体会文章情、景、理交融的写作特点和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教师在教学中紧抓文中关键语句进行剖析,例如在讲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体会本句统领全文,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故不可删去。同时教师在讲解中穿插朗读指导,学生可以加深对景物特点和主客情感的把握。

END

作者:陈红玲

来源:闽南师范大学学科语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