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琅之子当了16年廉州知府

 狐眼碌碌 2022-05-01 发布于广西

施世骥随父收复台湾
清代有部著名的通俗小说《施公案》,主人公名叫施仕伦,秉公执法,逢恶诛恶,有冤雪冤。他的原型就是收复台湾的施琅将军的三公子施世纶。
 
施世纶有个老弟,大名施世骥,与合浦有缘,曾在廉州任知府,而且一当16年。
 
龙生九子,大概因为施琅不是龙,所以只生了八子。生得多,也教得好,八个儿子个个都有出息。官大名大出息大,最有出息的自然是施世纶,做到了清朝的“交通部长”(漕运总督)。
 
其次就是任廉州知府的这位老四施世骥了。
 
施世骥能文能武,除了会写文章,耍枪弄棒、骑马射箭更为擅长。施琅投降清朝后,清闽浙总督姚启圣第一次见到施世骥,觉得小伙子不错,把他收在帐下。
 
福建浙江沿海当时是反清复明的郑成功活动的地盘,施世骥一为表忠心,二是要出人头地,向姚总督请求到一线“剿匪”,姚启圣欣然答应,还给他安排了一支兵马。
 
战场“遛”过之后,证明施世骥是一头踏实的“螺子”,能吃苦,考虑问题周全,办事能力强。康熙二十年(1681年),20岁的他跟随父亲征讨占据澎湖列岛的“郑家军”,他负责后勤,筹集船只、装备和粮饷。这本是最为繁难的事务,他办得有条不紊。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又随父渡海攻打台湾,立下了战功。
 
平定台湾后,施世骥由武将转业为文臣,在朝廷担任“处长”(部郎主事),随后调到浙江严州任同知(知州的副手)。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33岁的施世骥升任廉州知府。
 
像历代的循官一样,施世骥任知府期间,以农业为本。清廷原来为防范盘踞台澎的郑成功,实施禁海迁境,沿海50里内的居民强令内迁。消除了“郑家军”这一心腹大患后,续禁与开放政策摇摆不定。作为地方官,施世骥悯农心切,想方设法鼓励人们开荒复耕,修筑水利,增产粮食。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施世骥在廉州任职的第七年,廉州遭遇一场特大旱灾,同时发生瘟疫,人们纷纷逃荒避难。施世骥四处奔走,向朝廷各部申请救灾款项,并亲自分粮发药,受到康熙皇帝的表扬。
 

施世骥哥哥施世纶,《施公案》原型
施世骥还是一位“教育知府”。教育很重要,但比起缉盗、赈灾、采珠等事务,往往很难成为当务之急。廉州从明代以来虽然建了不少书院,但随着改朝换代,年深久远,不少已成断墙残垣。
 
施世骥看到不少孩子天资很好,却无处读书。他认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地方涵养文明、化育百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小抓起,这是地方官的首要职责。
 
他着手将原来的天南书院翻新改造,扩大成八间教室,更名“海门书院”,聘请了有名望的读书人担任“校长”(山长)。海门书院赓续合浦的文脉,成为现在廉州中学的前身。
 
过去有句话,当官三年,连狗都嫌。可能是世荫的缘故,施世骥成为明清两朝106任知府中任职最长的一位,直到1719年在任上去世。他兢兢业业,守土有方,不仅没有令人厌烦,相反留下清名令誉,像他三哥施世纶一样,成为一个受到爱戴的好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