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箕踞”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失礼的姿势?因为少了遮羞布

 Seaky信子 2022-05-01 发布于广西

“箕踞”,是一种坐姿,在古代用这种姿态示人,极为不雅,有侮辱人的意思,荆轲在刺杀秦始皇嬴政失败后,就是用这种坐姿,大骂秦始皇,以达到羞辱嬴政的目的。

中国是一个礼仪大邦,在中国的古代,有许多关于礼仪上的要求和姿势,尤其是在人们的各种动作上,从行、走、坐、站、立等方面,古人对此的讲究非常之多,仅“坐”这一项,就能分为四大类。

古代人对于如何坐,根据场合以及人物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坐、跪、跽、踞这几大类,每一类的姿势都不尽相同,在不同的场合,古人会非常严格的按照要求去进行相应的姿势。

而这其中的“踞”,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解释,就是“蹲”,但又与我们常见的半蹲有所不同,古代所指的“蹲”,是一种极为不雅的姿势,包括在《后汉书》中,就认为“踞”这个姿势,“与鸟兽无别”,可见古人仅仅是对于“踞”,就非常的鄙夷。

在“踞”的这个姿势本身就被鄙夷的基础上,又升级为“箕踞”,可想而知,那已经不是简单的失礼,严重的可是说是对人的一个侮辱。

那么,究竟“箕踞”是一种什么姿势,让古人如此有感失仪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礼仪大国,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关于礼仪的非常之多,大到朝拜祭祀,小到衣食住行,都有相关一套的礼仪要求,这种礼仪,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更是古人对于自身极高的要求。

而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坐”这个事情,就会随时随地的发生,包括面对君王需要坐,面对同僚也需要做,亲人朋友闲谈依然需要坐,哪怕是独处,也需要坐下来,不然,一群人老是杵在那里,看着也不像话。

而古代的“坐”,可不是简单的一屁股坐下就行了,而是分为了坐、跪、跽、踞这几大类。

首先是坐,古代的坐,与我们现代的坐不同,类似于今天的“跪”,双膝着地,双足向后,而脚心需要朝上,屁股则需要和脚跟接触,同时上身直立,这就是古代的坐姿。

这种姿势,一般是用在朝堂之上或者面对需要尊敬的人时,如师长、父母等,是一种对人十分尊敬的姿势。

其次是跪,同样和今日的跪不同,是在古代的“坐”姿的基础上,同时身体需要前倾,伏在地面上,就是古代的“跪”姿,说白了,就是如同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中那种“拜”的姿势。

同样,这种姿势也是表达尊敬的意思,但较之“坐”,会表达的更为强烈,一般用于面对君王以及重要人物,才会使用这种姿势。

然后是跽,这个姿势,与我们当下的跪姿最为接近,和古代的“坐”姿有区别的是,屁股不能和脚跟接触,不能坐在上面,而是要和上身共同保持直立的姿势。

有个成语叫做“长跪不起”,这里面的跪,就是指这种姿势,因此,我们可以得知,这种姿势一般是用在惩罚或者祭祀时才有的。

最后就是踞,踞也可以称为蹲,但与我们半蹲不同的是,这种蹲,是屁股着地,双足也着地,膝盖弯曲上耸。

踞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弯曲双腿坐地上,这种姿势在古代十分不雅上文也讲到,《后汉书》对此批为如“鸟兽状”,这样的形容在古代是非常严重的,可见踞这个姿势,古人是如何的鄙夷。

单单一个“踞”,就让讲究礼仪的古人如此鄙夷,那么“箕踞”,就更让古人觉得不堪。

上文讲过踞的姿势,而“箕踞”,就是在踞的基础上,同时把两腿打开或分开,整个身体的下肢,呈现出一种类似于“簸箕”姿势,这就是“箕踞”这个姿势名称的由来。

本身踞就十分的不雅,而“箕踞”,就更为让人看着不舒服,甚至还有侮辱人的意思,古代的名士,如果看到这种姿势面对自己,分分钟就会气炸。

汉高祖刘邦在没有登基时,曾经接见过著名的谋士郦食其,当时刘邦对儒生这样的人十分瞧不起,因此在接见郦食其时,便在榻上“箕踞而坐”,在郦食其进屋后,看到刘邦如此怠慢,当场怒怼刘邦。

”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刘邦若是一定要讨伐无道的秦朝,那就不要用傲慢的态度来见长者。

刘邦也知道自己过于怠慢了,马上整理衣冠,将郦食其迎进来,共同商讨讨伐秦朝的大计。

刘邦只是因为不尊重人的“箕踞“姿势被人怼了几句,还有个人因为这个几乎丢了性命,差一点就被人杀了。

《史记》中,有篇《郭解传》,这个郭解是一个侠客,就是脾气大了点,只要碰到他,人们都会进行避让,但这偏偏有个人不服,不仅不避让,还“箕踞视之“,这可让郭解气坏了,马上找人问出这个人姓甚名谁,准备”杀之“。

只是一个姿势,就让这个郭解起了杀心,可见这个“箕踞“,是多么的失礼。

无论是郦食其,还是郭解,之所以“箕踞“让他们如此生气,其实这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时人们的穿着有很大的关系,也正是在当时的时代之下,人们的与现代大为不同的穿着,才会“箕踞“这种姿势才会让人觉得无礼。

我们称衣服也为衣裳,在《说文解字》中,“衣”代表“裳”,但“裳”却不能代表“衣”,最早的“裳”,就是指简单的遮羞布。

在很早的古代,是没有如今的内衣的,人们在穿着遮羞的“裳”时,里面可是真空的,什么也没有穿,在这种姿势之下,与人交流时,就必须用双腿并拢、双膝着地的姿势。

为什么呢?试想一下,如果不并拢双腿,那么难免会走光,要知道古人在“裳”的里面,可是什么也没穿,是真空的,如果不这样,那就是一件十分失礼的事情。

别说古代,就是现代,家里来客人或者出门见人,最起码里面也要穿个衣服,如果仅仅穿了个外套就出门,以真空示人,也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古人们在坐下时,是一定要中规中矩,不可有丝毫的奇怪姿势的,而“箕踞“这个姿势,偏偏是两腿岔开而坐,这样的姿势,在只穿着裳的情况下,绝对是相当的失礼。

因此,在古代,人们在面对旁人时,都是以“跪坐”的姿势示人,这样就避免了很多尴尬,到后来,古代的服饰逐渐丰富,但大多是采用“上衣下裙”的设计,裙子里面还是没什么可穿,所以,依然还是的跪坐。

战国时,发明了“胫衣“,但是这种衣服,也只是类似于在两腿侧绑了一个裤管,总体还是没有遮挡太多,跪坐的姿势,还是十分必要的。

到了汉朝时,发明了曲裾深衣,基本上将全身都遮挡进去,但是这种衣服一般是“通身紧窄”,十分的紧身,别说“箕踞“了,就是蹲着也难受,也还是跪坐会舒服点。

一直到了五代后,人们开始习惯在椅子上坐着议事,那种席地而坐的情形也就越来越少,同时,各种贴身衣物设计也层出不穷,因此,“箕踞“这种姿势才逐渐地被人不那么反感。

时至今日,“箕踞“这种姿势已经不像古代被视为失礼那么严重,在老百姓之间基本上随处可见,但很多比较注意仪态的人,尤其是女孩子,还是对此比较在意的,毕竟这种姿势还是有一定的不雅之处,一个端庄贤淑的姑娘家,是不能用这种姿势示人的。

总结:

“箕踞“在古代是一种十分失礼的行为和姿势,在讲究礼仪的古代,由于衣服的设计与今日不同,因此,“箕踞“这种姿势就会造成十分尴尬的场面出现,如果用这种姿势示人,不仅失礼,还有对人侮辱的含义,这种情况主要存在于上古时代以及春秋战国之前。

在汉朝之后,由于衣物的设计丰富,“箕踞“这种姿势逐渐的性质没那么严重,而在我们现代,虽然衣物较之古代更为时尚和丰富,“箕踞“也被大多数人接受,但是如果想随时随地注意自身礼仪,这种姿势还是稍显不雅,尤其对于女孩子而言,更是不得体。

因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要随时随地注意自身的礼仪行为,彰显华夏礼仪之邦的风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