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勒庞或成马克龙未来最强对手:法国“套路”非洲,缘何壮大了极右翼势力?

 地瓜5gbq29yd5l 2022-04-30 发布于湖北

图片
本 文 约 49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min 

就在刚刚结束的法国大选中,马克龙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58.54%的有效选票并成功当选法国新任总统。同样引人注目的是,虽然马克龙赢了,但根据法国内政部的数据显示,马克龙的对头、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联盟”候选人玛丽娜·勒庞也获得了41.46%的有效选票,这是法国极右翼史上最好的一次选举成绩。

2017年,马克龙曾以领先32个百分点的大比分优势击败玛丽娜·勒庞,如今只能靠着17%的优势击败她,玛丽娜·勒庞在法国政坛的崛起速度令人惊讶。要知道,玛丽娜·勒庞所代表的极右翼势力在过去还是十分边缘的政治势力,近年来却如同火箭一般在法国政坛急速发展,其代表的政治能量不可小看。

图片

来源/法国大选电视辩论截图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样的形势,才让这支本来属于边缘势力的团体在法国以如此迅猛的速度崛起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另外三个问题:法国人是谁?法国人从哪里来,法国人要到哪里去?

这可以说是哲学经典问题的法国人版,但对法国人来说却又异常沉重。地处欧洲核心地区的法国,很久以来都是西方文明的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法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太阳王、拿破仑,也出现了雨果、福楼拜、巴尔扎克等。同时,法国也是法国大革命的开创地,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所以,法国人会很自豪地说,没有法国,人类不知要在黑暗中摸索多久,也难怪历史上法国人就以傲慢自居而闻名世界。

法兰西:殖民非洲的巨无霸


当然,在西方帝国主义如龙卷风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殖民主义剥削时,法国帝国主义也不甘落后。

16世纪开始,法国就跟其他西方列强一样进行广泛的世界殖民运动,而且实实在在地拿到不少地盘。但好景不长,随着后来跟英国的全球争霸战争中失利,法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包括北美和拉美等地的殖民地)也纷纷失守。这种情况下,法国人就把目光放在了其他西方列强争夺暂时比较缓和的非洲上。

1642年开始,法国就在西非的塞内加尔建立了殖民地,但大规模的殖民活动从1830年开始。当年,法国入侵了北非阿尔及利亚地区,并开始向北非和西非地区扩张。经过60多年努力,等到1895年,法国人终于在非洲建立了庞大的“法属西非”殖民地。到二战前,法属非洲殖民地数量更是上升到21块,总面积约为1039万平方公里,占到非洲总面积的37%,以及总人口的24.5%。可以说,这是法国殖民主义势力的最高峰时刻。

图片
塞内加尔。来源/纪录片《发现之旅》截图

和英国殖民主义一样,法国殖民主义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同样是深重苦难。以法国最早入侵的阿尔及利亚为例,当地被法国人征服后,大批法国殖民者来到这里横征暴敛、掠夺土地,造成当地近三分之一的居民死亡。跟英国人的殖民方式不同,法国人在自己的殖民地更加简单粗暴。英国人往往注重培养当地的“带路党”“二鬼子”,而法国的方式则是自己直接下场,比如在政治上,法国直接派总督去殖民地进行管理,当地人基本都不太受法国人信任,只能做一些低级工作。经济上,法国则进行“精细化管理”,即每块殖民地发展单一经济形成经济支出,而这些支柱最终要靠法国本土支持,以此来裹挟殖民地。文化上,法国人做得更彻底,直接废除殖民地人民的母语,而强制推行法语教育,在文化上力争对殖民地人民进行通化教育。这些方式构成了法属殖民地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也造成了日后法国和殖民地之间的一系列融合与摩擦的源头。
 

战后法兰西在非洲的“局”


随着二战结束,原来世界殖民体系的崩塌已经是不能阻挡的历史大势了。曾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在二战还没结束时就变成了松散的英联邦。而本身在二战初期就被德国打败的法国更是一蹶不振,其殖民地也纷纷不堪忍受法国的剥削而纷纷举起反抗的旗帜。

经历了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的失败后,法国原有的殖民体系到了终结时刻。在非洲独立年的1960年,喀麦隆、多哥、马达加斯加、刚果民主共和国、索马里、贝宁、尼日尔、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乍得、中非、刚果(布)、加蓬、塞内加尔、马里、毛里塔尼亚和尼日利亚17个国家宣布独立,而这17个国家里有12个是法国殖民地。于是,以1960年为标志,法国的殖民体系终于宣告全面瓦解。

法国的殖民体系瓦解了,但法国对自己的前殖民地的影响却并没有烟消云散,甚至在某些方面上还有所加强。早在法国殖民主义盛行时期,法国人对自己殖民地进行了单一经济的培养,造成了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即使独立了,也需要法国的支持才能生存下去。以前法属殖民地科特迪瓦为例,科特迪瓦之前被法国作为可可的生产地来培养。可可种植业是科特迪瓦的国家命脉,科特迪瓦为法国及欧洲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可可,但全国的粮食却必须依赖法国出口。这就造成了科特迪瓦即使独立,也需要依靠法国才能生存。对此,法国人心知肚明。

图片
科特迪瓦从事可可果采摘的童工。来源/纪录片《可疑的巧克力》截图

这一点在戴高乐建立的非洲事务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个非洲事务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打通法国与非洲各国政要之间的关系,维持法国在原非洲地区的特殊利益。由于法国之前在非洲的文化政策,非洲地区的前法属殖民地国家的精英阶层往往学的法语,接受的也是法国文化,这些人天然亲近法国。这一关系对非洲人民造成的伤害不亚于当年的殖民时期,典型的就是“西非经货联盟”这个组织。

“西非经货联盟”,最初建立于1962年5月12日,当时由非洲西部的塞内加尔、尼日尔、贝宁、科特迪瓦、布基纳法索、马里、毛里塔尼亚等7个成员国组成。1963年11月,多哥加入该联盟。这些西非国家原本都是法属殖民地,独立后使用的也是“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这种货币光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什么。

在这个体系下,西非各国,包括同样使用“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的中非6国,不但经济上极度依靠法国,还要把本国一半以上的外汇储备放在法国。在作为金融中心的西非国家中央银行里,法国也在央行董事会中设有代表。一旦有哪些国家做出不利于法国的政策,法国也可以利用金融大棒对其进行干涉。可以说,即使是这些国家成功独立,其结果依然是法国的附属国家,被剥削的本质依然没有得到改变。而被剥削的又何止是经济,前殖民地的人民本身作为被剥削对象,连他们的身体也未能在独立后完全幸免。
 

法兰西反被殖民地“套路”


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国内劳动力损失严重,不得不依靠前殖民地人民来补充缺口。从1947年起,法国开始给予前殖民地国家公民权,用以吸引这些人前往法国参与建设。这个政策引起法国前殖民地国家的移民潮,大量外来移民就是这个时候开始涌入法国的。

随着时间推移,先前在法国立住脚跟的移民纷纷把自己的家属接到法国,从此,法国的外来移民数量进一步增加。20世纪70年代,法国进一步放开移民政策用以吸引大量外来移民加入,此时,法国国内的外来移民开始正式成为一个社会现象登上历史舞台。

这些移民来到法国后,基本都是孤立无援,只能依靠法国人提供或指定的工作谋生。所以在老一辈移民当中,干的都是最苦最累最脏的活,拿的也是最低的薪水。早期移民往往能吃苦耐劳,不惹是生非。对法国人来说,这些人无疑是优质劳动力。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移民数量越来越多,跟法国当地人的矛盾就开始凸显,这时候一切又发生了改变。

图片
移民问题使法国收紧移民政策。来源/央视新闻截图

法国的撒哈拉以南非洲裔人数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事实上,来到法国的最主要移民源于北非的“马格里布”地区,也就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亚和毛里塔尼亚等国(主要由白种人构成)。黑人在法国的族群比例只能排第三。现在,法国的人口结构依然以白人为主,占总人口80%以上,非洲裔只占7%以下。非洲裔人口虽然占比不高,可他们在人群中非常显眼,而且这个族群的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自然引起法国本地人反感。不仅是黑人移民数量增加,原先那些来自马格里布地区的移民也开始出现新的诉求。随着人数增加,不少族裔开始有建立“国中之国”的想法,比如巴黎附近几个区,由于其他族裔人数越来越多,其排外倾向也越来越强,有的区甚至法国警察都不敢在势孤力单的时候进入。最后,势必发生摩擦乃至冲突,最典型的就是2015年1月7日发生的《查理周刊》总部因其言论激怒了其他族裔,遭到武装分子袭击,造成12人死亡,另有多人受伤。

此事激起法国传统民族主义的强烈反弹,本文一开始的玛丽娜.勒庞所代表的极右翼思潮也正是借助这个机会,开始了自己的急速崛起步伐。
 

被“反噬”的法国,右翼扶摇直上


说到玛丽娜·勒庞这个人,就不得不提她的父亲让-马里·勒庞,他才是真正的法国极右翼势力的带头人。作为曾经参加过法国对外战争的一员,让-马里·勒庞亲眼目睹了法国殖民体系的崩塌。不甘心失败的他回到法国后,积极投身政治,并以坚定地反移民主义打造自身的影响力。在他看来,法国的衰落全是“外人捣乱”所致。而他们的“使命”,就是让“法兰西人重现法兰西荣光”。

在政治上,让-马里·勒庞主张“法国人优先”,强烈排斥外来移民。经济上,他主张保守主义,要求法国保护自己国内产业。军事上,他主张严厉打击任何胆敢侵犯法国利益的行为。可以说,让-马里·勒庞是标准的民粹分子,在20世纪60年代,他坚决反对戴高乐从阿尔及利亚撤军的政策,认为这是对法国人的背叛。这一观点赢得了不少法国右翼的称赞,并为他博取了不少政治支持。1972年,让-马里·勒庞创立了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并开始了他的竞选总统之路。但过程并不顺利,起初“国民阵线”只是一个500人的小党,在法国政坛实属边缘得不能再边缘的小角色。而且,让-马里·勒庞几十年的总统竞选,一直到2007年,其最好记录也不过是得票10%,依然没有进入第二轮选举。

对这位“屡败屡战”的政坛老将来说,最大的打击不是他多次竞选总统失败,而是自己亲生女儿的“背后一击”。作为他最小的女儿,玛丽娜·勒庞在18岁的时候就投身政坛,一直作为父亲的心腹来活动。由于她父亲在2007年竞选失败后身体不佳,玛丽娜·勒庞于2011年接管了“国民阵线”的领导权。在她的领导下,借助着法国国内蔓延开来的保守主义思潮,“国民阵线”开始迅速发展。2014年3月,在法国重要的市镇选举中,“国民阵线”在11个市镇获胜,取得历史性突破;5月,它在欧洲议会选举中再次实现突破,获得24个欧洲议员席位,在法国政党中得票第一。《查理周刊》事件后,“国民阵线”更是吸引了大量支持,而此时却出现一个变数,玛丽娜·勒庞跟她父亲让-马里·勒庞决裂了。原因是玛丽娜·勒庞试图走妥协路线,以吸引更多选票,为竞选总统开路,但是让-马里·勒庞却依然坚持传统路线,这造成了父女二人在2015年5月公开决裂。

图片
勒庞父女。来源/央视《新闻直播间:新闻人物》截图

但这次决裂并没有影响极右翼政党在法国的影响力,在2017年选举中,玛丽娜·勒庞以21.7%的第二名有效选票成功晋级第二轮选举,创下了比她父亲更好的选举记录,但最后还是被马克龙击败,未能当选总统。等到今年的法国大选,玛丽娜·勒庞以41.46%的有效选票,取得法国极右翼政党参选以来最好成绩。

虽然玛丽娜·勒庞依然没有成功当选法国总统,但法国极右翼政党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从一开始的边缘小党,到现在成为巨大政治势力,法国的转变令人惊讶。法国一开始对非洲进行殖民掠夺,用无数非洲人的尸骨和掠夺的资源奠定了法国成为列强的基础,后来,法国又在殖民体系解体中保住了自己巨大的经济利益,继续趴在前殖民地国家身上抽取资源。到了最后,法国的种种算计最终是“人算不如天算”,在相当多的领域开始出现反噬自己的麻烦,最终带来了极右翼组织的兴起。

回望历史,法国走了与英国不同的殖民主义道路,在战后七十多年间左右逢源。然而,殖民之路,无论怎么走都是一条死路。毕竟人类需要的是共同和谐发展,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强取豪夺。欧美今日所面临的许多苦果,正是享受“殖民红利”后的猛烈反噬。
图片
END
作者 | 郭歆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彦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