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佛教知识的浅薄整理

 北极熊788 2022-05-02 发布于浙江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我与30年前的某个人交了个朋友,三十年前,我还小,我猜那位朋友可能跟现在的我差不多年纪。性别不详,但我猜大概率会是男的,因为女的对佛教感兴趣的不多。冥冥之中,或许我们有缘分,他93年买的书,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沧桑故事,辗转到了我手上,这不是缘分是什么?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也是一位爱学习的人而且是一个乐于分享的人(不然这本书也到不了我手上),我买的这本书是绝版,孤本称不上,但算得上属于藏书了,当年的定价6.3元,现在我花了将近10倍买回来,书旧的发黄,字印都开始有点模糊了,但却充满厚重感,书香依然…

这本书加深了我对佛教的一点印象,让我浅尝了一点关于佛教的知识,为了夯实一下阅读所得,刻意将学到的知识稍微整理一下。

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土, 最早在何时,有异说。有的,大概意在夸饰,与道教争胜,说在东汉明帝(公元58-75)以前 。引经据典,近的推到汉武帝,远的推到秦始皇,更远的推到“山海经”。可惜证据都不足,难于取信。多数人认可的是汉明帝永平求法的传说,见于东汉末年。最初传入的方式都是通过译经,后面逐渐发扬光大,与中土道家,儒家融合,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中土佛教。中土佛教的历史,内容复杂,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期,由东汉到西晋;中期,由南北朝到唐;后期,由五代十国到明清。中的意义相当于盛,是最重点。

佛教来源于对人生或世间的某种看法,对人生问题有某种解决办法,为了让人了生死,离苦得乐,走向彼岸(永远是走向而不是到达)。这其实是关于人生之道的一种走法,儒家走的是一条勤勉之路,顺生的路。儒家首先承认天理人欲,所谓:率性之谓道,天命之谓性;食色,性也。然后来一句:修道之谓教。就是要以道德来节制、调停天理人欲,克己复礼,也就是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所谓的儒家积极入世之说。道家走的是一条倦怠的路,与儒家看到黑暗,而觉得这花花世界很有意思,值得花心思,想办法,把它改好,人力胜天,要将黑暗化为光明不同,道家看到了黑暗,而且认为,即使有常人所谓光明,也没什么意思,因而不值得追求,这种由于多看黑暗面而灰心了又不愿费力抗拒的生活态度,是倦怠,这也就是所谓的道家消极隐世之说。而佛家的人生之道与儒家正好相反,是以逆为顺。佛家认为人之欲皆是妄念,不只无所得,而且必致永沉苦海,必须要彻底灭掉人欲,了却生死,不为外物所累,所以讲苦集灭道,要戒定慧,参禅打坐求般若。这就是所谓的佛家出离世间的说法。儒道释三者的关系很微妙,他们不是相互排斥的,某种程度上甚至是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了。从他们都承认安乐并都求安乐的角度看,他们都是一路,只是走法大异,儒家接受常识,从欲的方面说儒家是改,而佛家是灭,道家则是任。

​ 佛教在中土,宗派繁多,多的有十三种宗,但主要的有八宗: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宗还有等级之别,如同是律宗,其下又有所谓相部宗和东塔宗;同是禅宗,其下又有所谓临济宗和曹洞宗。佛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慈悲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另一种是依托感(身处水深火热,心诚则灵,认为可以得到菩萨保佑,心安理得过此一生);还有一种是淡泊观(一切如梦幻泡影,万法皆空,尊重隐逸,視利禄如蔽履)。慈悲、依托、淡泊,好不好呢?我们心中各有各的答案…

​ 佛教在中土讲禅宗,其谱系沿革是:初祖菩提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旁出法嗣有法融和北宗神秀)这五祖都是主渐悟的~六祖慧能(六祖开始主顿悟,六祖以前都传衣钵,六祖以后不再传衣钵,只传心法了)。南宗说法,六祖应该是南宗初祖,即六祖一世,六祖以下,其高足主要有两支:一支是南岳怀让(二世)~马祖道一(三世)~百丈怀海(四世)~两位弟子,一位沩山灵佑(五世)~再传仰山慧寂(六世),创立沩仰宗;另一位弟子是黄檗希运(五世)~临济义玄(六世),创临济宗~兴华存奖(七世)~南院慧颙(八世)~凤穴延沼(九世)~首山省念(十世)~汾阳善昭(十一世)~石霜楚圆(十二世)~传两弟子,杨歧方会(十三世),创杨岐派;另一位黄龙慧南(十三世),创黄龙派。六祖慧能(一世)另一支:青原行思(二世)~石头希迁(三世)~下传两支,其中一支:药山惟俨(四世)~云岩昙晟(五世)~洞山良介(六世)~曹山本寂(七世)创立曹洞宗;另一支:天皇道悟(四世)~龙潭崇信(五世)~德山宣鉴(六世)~雪峰义存(七世),下传两位弟子,云门文偃(八世)创立云门宗;另一位弟子玄沙师备(八世)~地藏桂琛(九世)~清凉文益(十世)创立法眼宗。

佛教有小乘和大乘之分,小乘讲自渡,大乘讲渡人;所谓罗汉渡己,菩萨渡众生。禅定是一种修持方法,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用深入思索的办法改造思想。禅之性是什么?可意会却难以言说清楚,大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认识”方面,是:世间尘嚣可厌,应舍,自性清净,见性即可顿悟,即证涅槃。二是“实行”方面,即如何立身处世,是:悟后一切随缘(近于万物静观皆自得),自有无碍,并可化逆为顺(視不可欲为无所谓)。三是“受用”方面,是:心境湛然,不为境移,不为物扰,无烦恼。四是“表现”方面:是:因为深入观照,体会妙境,无执着,所以言行可以超常,有意外意,味外味。总之是有世外气,有微妙意。

​ 佛教对道学的影响:道学,也可称为新儒学。儒学分旧新,是就演变的形势说的。总得形势是,治学重点由外而转向内:旧儒学多讲人伦,偏于外;新儒学多讲心、性,偏于内。旧儒学指唐以前的,主要是先秦和两汉。新儒学起于中唐,因为想考索行为的是非,善恶的由来等问题,于是深入钻研“性”,并由性而钻研“天”。这是追求仁义或善的哲理的根据。然后以之为指导,决定应该如何“行”,即如何立身处世,以期超凡入圣。新儒学的代表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禅对新儒学的影响消极的一面是如果没有禅,也许就不会有这样大讲心性的新儒学;积极的一面是新儒学讲天理人欲,讲良知良能,确实是受了禅宗大讲自性清净的影响。

​ 对于儒家说的:“天命之谓性” 、“食色,性也”。儒道释对此就产生了看法的分歧:儒家是以礼节之,道家是安之若素,佛家宁愿彻底灭之,佛家的态度是不顺,不忍,像是说:你强制我“率性”,寻乐,生,生生,我偏不照办。就这点来说,佛家是想与天命战。胜利,显然很难,但也并非绝不可能。就算是非常非常难能吧,在还不能确定人生终极意义是什么的时候,生活之道应该是多歧的,或者说应该容许设想,容许试验。禅,或说禅悟,是有关人生之道的一种设想,一种试验,其中有智,尤其有勇!凭这样的智勇,如果有的人真就胜利了,这就证明,以“我”为本位,也可以不率性而行。这是不是也可以称为一种伟大?………

​ 设想一下,也许啊,也许,很长一段时期以后,整个世界思潮可能起变化:就是由向外的追求科技,变为向内的追求内心,也未可知…当人类遇到未知而走入迷途困境时,或许回首、佛道是岸………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