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德峰:中国哲学在起源上的特征在人类文明的各种精神形态中,哲学的

 淘沙金 2022-04-30 发布于湖北
王德峰:中国哲学在起源上的特征
在人类文明的各种精神形态中,哲学的诞生晚于艺术、神话和宗教。作为独立的精神形态的哲学,是在古代中国、印度和希腊那里最初形成的,即世界三大哲学传统: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大家都公认,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特征上对比鲜明,代表了东西方思想的基本差异。事实上,中国哲学在起源上当中,就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知识观念。
中国哲学的起步不像西方那样分明,在中国古代贤哲中,很说得清楚谁是中国哲学第一人,或那一本是中国哲学的起始。这个起始起始在许多本书中,而这些书往往又是许多人经过多年代的合作成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就是这样的最早的书,是许多人合作的作品,是中国哲学的发祥地。它们之所以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是因为他们不仅是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记录(这三代中的人民生活),而且还包含了对这三代文化之精神的反思。因为有反思,便有哲学的智慧产生。所以说,“六经”是中国哲学的晨曦,是中国智慧的本源。《周易》在其中是最典型的。
冯友兰说《周易》这部书的中国的《精神现象学》,因为它的最高价值在于它对人类精神的反思自成一套。当然《周易》的基础部分(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六十四爻的爻辞)最初还算不上就是这样的反思,因为这些卦象开始时只是对过去的记载,后来才转变为对未来的预示。卦辞和爻辞就是对预示加以解说,这原则上属于占卜,但是一旦预卜未来的要求转变为把卦象当成宇宙和人世的象征而予以理智的说明时,即要求去解释卦象在预测功能之外的更深广的文化意义时,卦象就成了人的精神活动的象征符号,而对卦辞的解释则成了精神活动的自我阐明。所以冯友兰说,历代对《周易》作传或注的人都是对于这部《精神现象学》有贡献的。在战略时代出现的《易传》(孔子编撰)为这部《精神现象学》之所以为精神现象学的面貌就已经确定了。《周易.系辞》说:“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就是说《周易》这部书包括了宇宙间的各个方面的事物,可以了解到贯通于期间的道理(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又能用各种的公式把这些道理表示出来,可以应用于自然、社会和个人的人事而不陷于死的条条框框(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因此,由“易经”和“易传”组成的《周易》,是最早的中国式的哲学著作之一,它典型地代表了中国古人从原始卜诬的迷信到要求全面地把握整个宇宙之道的转变。由此,智慧取代想象,思想摆脱迷信、幻想和恐惧的束缚,开始立足于自身,开始赢得反思的能力。这种转变正是中国哲学的诞生过程。一部《周易》被儒家奉为经典,后来也被道家视为圭臬,可见它在中国哲学起始中的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