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电视剧版《围城》播出。 精彩的剧情,不仅捧红了陈道明、葛优在内的一众戏骨,也让原作者钱钟书赞赏有加。 钱钟书还特地写了一封信给导演: “愚夫妇及小女,皆甚佩剪裁得法,表演传神;此出导演之力,总其大成,佩服,佩服!” 这位让一代文豪称赞不已的导演究竟是谁? 她,就是黄蜀芹。 对于年轻一代来说,黄蜀芹的名字,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 但实际上,如今影视界的大明星,几乎都离不开她的提携和帮助: 陈道明,巩俐,葛优,胡兵,薛佳凝…… 作为一名女性导演,黄蜀芹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热爱的影视创作中,也铸就了一个个伟大的传奇。 很多观众,都把她誉为“中国女性电影第一人”“第四代电影导演里的佼佼者”。 然而,这位备受尊敬的导演,却在4月21日,因病离开了人间。 “她去了另一个世界,留下围城中的人们,继续参悟这世间。” 巧合的是,只差一天,黄蜀芹执导拍摄的《围城》,就上映第32周年了。 这位传奇导演的一生,困顿与辉煌交织,丰盈而厚重。 透过她的故事,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一种老派的信念与风度,感受到生命因为热爱,迸发出的绚烂光辉。 你的人品,藏着你的运气 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还是一名小导演的黄蜀芹,怀着忐忑的心情,敲开了钱钟书、杨绛的家门。 在此之前,黄蜀芹刚读了钱钟书的《围城》,萌生了把小说拍成电视剧的想法。 然而,传说中的钱钟书夫妻俩清高孤傲,黄蜀芹本想着,自己可能会被拒之门外。 但让她意外的是,钱、杨夫妇看到她,却显得十分和善。 原来,黄蜀芹的爸爸黄佐临,曾在钱氏夫妻困窘时伸出援手,让二老感念在心。 在黄蜀芹表达了来意后,钱钟书毫不犹豫地,把《围城》的改编权给了黄蜀芹。 如果说,凭借老一辈的交情,黄蜀芹拿到了《围城》的版权; 那么后来,她则是凭借一丝不苟的艺术精神,赢得了两位大学者的喜爱。 海选的时候,黄蜀芹从演员里万里挑一,力求贴合原著。 在发现陈道明很适合“方鸿渐”这个角色的时候,黄蜀芹甚至三顾茅庐,邀请当时还没什么名气的陈道明,加入剧组。 靠着诚意,黄蜀芹渐渐聚集了一大批有实力的演员。 可开拍在即,她却因为一次意外,腿骨粉碎性骨折。 为了不辜负大家的希望,黄蜀芹咬着牙,坐轮椅亲自下场指导。 当时的拍摄环境很艰苦,黄蜀芹还因为病情恶化,接受了高压氧治疗。 但她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电视剧的拍摄。 钱钟书知道后,大为感动。他写了封信慰问黄蜀芹: “愚夫妇均极挂念,余尤觉得是拙著牵累尊体,内疚更深。惟有祝吉人天相,早日病除。” 收信人处,钱钟书把黄蜀芹称为“贤侄女”,足见对这位晚辈的认可和欣赏。 有人说,做导演20多年,黄蜀芹一直诚恳认真,不轻易被荣誉冲昏头脑,也从不曾被名利裹挟着向前。 拍《青春万岁》的时候,她强调不过度追求技巧,只求还原出青春岁月的单纯和热烈。 最后电影大获成功,也让张闽、邬君梅等人崭露头角。 而在演艺传承方面,黄蜀芹也是尽自己所能,提点后辈。 在薛佳凝拍处女作的时候,黄蜀芹就曾告诫她: 少拍广告,好好打磨演技。 此后,薛佳凝真的推掉了很多广告邀约,潜心演戏,终于凭借《粉红女郎》,一炮而红。 而导演陆川在刚毕业的时候,也曾写信咨询过黄蜀芹。 对此,黄蜀芹很耐心地写了一封回信,详细解答了陆川的困惑,鼓励他不要放弃。 这份恩情,让陆川导演一直铭记至今。 高尚的德行就像雨露,散播在人世间,终有一天会开出美丽的花。 黄蜀芹导演去世后,大半个演艺圈震荡,姚晨、胡兵、薛佳凝等人,都为她发文悼念。 想起罗曼·罗兰说的:
有些人虽然死去,但她留下的温暖与闪光,依然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 所谓“一德立而百善从之”,也正是如此。 你的格局,决定你的高度 因为出身演艺世家,所以黄蜀芹从小就对导演工作有浓厚的兴趣。 但很多人都想不到,作为“女性导演第一人”,黄蜀芹一直熬到了42岁,才有当导演的机会。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因为特殊时期的限制,黄蜀芹毕业后,只能拍“社教片”,毫无施展的空间。 她的自述里有句话: “到电影厂十几年了,就是结婚,生孩子,种地。 我孩子都上小学了,我还是没有机会在电影机器旁边工作,一个人能有几个几十年呀!” 蛰伏的时光,总是漫长,黄蜀芹却从未放弃心中的理想。 她常在工作之余陷入沉思,规划未来的拍摄方向: “我打定主意要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要挖掘出那种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 其中有极灿烂的部分,也有极糟粕的部分,它们同样应当有强烈的社会效应。” 终于,在百花齐放的八十年代,黄蜀芹迎来了独立执导电影的机会。 当时的电影界,还没有女导演的地位,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女性电影可能没有市场。 面对质疑,黄蜀芹一笑而过: “女性电影,就是在人们习惯房间坐南朝北的时候,开一扇向东或者向西的窗,这扇窗,让我们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很快,黄蜀芹交出的作品,就把大家惊艳到了。 她执导的中国第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人·鬼·情》,被誉为“女版《霸王别姬》”,上映第二年就拿下了金鸡奖; 1990年,黄蜀芹执导的《围城》,将飞天奖、金熊奖等大奖一举揽入囊中; 而1994年的《孽债》,也收获好评无数,奠定了黄蜀芹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可以说,凭借满腔才情和不息信念,黄蜀芹开辟了女性导演的先河。 知乎上有这样一句话: “格局,体现在一个人所追求目标的高度,眼界的广度,思维的深度,以及这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从容大度。” 成大事者,耐得住煎熬,忍得了质疑。 他们深知,把生命的磨练内化为力量,才能打拼出更广阔的天地。 一如黄蜀芹,低谷时默默蓄力,机会来临时另辟蹊径,终于厚积薄发,迎来了事业的春天。 你的热爱,照亮你的人生 翻开黄蜀芹的作品表,你会发现时间轴停留在了2004年。 她留下的最后作品,是张恨水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啼笑因缘》。 这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为什么不继续拍电影了呢? 很多人都想不到,她得了阿兹海默症,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 我们没法想象,得知噩耗后,黄蜀芹会是怎样的绝望和悲伤。 因为患上阿兹海默症,也意味着她的记忆,将会一点一点被时间蚕食,直至死亡。 可事实是,在绝大多数患者都活不过10年的情况下,黄蜀芹却顽强地撑了近20年。 这段时间里,最能让她振奋起来的,莫过于她爱了一生的影视作品。 病情尚未恶化的时候,黄蜀芹还会参与一些影视剧的执导工作。 虽然后来病情加重,黄蜀芹不得已退出了影视界,但她对导演事业的热爱,丝毫不减。 2013年,巩俐和刘天池拍《归来》的时候,特地造访了黄蜀芹。 只见黄导穿了一件粉色的衣服,头发梳的整整齐齐,看起来十分正式。 当大家提起电影的时候,她嘴角含笑,混沌的双眼,似乎又照进了光。 2015年,黄蜀芹的语言能力,已经退化到一句话只能说三四个字。 有一次,儿子郑大圣和她提起戏曲电影《廉吏于成龙》,老太太一下就来了精神,很清晰地说:“解放虚的。” 这让郑大圣很高兴,他知道母亲还记得,这部电影用了虚的写意手法,而不是常规的写实表达。 还有一次,母子俩一起看电影,郑大圣问母亲:“您觉得拍的如何?” 黄蜀芹摇摇头:“虚假。” “怎么虚假了?”大圣接着问。 “(妆)太重。” 言简意赅,却又一针见地。 岁月一点点侵蚀这位老人的身体与记忆,但她心中坚守的信念,始终如一。 想起一位作家说的: “那些天心里的爱好,支撑着我们度过生命的荒芜。” 每个人,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普通人,但有所热爱,却能让我们拥有更多的力量,去对抗平庸。 一如黄蜀芹,尽管命运的洪流把她推向混沌之地,但她却用自己的信仰,给平凡的日子照进了光。 黄蜀芹走后,陆川导演献上悼词:
作为“中国女性电影第一人”,黄蜀芹用一生,造就了影视作品的辉煌,而影视作品也反过来,成就了她的传奇。 美人终有迟暮时,属于黄蜀芹的时代,虽然已经远去,但她灵魂深处的谦和、朴实与认真,依然在人间生生不息。 谋人事者,以德立身;成大业者,首重格局;无忧无惧者,热爱不息。 这也是从这位老一辈电影人身上,我们所能学到的。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命数的安排,但却能修炼出豁达平和的心态,更好地与命运相处。 眼中有光的人,终将成为光;心中装满热爱,才不负人间一趟。 点个“在看”,愿你所拥有的喜乐悲欢、理想信念,终将成全你的丰盈人生。 作者 | 竹西,爱读书,爱生活。 |
|