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诡异的晚唐,中央集权下,中央皇帝竟与地方藩镇势力共存百年

 西一里2l6sluho 2022-05-01 发布于上海

一个魔鬼,在中国古代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游荡,每当一个王朝走向穷途末路,这个魔鬼就会被释放,然后在不长时间后,这只魔鬼会再次被束缚,周而复始。

这个魔鬼,叫做地方权力。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皇权下的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就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主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权力并不存在,每一个封建王朝中,封建君主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压制地方权力,在这个王朝尚有一定控制力的时候,其对地方权力的压制也往往能够奏效。

如果一个封建君主将权力下放给地方,只可能是两个原因:第一是他疯了,第二是他不得不这么做。

封建君主中,发疯的有,但是发疯到将权力下放给地方的确实不多,下放权力的封建君主中,大多身不由己。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会让封建君主意识到必须下放自己的权力呢?这种情况通常都是: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通常情况下,但凡一个封建王朝没到快要油尽灯枯的最后一刻,封建君主都绝不可能将权力下放,也就是说,一个封建王朝只有在快要走向灭亡的最后阶段才会出现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相庭抗理的情况。

但是,有一个朝代是个例外,这个朝代就是大唐。

本文将通过简要梳理中国古代各封建王朝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关系,简要回答一下以下几个问题:地方势力要完成割据需要哪些条件?为什么地方势力在一个封建王朝的最后阶段总会被释放?为什么唐帝国是个例外?以及为什么唐帝国的藩镇割据势力能够与中央李唐皇帝共存达百年之久?

被束缚的魔鬼

公元前221年,这个年份在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这一年,秦王嬴政灭六国,一统天下,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故自称“皇帝”。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创立郡县制,从此皇权、中央集权、大一统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的主流。

文章图片1

不知大家是否有一个疑问:在秦之前的周王朝,华夏大地名义上也是统一的,各路诸侯奉周天子为尊,为什么秦始皇的统一如此重要呢?

答案显而易见,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对各路诸侯的控制力十分有限,甚至像楚王这样的“狠人”直接称王与周天子对着干,而秦国之时实行郡县制,皇帝对各郡县有绝对的控制力。

那么我们不妨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力薄弱,而秦朝的皇帝对各地令守的控制力却十分之强呢?

或者我们换个问题:为什么周朝的诸侯们能够完成割据,而秦朝的令守们却不能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周的诸侯与秦的令守,虽然都担负着管理一个地区的职责,但是他们拥有的权力并不完全相同,简单来说,周的诸侯比秦的令守多了两个权力:自主的财政权和募兵权。

地方势力想要完成割据需要的条件很多,但是这两项权力是最最基本的。

让地方势力同时拥有自主的财政权与募兵权,就等于将地方割据这只魔鬼放出牢笼,而历史上的封建君主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是绝不会将这两项权力同时下放给地方的。

唯一让能让他们放权的情况只有一种,就是整个帝国即将覆灭。

衰老的帝国与魔鬼的释放

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情况通常是地多人少,封建君主手上有许多公地,君主把这些公地分给无地的农民,作为交换条件,这些获得土地的农民向朝廷上缴税负,同时承担徭役兵役。

这个时候,全国大多数农民是自耕农,为自己种地,积极性很高,对朝廷的认可度也很高,而朝廷直接向这些自耕农收税,财政来源能够得到保障。

有了钱,朝廷的办事效率也较高,所以自耕农为主的时代,朝廷稳定,社会稳步发展,经过个百十年,就会迎来盛世,但是盛世过后,衰落也就开始了。

是什么让一个封建王朝走向衰落呢?原因很多,但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土地兼并,或者说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

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中国古代,土地就是最主要的财富形式,残酷的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如果不加以特殊干预,财富一定会向少数人手中集中。

于是,大量拥有土地的自耕农,逐渐转变为替他人耕种的佃农,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封建王朝:封建王朝是皇帝以土地为纽带,与自耕农们签订的契约,皇帝赋予土地,自耕农承担社会责任,这样一来,社会才得以正常运行,而但等到王朝的后期,自耕农数量大幅减少,承担社会责任者也开始大幅减少。

王朝的后期,那些通过土地兼并获得大量财富的大地主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向政治渗透,他们通过隐匿人口,侵占朝廷税收,通过对土地的占有,盘剥失地农民。

于是,封建王朝的后期就会呈现出这样一副景象:朝廷财政出现问题,朝廷没钱,失地农民生活困难,勉强在生存线之上,而大地主们却富得流油。

到了这个地步,这个封建王朝就已经变得极为脆弱,当然,最脆弱的是勉强能够维持在生存线上的失地农民,稍有风吹草动,他们的生存都成问题,一旦被逼到绝境,横竖是死,即使是最老实的农民也会变成陈胜吴广。

文章图片2

有人起义,朝廷就得镇压,但此时的朝廷通常财政吃紧,财政吃紧,政府效率就低下,政府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也强不到哪去。

于是,一个尴尬的局面出现了,朝廷的正规军通常打不过农民军。

农民起义军通常是吹响封建王朝覆灭号角的第一股力量,但是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农民军首领最后坐稳天下的少之又少。

那么天下最后到了谁的手里呢?答案还是在帝国后期被释放的那些“魔鬼”们。

摆脱束缚的魔鬼

当一个帝国来到末期,面对来势汹汹的农民起义军,帝国中央通常毫无办法,为了给自己续命,他们只能放出地方权力这个魔鬼。

因为帝国中央朝廷已经拿不出钱来镇压农民起义了,他们只能将权力下放,让地方州县自行筹集钱粮,自行募兵,来镇压农民起义军。

解除了束缚的地方势力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乱世之中,有钱有粮就能募到兵,因为是给自己打仗,地方官员积极性爆棚,各地很快就会组织起一支支虎狼之师来镇压农民军。

农民军起义之初是为了争取生存权,敢拼命是真的,但是通常缺乏组织性,这样的军队其实是难以打败真正组织良好的正规军的。

农民军的结局通常是被新崛起的军阀们干掉。

干掉农民军后,军阀们通常会爆发混战,如果军阀中有格外出类拔萃的,就会干掉所有其他军阀,然后再干掉原来的封建君主,开启一个新王朝,当然了,如果这些军阀中同时出现几个能力出众的,就会形成多个军阀对峙的局面。

但是,中央皇权仍被保留(不是曹操、司马懿那种只是名义上称对方为皇帝),而地方势力又割据一方,中央与地方势力大体上和平共存了近百年,这种情况,似乎只在中晚唐时期出现过。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大唐帝国的与众不同呢?

大唐的战斗力来自哪?

唐帝国的战斗力强悍是一个共识,但是唐帝国战斗力强悍的根源在哪?

唐帝国刚刚建立时,长期受到北方东突厥的威胁,当时东突厥兵强马壮,常常率兵南下劫掠,多次逼近长安,前朝的隋炀帝杨广曾经被东突厥始毕可汗围于雁门,情势一度十分危急。

但东突厥对大唐的优势随着贞观四年的阴山之役而逆转,是役唐军统帅李靖奇袭定襄,东突厥仓皇逃往漠北,后李靖大军生擒颉利可汗,唐与突厥的形式发生彻底逆转。

文章图片3

唐太宗李世民

此后,唐与突厥、吐蕃、回鹘、契丹缠斗多年,大多时候唐都能够保持优势,唐帝国的前中期,不断向西北开疆拓土,唐帝国的军事实力无需置疑。

熟悉唐帝国的人们应该了解,唐帝国前后军制不一,前期是府兵制,而后期是募兵制。

府兵制是一种军民结合的兵制,唐帝国内设折冲府,府中之人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这些府兵平时免除赋税,但打仗时要自备轻武器上阵杀敌。

打败突厥时,大唐实行的就是府兵制,府兵制的好处是朝廷能够省去很多成本,以及士兵们的积极性较高,因为战场表现与他们的土地直接挂钩。

但是府兵制能够推行下去的前提是有足够的自耕农,自耕农是府兵的基础,如果自耕农不足,府兵制也难以维持。

相比于府兵制,募兵制简单得多,直接花钱招募士兵,由朝廷提供武器军械,募兵制同样有其优点,其一是士兵职业化,其战斗力较强,更重要的是:募兵制的兵源不必非得来自自耕农。

唐中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不断进行,唐帝国内自耕农的数量开始不足,于是府兵制解体,募兵制登上历史舞台。

募兵制改革对于维持唐帝国强大的战斗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地方割据这个恶魔也正是因为募兵制而被释放的。

节度使与地方军

唐帝国府兵制在唐中期就被募兵制所取代还有其他原因,如上文所说,由于唐帝国开疆拓土的积极性很强,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唐帝国中期的疆域较前期大了许多,更大的疆域意味着更长的边境线。

文章图片4

千万不要小瞧这疆域变大和边境变长带来的变化,边境变长导致大唐需要更多的士兵戍守边关,疆域变大导致全国各地的士兵前往边境难度增加。

所以虽然根本原因仍旧是土地兼并导致了自耕农数量减少,动摇了府兵制的基础,但是疆域变大,边境线变长等因素同样导致府兵制加速向募兵制转化。

单纯的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化并不会导致地方军阀崛起,只要朝廷坚持招募士兵的钱由中央出,地方军阀就无法割据(所以宋高宗赵构勒紧裤腰带也得坚持岳家军的军饷由朝廷出)。

但是,大唐帝国疆域的扩大还导致了另一个结果:更多的敌人可以从更多地方攻击大唐,而大唐需要面临更复杂的战事。

为了应付这复杂的战事,唐帝国的皇帝终于将募兵权下放到地方的各节度使手中。

开始时,掌握募兵权的节度使并不掌握完整的财政权,他们只有一项类似财政权的权力:屯田权。

农业社会,粮食就是财富,掌握屯田权的节度使事实上已经拥有部分财政权了。

后来,节度使又拥有了征收盐铁税的权力,这样一来,节度使们的财政权就更大了。

自由的募兵权,很大程度上的财政权,节度使们已经初步具备了割据的能力,他们在前期选择不割据更多是慑于唐帝国朝廷的威压,但是安史之乱让大唐帝国强盛外表下的虚弱显露无疑,各地节度使们也开始佣兵自重。

为了镇压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唐廷只能更加放权给其他节度使,于是节度使们权力更大,藩镇割据由此开始。

但是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安史之乱发生于755年,是唐帝国的中期,从安史之乱开始,到907年朱温篡唐,中间隔着150多年,到公元878年黄巢起义,中间也隔了100多年,这一百多年里,大唐帝国竟然呈现出中央皇权与各地方藩镇并存的局面。

文章图片5

如果说这一百年中,唐帝国与地方藩镇完全是和平共处肯定是不对的,但是要说这些藩镇和唐廷之间进行着多激烈的斗争,似乎也没有。

这就十分奇怪的了,因为它不符合中国王朝的历史规律,中国封建王朝的逻辑就是任何时候都只能有一个头,这一个头掌握所有权力,任何想挑战这个最高权力的势力都将受到最严厉的打击,争夺最高权力的各势力之间的斗争往往是不死不休的。

但藩镇割据状态下的晚唐却并非如此。

中央与藩镇,奇怪的平衡

藩镇割据下的唐帝国,中央与藩镇之间的关系十分奇怪,除了几个“刺头”藩镇外,大多数藩镇在大多数时候还是会服从唐帝国的管理的,大唐帝国最后的一百多年的中,一旦发生战事,唐廷就要求各藩镇出兵,这群桀骜不驯的藩镇节度使们大多数时候也是会出兵的。

这还没完,各地藩镇完成割据后,虽然当地的税收都会进入到各地节度使自己手中,但是,这些藩镇每年还会向中央朝廷供奉很多金银、粮米、布匹等财物。也就是说,藩镇们主动交还了部分财政权给大唐朝廷。

而且,各藩镇之间,虽然也是小摩擦不断,但是像其他王朝后期,各方势力之间杀得人头滚滚的局面也并没有出现。

一些人可能已经看出来了,此时的唐帝国跟中国古代的哪个时期比较像?对,西周时期。

唐帝国的后期,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整个帝国呈现出一种类似分封制时期的社会状态。中央与地方相互制衡,形成相对稳定的局面。而这种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为什么唐帝国中央向地方放权后,并没有立刻导致地方势力的迅速崛起,然后各地方势力再打出一个新中央势力的局面的问题了。

唐帝国将权力下放的原因和历朝历代都有不同,历朝历代的中央朝廷放权都是在王朝末期,放权的原因是不得不放,中央朝廷效率已经极端低下,土地兼并已经极端严重,社会矛盾已经极端尖锐,再不放权,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就能直接毁灭整个封建王朝。

而唐帝国放权,是发生在帝国中期,放权的原因是为了给节度使更多的便利去应对更多更复杂的战事。

此时的唐帝国,土地兼并问题虽然已经十分普遍,但是毕竟不像其他王朝末尾那样严重,换句话说,社会矛盾尚未达到完全不可调和的程度。

当时的唐帝国尚能够通过自身的方式去解决其内部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唐帝国的权力由中央部分下放到地方,但是整个社会而言,还可以勉强运转。

这就是晚唐社会呈现出皇权与地方割据势力共存百年的奇怪状态的原因:相比于其他王朝,唐将权力下放的时机更早。

但是这样的权力下放并没有改变土地、财富、资源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趋势,只要这种趋势不发生逆转,一个封建王朝就会朝着灭亡的方向走去。

公元878年,黄巢起义军自山东河南一代出发,先自北向南打,又从广东北上,一举攻陷长安。

文章图片6

在举兵反唐前,黄巢曾多次想通过科举考试实现阶级跃升,可当时,唐帝国内部的阶级已经固化。

公元907年,黄巢的旧将朱温逼迫唐哀帝李柷让位,大唐帝国享国祚二百八十九年,未能跳出300年的王朝周期律。

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的大唐帝国也难以摆脱轮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