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镇游之云峰山

 贵阳改哥 2022-04-30 发布于贵州

青龙街道石关村距清镇市中心城区东北约5公里。2009年,“石关村古遗迹”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

  该村位于贵阳至清镇(威清卫)的古驿道上。村内云峰山一柱擎天,俗称尖山,又名耸翠峰。据传在隋、唐年间,山上建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28名军人由指挥刘祯率领驻扎石关,三分屯田,七分戍守,驻军在云峰山上修筑营盘作为防御工事。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威清卫建5个千户所,石关定名为中六屯,后称中六寨。寨内建有廻龙寺。明清时,凡到清镇任职的官员,地方上都要到石关去接,故石关又叫官厅上。600多年来,元末明初的古驿道遗存长1000多米,宽约2.5米。明洪武时期的建筑石院墙、石砌八字院门及石寨门保存较好。全村现有400多户、1600多人。
清镇游之云峰山
  《清镇县志校点》记载:“云峰山,亦曰耸翠峰。在城东偏北十里石关,有寺”。《嘉庆重修一统志》载:“耸翠峰在清镇县北,相传建文帝行遁时,曾寄宿于此。” 
清镇游之云峰山
祖师塔  明代以前。云峰山西山坡下,埋藏山顶寺庙开山祖师石塔被称祖师塔亦称舍利塔。塔高3.72米,使用耐风化的青石建造。由六角飞檐、圆面、六角平面、六角梯形方柱、莲花宝座、鼓形柱、石葫芦等12层组成,造型独特。石塔除第七、九、十和十二层外,其他各层都是按期20厘米递减;从石料砌筑来看,除第十和十一层之间是用6个各高10厘米的石墩支撑外,其他各层都是平面相接;第一层既是墓室拱顶上的盖,又是塔的基石,用一块厚25厘米的正六边形石块制作而成,除六个角上都留有高10厘米的飞檐外,其他部分被铲成厚15厘米的平面,每边边长为1.4米,正对边距离为2.5米;第二层是直径为2.2米的大圆扁石;第三、四、五层都是正六边形石块,正对边距离分别为1.7米、1.5米、1.3米;第六、八、十一层都是六角飞檐,正对边距离分别为1.1米、0.9米、0.7米,每个角上的飞檐高都是10厘米;第七层为六角梯形方柱,底部边长39厘米,顶部边长32厘米,高77厘米;第九层为莲花宝座,厚20厘米,最大直径为75厘米;第十层是两端稍小,中间大的鼓形圆柱,最大直径为66厘米;两端直径为60厘米,高60厘米;第十二层为塔顶,是一石葫芦,高85厘米。
清镇游之云峰山

清镇游之云峰山
“西天一柱”摩崖  在云峰山上。横刻楷书“西天一柱”,长1米,宽0.4米,距地4.7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正可永题。2003年,清镇市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嘉庆重修一统志》载:“耸翠峰在清镇县北,相传建文帝行遁时,曾寄宿于此。”
清镇游之云峰山

清镇游之云峰山

清镇游之云峰山

清镇游之云峰山
“永茂兹山”碑石刻  清乾隆时期。在云峰山西面山门之下路旁,紧贴悬崖。碑高1.9米、宽1米,碑顶半圆拱形,拱高0.34米,碑面镌刻文字18行,满行38字,为云峰山寺增置常住田土碑。
清镇游之云峰山
“南无阿弥陀佛”碑石刻  明万历时期。在云峰山北面半山腰平地右侧悬崖。此碑采用耐风化的红沙石磨制,高1.67米、宽0.69米,厚0.18米,碑顶拱形,拱高0.3米
清镇游之云峰山

清镇游之云峰山

清镇游之云峰山

清镇游之云峰山
明朝军事营盘  在云峰山上。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朝在此驻军,修筑营盘。从山脚至山顶计有261米石砌小道,山上营盘共有三道山门,其中第三道山门保存较好,门高2.96米,门墙长6米,门洞高2.4米,宽1.73米,石门进深3.4米。每道山门及围墙均为大块青石砌成,围墙多在悬崖之上,头道、二道山门石墙残长120.5米,厚0.85米,残墙最高处为2.8米,石砌堡坎最高处7.6米,最奇的是第三道山门左侧石门中部距地1.27米处有两个直径7-8公分的小孔,称为石海螺,庙中主持当场演示,还可吹出“呜呜”之声,酷似军队号角
清镇游之云峰山

清镇游之云峰山

清镇游之云峰山

清镇游之云峰山
云峰寺  在云峰山上。始建年代不详,据传为隋唐年间,现存寺庙遗址为清光绪年间所建。寺院建筑原有大殿、下殿及左右厢房,寺院尚存地基、雕花石柱础、院坝、石砌院门及寺墙,寺墙上残存壁画痕迹,正面墙长29.7米,残高3.15米,寺门宽1.2米,高2.15米。此外,寺内原建的左厢房石墙上有残碑一角上有“建文帝行遁寄宿”等语(另一说为山顶有一块残碑,上面有“建文帝游越…..”的字样)
清镇游之云峰山
老孟井的传说  相传云峰山山顶东面的一堡坎下,有一股细细的清泉钻出石缝,积在一个小石窝里,只能用瓢舀。不舀,石窝积满水之后,再也不会往外流。寺庙里有一个人时,水够用。有100个人时,水也够用。长年如此,不会干涸。有一年,一个贪心的和尚想让泉水流得大一些,就将石缝凿开,还把石窝凿大,能装下两挑水。这样,做完之后,就从泉水流出的石缝里飞出一对白鹤,到山东面500多米外的老孟井落下。从此,山上的泉水再也不流淌。到如今,老孟井的水仍然很大。现山上堡坎下的大石头上,留下了一个用錾子打凿而成的大石窝,堡坎下的石缝里,非常干燥。堆积着许多细泥沙,那些泥沙是被泉水带出后沉积下来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数百年以前,云峰山及其周围,植被保护完好,生态环境优美。
清镇游之云峰山

清镇游之云峰山

石关村军事故事  明初28名军人驻守石关。屯军以云峰山的特殊位置,在山顶驻军监控周围的情况。

清军与太平军的战争。清中期,太平军的一部和何德胜义军曾在石关活动。现在,石关寨一座大院的朝门上还留有义军砍过的痕迹。《清镇县志》载:“咸丰十一年(1861年)一月,太平军将领曾广依率部由安顺至平远,由毕节入川,部分人员流散于清镇马郎街、铧口山一带,与当地号军和义军结合,继续在黔西、织金、清镇边界地区开展反清活动。”同治四年(1865年)一月,太平军流兵占据马郎、铧口山。”“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太平军流兵在各地活动,林蓉第率队进剿,迫至靛山,流兵奋勇还击;清兵互不相顾,知县林蓉第战死。石关均是清军与太平军争夺的战争要地。

建国初期云峰山剿匪。民国时期,国民党中央军何绍舟部有一个团驻石关。1949年12月至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六军警卫连连长王慎始、指导员姜立约率两个排驻扎在云峰山上,另外两个排驻扎在13公里处。

清镇游之云峰山

附:有网友在云峰寺内发现石碑残片一块,上有“ 修本山碑序……之前虽美弗彰即建之……筑于此名尖山庙后经建文帝游……尖山后复更云峰山……”等字。

清镇发现记录建文帝文字残碑

图片转自@兰道宇的新浪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