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电视剧影响,军迷不免有疑问,防御碉堡里的机枪手会不会被狙击步枪打死呢?毕竟这种火力点实在太显眼了。这个当然是可以的,但狙击手想击毙机枪眼里(堡垒射击口)的敌人需要满足很多条件,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 其实在二战期间被打死在战斗岗位上的机枪手不胜枚举,相比使用步枪的普通步兵这可是个高危职业,虽然整个战争期间发生的碉堡攻坚战并不多,但对于攻防双方来说都是极其艰苦的。 ![]() 大西洋壁垒的碉堡中操作机枪的射手们,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坚守岗位,这个在电影《登陆之日》里有所体现,两名亚洲裔德军士兵被反锁在战斗室内,而他们操作的就是机枪。当然了机枪手们最大的威胁并非海滩上的狙击手,而是专门真对碉堡火力点的盟军炮火、攻击机和航空炸弹。 ![]() (大西洋壁垒的德军机枪手被打死的瞬间) 这个不难理解,盟军在低处的狙击手或者机枪手打出的子弹,不太可能飞入高处的机枪眼里,德军的大西洋壁垒几乎都是居高临下的,刚登上海滩的盟军士兵又要受到德军岸防部队炮火的洗礼,没有条件进行还击。 ![]() 如果是狙击手,想要击中躲在碉堡里的射手有不小的困难,这一点很好理解,看看《拯救大兵》就知道了,抢滩登陆时美军没有还击的可能,因为德军机枪火力点太远了,居高临下的机枪可以杀死海滩上的美军,而美军只有冲破德军的障碍物,抵近到德军海岸工事后才能用轻武器威胁德军,狙击手杰克森就是跳进一个距离德军非常近的弹坑之后,才开始用狙击步枪表演枪法的! ![]() 当年黄继光用胸口堵住的敌军机枪口也是如此,机枪隐蔽在碉堡里主要靠榴弹远距离杀伤对手,甚至有时候机枪口都不是正对着战场的,这让对面的狙击手几乎不可能把子弹射到枪眼里,因此杀伤人员或者毁坏机枪都不可能。 ![]() 但是有些碉堡并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几乎与整个战场平行,比如苏联修建的斯大林防线和德国人修建的齐格菲防线,这就给了狙击手们机会,可以用直喵火力击杀机枪眼里的人或者毁坏机枪。 ![]() (从斯大林防线的机枪口向外看) 斯大林防线沿着1939年之前的苏联旧国界修建,并没有在战争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但它的很多设计都是值得点赞的,比如说整个防线修建在国境线之后20公里的地方,这样可以避免遭到对手的提前火力打击,而且防线的正前方是一片被清空了障碍物的开阔地,任何靠近的目标都会被机枪、炮火撕碎,狙击手基本上没有机会表现枪法。 此外,堡垒的设计者不是没考虑过狙击手的威胁,因此机枪口往往被设计得非常小,甚至不惜牺牲机枪手的视野,毕竟安全第一!另外通过数量众多的机枪射口形成密集的交叉火力网,克服单个射击口的射界不足问题。 ![]() 上图也是斯大林防线机枪内部,可见它的开口非常的小。 ![]() 上图是德军大西洋壁垒的机枪口,这个机枪口更小,狙击步枪想打死德军机枪手必须从正面射击,也就是和射程、射速都超过自己的机枪对射,难度可想而知,除非是机枪手更换弹药的瞬间,否则绝对不可能击杀后方成员,曾有诺曼底的德军机枪手回忆说:自己在安全的机枪堡垒中连续射杀了上千名盟军士兵。 ![]() (一般碉堡的火力点都与自己的射界,确保无死角) 除了在射界上做文章之外,军事碉堡的设计师还有很多更科学的方法,比如优化机枪口的形状,确保来袭子弹不能靠弹跳伤害内部成员,最常见的的就是下图这种阶梯状的设计口。 ![]() 如果把射击口做成半圆形,子弹打到墙壁上经过反射也有击中射手的概率,在激烈的攻防战中这是有很大可能发生的。设计成上图这种阶梯状,可以在不妨碍机枪转向的前提下,弹跳对手的子弹,最大限度的确保机枪操作成员的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