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侯霆 我现在所处的地方,是翼城县隆化镇青城村,这是一个只有二百多口人的小山村。然而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却是“青城县抗日政府”所在地。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记述着当年我县人民与日寇和敌顽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光辉历史。 时间回到八十年前的1941年。当时,我党在太岳南片区和中条地区的政治形势非常严峻。“十二月事变”后,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区党委机关被迫撤离,日寇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不断封锁和“蚕食”革命根据地,党组织从此转入了地下秘密工作。 同年7月初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太岳军区212旅政治宣传队长李中和、浮南地下党员李懋堂,和9名战士组成的武工队,悄悄地从岭东一个小村庄出发,一路跋山涉水,黎明时分来到地处翼城、浮山、沁水三县交界处的青城村。 他们到这里来,就是根据上级指示建立“青城县抗日政府”。武工队一到青城村,就立即和当地的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很快展开了筹建工作。他们首先召开青城村闾长和牺盟会员会议,成立青城村村公所,又以青城村为中心,成立了区公所,并建立起一支游击小队。 经过一个多月艰苦的工作,以李中和为县长、李懋堂为政府秘书的青城县抗日政府宣告成立,并相继建立中共青城县委、青城县抗日县大队,领导当地人民投入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浪潮。 当时的“青城县”,是太岳革命根据地的南大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因此敌我双方争夺得也十分激烈,阎匪企图将新生的抗日政权扼杀于襁褓之中。青城县政府机关只能经常流动办公,有时一个夜晚转移好几个地方,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周旋斗争。 41年8、9月间,八路军在赵城和佛庙岭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但是阎匪马上卷土重来,并勾结日寇对我根据地进行反扑,政府机关被迫转移到深山。随后的几个月时间,所有人不仅缺衣少食,寒冷的隆冬夜里,就连遮身的破棉被都没有。就是在这种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大家都抱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一个个咬紧牙关,坚持工作和战斗。 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我八路军于1942年4月15日,集中4个旅10个团的优势兵力,在浮山、青城地区发动了“翼浮自卫反击战”!这一天,炮火蔽日,杀声震天,战斗一直从凌晨持续到傍晚,我军终于攻克了茶房、米家垣、大圪塔山等阎匪据点和阵地,俘虏敌顽665人,毙伤392人,缴获机枪48挺,步枪354支。 随着这次战役的胜利,青城县抗日政府也重返青城,在迅速恢复一、二区工作的同时,又开辟了三个新区,建立健全县、区、村抗日政权,发动成立各种群众武装和自救会组织。到了1942年年底,青城县党组织和抗日武装普遍建立了起来,一个初步巩固的革命政权,巍然屹立于岳南抗日根据地的前沿阵地上! 从此,青城县抗日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革命果实,牢牢地守住了太岳革命根据地的大门。 1945年8月,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胜利结束,到了年底,太岳区的大部分地区也从阎匪的统治下得到解放。青城县抗日政府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青城县抗日政府从成立到撤销,历时4年半之久。在这期间,我县人民在她的领导下,同日寇和敌顽进行了坚决斗争,为全国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讲述人简介: 侯霆,男,64岁,中共党员,从事文化工作40余年。爱好文艺,中国摄影协会会员,曾出版数部摄影画册和文学作品。 审核人:郭新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