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沟边很容易发现蜻蜓的幼虫,查了关于它的资料,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种认为它危害鱼苗,虾苗,要坚决防治。一种认为它是环境监测物种。 综合两种思维,我是这样想的:可以允许一定量的蜻蜓幼虫存在,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所养的鱼虾是绿色的。 其次,蜻蜓幼虫在捕食的时候,对老弱病残的鱼苗虾苗做了一个自然选择。 留下来的鱼苗虾苗则更健壮,这样它后期发病的概率也更低,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如果一个种群,没有自然选择,没有天敌,老弱病残更容易被病菌侵袭,从而在整个种群中传播开来。 好多搞种植和养殖的人说:不打药不行,我想可能是因为数量超过了该物种的自然生长最大值。 蜻蜓幼虫,学名水虿,渔农习惯称之为“水中老虎”,“吃鱼虎”,它是昆虫纲蜻蜓目昆虫稚虫的一种统称。 在露天水产养殖中,蜻蜓幼虫对鱼、虾苗危害极大,还会侵袭南美白对虾秋茬苗,造成严重损失。 蜻蜓幼虫性情凶猛,肉食性,下颌有“面罩”状口器,捕食时能迅速伸展,将猎物牢牢钩住,然后大口咀嚼,同族之间也会互相残杀。 蜻蜓幼虫正常潜伏在河道、废旧池塘底泥或残枝败叶底下。 在水产养殖的苗种池中,一般注水7天左右虫卵就会长成危害鱼虾苗种的幼虫。 蜻蜓幼虫喜欢捕食小型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能捕食小鱼、小虾和蝌蚪,尤其喜欢捕食稚嫩的鱼苗和虾苗。 蜻蜓幼虫稚虫期进食量非常大,1天能侵害3厘米以内的鱼苗或虾苗10尾以上,对鱼苗水花和刚放养不久的虾苗伤害最大。 防治方法鱼、虾苗种下池后,必须投足饵料、增加溶氧、调节水质。 以充足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鱼、虾种在短时间内长到3厘米以上的规格。 在鱼、虾苗供应方便或蜻蜓幼虫过多的情况下,可排塘放弃,重新清塘消毒再放苗。 蜻蜓被称为“会飞的宝石”,在昆虫历史舞台闪烁的光辉由来已久。 对生存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更是赋予蜻蜓“环境指示生物”的光环。 丰富的蜻蜓多样性,意味着植被与水源处于健康状态。 蜻蜓成虫大都拥有绚丽的色彩和飘逸的飞行姿态,加上其许多独特的行为,如点水、树上产卵,交配时形成的“心型”等,十分引人注目。 蜻蜓兼有水、陆生活史,成虫营陆生生活,对出身的水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性。 并且对水体沿岸的环境状况异常敏感,通常它们终生不离开其生活的环境。 蜻蜓稚虫,俗称“水虿”,其生境基本由动态和静态水体两种淡水环境构成。 前者主要有山涧溪流、瀑布、湖泊、江河、引水工程,后者有池塘、沼泽、水稻田,甚至树洞中的积水。 在北京山区溪流分布的北京大蜓、北京弓蜻和透翅绿色等,一旦溪流被污染,它们的种群将会锐减或消失。 另一些种类仅分布于静水水体中,对污染和富营养化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如北京上庄水库芦苇塘中常见的长叶异痣和玉带蜻,它们是敏感物种中“相对不敏感”的类群。 蜻蜓的栖息环境根据水体特征和海拔可分为5个类型:池塘、水田、水库、森林溪流和山地溪流。 不同环境内的大部分蜻蜓品种一直遵守着“互不往来”的生存法则,这恰恰降低了不同种间的生存竞争,让一些稀有品种能延续香火。 有一种常群聚于田埂边栖息,繁殖能力惊人的种类,是世界广布的黄蜻。 水库是静态水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水域面积广阔,海拔略高,气候温良,此生境下的蜻蜓种类与平原湖泊略为相似。 主要有广布华夏南北的碧伟蜓、黑纹伟蜓、闪蓝丽大蜻、红蜻、白尾灰蜻以及到中秋时令才出现的“赤蜻军团”如方氏赤蜻和黄基赤蜻等。 超链接: 1:黄蜻的用途 碧伟蜓幼虫 参考文献 (1)蜻蜓幼虫在水产养殖中的危害与防控 江苏盐城市盐都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戴翠娥 (2)环境指示物种蜻蜓:水陆环境它知道 陈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